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们武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持续多年名列前茅。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将以发展内涵的“更加好”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以发展速度的“继续快”为实现率先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干部队伍的“努力强”为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努力使武进的发展继续在常州发展大局中挑大梁、在江苏“两个率先”中当先行、在全国县区竞争中占前位。具体是要重点推进“五个打造”,再谱武进发展光辉篇章。
打造名扬华夏的“实力之区”。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强区之基、富民之本、为政之要,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力争到2008年全区GDP达到800亿元,工业产值达到2100亿元,财政收入超100亿元;到2010年GDP超1000亿元,工业产值超3000亿元,财政收入超15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持续稳居全国百强县前列。一是做强先进制造业基地。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坚持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产业、大企业,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形成产销超百亿元产业集群3-5个、超百亿元经济重镇8-10个,超百亿元企业3-5家,超50亿元企业5-8家。通过组织国际性的地板博览会、纺织服装节等活动放大品牌效应,在“纺织之乡”、“灯具王国”、“地板之都”的基础上,再形成若干个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和产品制造中心。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支撑的长三角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培育现代服务业基地。以制造业的两端延伸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行业的发展,重点建好湖塘纺织城、亚邦医药物流中心、汽车交易中心、菱港物流园等一批区域性市场物流园区,尽快把我区建成常州物流的重点枢纽和长三角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通过组织旅游文化节,全面推进春秋淹城遗址、太湖湾旅游城、滆湖生态休闲城和横山风景区规划建设,加快“中国游戏嘉年华”、天安数码城、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打响“品春秋古韵、赏水乡灵秀、游田园风光、享现代文明”的武进旅游品牌。三是做优特色农业基地。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十一五”期间,高标准建设30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15万亩西部花木基地、5万亩东南部经济林果基地和12万亩水产基地。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和标准化,每个支柱产业组建1个专业行业协会,每个主导产品发展1-2家重点龙头企业,新创无公害农产品30只以上,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区”。把创新作为新一轮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最大机遇,大力推进“创新型武进”建设,全面增强创新意识,拓宽创新领域,提升创新能力。一是推进观念创新。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切入口,大力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坚决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求的观念做法,切实改变粗放式、布点式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边污染边整治的老路,走集聚集约发展道路,走环境友好发展道路,走城乡统筹发展道路,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道路。二是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武进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和全民科技素养,促进新一轮发展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知识驱动加快转变。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高效节能、资源与环境利用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好常州科教城的科研条件和人才资源,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国内外优秀科研院所及其科研人才。充分发挥武进高新区在高新产业集聚和高新技术转化中的作用,力争3年内高新产业增加值占其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70%。力争到2010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200亿元左右,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15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达800只以上,年专利申请量达1000件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三是推进机制创新。全面建立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市场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着力建设好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人才交流平台和社会化、多元化的创新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加快成为产学研结合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积极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确保“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力争各类企业的研发投入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所占比重超过90%。四是推进管理创新。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提高行政效能;不断增强各级干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深化社会公益类、行政管理类、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加快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发展;引导民营企业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突破自我,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打造清新秀美的“生态之区”。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今年成功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狠抓环境建设不停步,力争到2008年,成功创建“全国生态区”,到“十一五”期末力争全区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2.5%和16.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把武进建设成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环境宜人的灵秀之地。在生态文化建设上,积极倡导环保型、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开展环保型、节约型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创建活动,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将绿色GDP纳入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努力形成以环保为荣、以污染为耻,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现代生态文化。在生态经济发展上,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积极培育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开展循环经济典型示范创建活动,鼓励企业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国家再生资源基地建设。加大对土地资源的整理和复垦力度,以铁的决心和手段坚决关停和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腾出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全力建设“绿色武进”,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绿色大道、绿色走廊、绿色广场。深入推进镇村环境整治、中心城区环境整治、主要河道整治三大工程和武南河等重点河道的拓浚疏浚工程,美化城镇环境。建立完善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加大环保执法监督力度,积极探索建立“排污要付钱、治污能赚钱”的市场化路子。
