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母爱托起换肝少年:中国移植运动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itas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年前,9岁男孩吴明皓得了肝硬化和肝腹水,生命危在旦夕。母亲尤德玉毅然捐肝救子,不仅冒着生命危险把儿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在接下来的5年里,她还以一腔母爱,培养了儿子非凡的自信——
  儿子命悬一线,
  母亲割肝救子
  2006年3月2日早晨,9岁的湖北襄樊男孩吴明皓刚吃完早餐,就“哇”的一声吐了一摊鲜血。经襄樊市人民医院检查,吴明皓患了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及肝腹水,病情危急!
  吴明皓的母亲尤德玉难以置信,愣怔了半天才对医生说:“这不可能!我儿子这么漂亮可爱,怎么会得这种病?”医生耐心地跟她解释:“检查的结果就是这样。”并告诉她,“要想救孩子,唯一的希望是换肝,就是做肝移植手