打造时尚休闲的“宜居之区”。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与常州主城区的全面融合,全面提高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着力增强城市功能,完善配套设施,努力把武进建设成为常州最具优势的宜居之地、现代之城和魅力之区。力争到2008年,现代化新城区的形态基本形成;到2010年,16.6平方公里城市核心区基本建成。一是进一步凸显交通优势。加快建成中心城区“八纵八横”路网骨架和南北高架道路,基本建成贯穿全区的“十纵十横”路网骨架和“一纵三横”高速公路网络,新建武进客运中心,实现村村通公交,加快建成“居民步行5分钟到公交站点、各镇行车15分钟到高速道口、行车30分钟到中心城区”的通达工程,形成城乡一体、快捷便利的公共交通网络。二是进一步凸显居住优势。加快建设武进区域供水工程,拓展天然气管网,完善停车场布局等市政设施,构建功能完备、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推进中心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加快武进新天地、淹城森林公园、滆湖生态休闲城以及市政绿地等“城市绿肺”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各主要道路街景、建筑立面的整治改造和优化提升,尽快勾勒出中心城区流光溢彩的璀璨夜景,不断完善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市政管理体系,全力打造“满目苍翠、移步皆景、城在林中、人在画中”的人居福地。三是进一步凸显商贸优势。在重点核心区大力发展大型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连锁经营等新型服务业态,加快新时代广场、新城市广场、泰富百货城、又一城购物中心、花园商业街等大型商业服务设施和特色街市的建设步伐,引进沃尔玛、大润发等大型超市,加快构建集商务、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全力塑造大都市繁荣繁华景象,在常州南翼快速崛起“商厦楼宇林立荟萃、先进业态交相辉映、人气商机高度集聚”的现代商贸中心。
打造文明协调的“和谐之区”。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社会的和谐程度。到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500元和13000元。一是大力促进城乡和谐。坚持一手抓城市建设,一手抓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建设,构建富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重点培育以“五镇十村”为代表的体现江南水乡特色的示范点,以点带面推进全区的新农村建设,逐步把我区镇村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农民新家园。二是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积极繁荣各类社会事业,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建设新职教中心、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武进新医院、妇幼中心、疾控中心等一批重大社会事业设施。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加快健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构筑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强力实施“被征地农民保障工程”、“动迁居民安居工程”、“困难群体帮扶工程”,确保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区人民。三是大力促进人与人的和谐。深入开展文明城区、学习型城区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开拓创新学昆山、争先进位超萧山”的生动实践。深入开展“诚信武进”、“法治武进”、“平安武进”创建,不断扩大群众对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快建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对武进新市民的生活关爱、权益维护和素质提升,努力维护和发展社会安全稳定、文明和谐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常委、武进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杭邦华
打造名扬华夏的“实力之区”。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强区之基、富民之本、为政之要,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力争到2008年全区GDP达到800亿元,工业产值达到2100亿元,财政收入超100亿元;到2010年GDP超1000亿元,工业产值超3000亿元,财政收入超15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持续稳居全国百强县前列。一是做强先进制造业基地。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坚持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产业、大企业,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形成产销超百亿元产业集群3-5个、超百亿元经济重镇8-10个,超百亿元企业3-5家,超50亿元企业5-8家。通过组织国际性的地板博览会、纺织服装节等活动放大品牌效应,在“纺织之乡”、“灯具王国”、“地板之都”的基础上,再形成若干个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和产品制造中心。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支撑的长三角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培育现代服务业基地。以制造业的两端延伸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行业的发展,重点建好湖塘纺织城、亚邦医药物流中心、汽车交易中心、菱港物流园等一批区域性市场物流园区,尽快把我区建成常州物流的重点枢纽和长三角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通过组织旅游文化节,全面推进春秋淹城遗址、太湖湾旅游城、滆湖生态休闲城和横山风景区规划建设,加快“中国游戏嘉年华”、天安数码城、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打响“品春秋古韵、赏水乡灵秀、游田园风光、享现代文明”的武进旅游品牌。三是做优特色农业基地。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十一五”期间,高标准建设30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15万亩西部花木基地、5万亩东南部经济林果基地和12万亩水产基地。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和标准化,每个支柱产业组建1个专业行业协会,每个主导产品发展1-2家重点龙头企业,新创无公害农产品30只以上,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区”。把创新作为新一轮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最大机遇,大力推进“创新型武进”建设,全面增强创新意识,拓宽创新领域,提升创新能力。一是推进观念创新。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切入口,大力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坚决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求的观念做法,切实改变粗放式、布点式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边污染边整治的老路,走集聚集约发展道路,走环境友好发展道路,走城乡统筹发展道路,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道路。二是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武进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和全民科技素养,促进新一轮发展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知识驱动加快转变。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高效节能、资源与环境利用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好常州科教城的科研条件和人才资源,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国内外优秀科研院所及其科研人才。充分发挥武进高新区在高新产业集聚和高新技术转化中的作用,力争3年内高新产业增加值占其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70%。力争到2010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200亿元左右,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15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达800只以上,年专利申请量达1000件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三是推进机制创新。全面建立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市场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着力建设好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人才交流平台和社会化、多元化的创新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加快成为产学研结合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积极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确保“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力争各类企业的研发投入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所占比重超过90%。四是推进管理创新。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提高行政效能;不断增强各级干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深化社会公益类、行政管理类、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加快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发展;引导民营企业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突破自我,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打造清新秀美的“生态之区”。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今年成功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狠抓环境建设不停步,力争到2008年,成功创建“全国生态区”,到“十一五”期末力争全区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2.5%和16.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把武进建设成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环境宜人的灵秀之地。在生态文化建设上,积极倡导环保型、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开展环保型、节约型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创建活动,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将绿色GDP纳入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努力形成以环保为荣、以污染为耻,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现代生态文化。在生态经济发展上,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积极培育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开展循环经济典型示范创建活动,鼓励企业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国家再生资源基地建设。加大对土地资源的整理和复垦力度,以铁的决心和手段坚决关停和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腾出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全力建设“绿色武进”,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绿色大道、绿色走廊、绿色广场。深入推进镇村环境整治、中心城区环境整治、主要河道整治三大工程和武南河等重点河道的拓浚疏浚工程,美化城镇环境。建立完善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加大环保执法监督力度,积极探索建立“排污要付钱、治污能赚钱”的市场化路子。
打造时尚休闲的“宜居之区”。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与常州主城区的全面融合,全面提高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着力增强城市功能,完善配套设施,努力把武进建设成为常州最具优势的宜居之地、现代之城和魅力之区。力争到2008年,现代化新城区的形态基本形成;到2010年,16.6平方公里城市核心区基本建成。一是进一步凸显交通优势。加快建成中心城区“八纵八横”路网骨架和南北高架道路,基本建成贯穿全区的“十纵十横”路网骨架和“一纵三横”高速公路网络,新建武进客运中心,实现村村通公交,加快建成“居民步行5分钟到公交站点、各镇行车15分钟到高速道口、行车30分钟到中心城区”的通达工程,形成城乡一体、快捷便利的公共交通网络。二是进一步凸显居住优势。加快建设武进区域供水工程,拓展天然气管网,完善停车场布局等市政设施,构建功能完备、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推进中心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加快武进新天地、淹城森林公园、滆湖生态休闲城以及市政绿地等“城市绿肺”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各主要道路街景、建筑立面的整治改造和优化提升,尽快勾勒出中心城区流光溢彩的璀璨夜景,不断完善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市政管理体系,全力打造“满目苍翠、移步皆景、城在林中、人在画中”的人居福地。三是进一步凸显商贸优势。在重点核心区大力发展大型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连锁经营等新型服务业态,加快新时代广场、新城市广场、泰富百货城、又一城购物中心、花园商业街等大型商业服务设施和特色街市的建设步伐,引进沃尔玛、大润发等大型超市,加快构建集商务、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全力塑造大都市繁荣繁华景象,在常州南翼快速崛起“商厦楼宇林立荟萃、先进业态交相辉映、人气商机高度集聚”的现代商贸中心。
打造文明协调的“和谐之区”。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社会的和谐程度。到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500元和13000元。一是大力促进城乡和谐。坚持一手抓城市建设,一手抓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建设,构建富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重点培育以“五镇十村”为代表的体现江南水乡特色的示范点,以点带面推进全区的新农村建设,逐步把我区镇村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农民新家园。二是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积极繁荣各类社会事业,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建设新职教中心、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武进新医院、妇幼中心、疾控中心等一批重大社会事业设施。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加快健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构筑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强力实施“被征地农民保障工程”、“动迁居民安居工程”、“困难群体帮扶工程”,确保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区人民。三是大力促进人与人的和谐。深入开展文明城区、学习型城区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开拓创新学昆山、争先进位超萧山”的生动实践。深入开展“诚信武进”、“法治武进”、“平安武进”创建,不断扩大群众对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快建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对武进新市民的生活关爱、权益维护和素质提升,努力维护和发展社会安全稳定、文明和谐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常委、武进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杭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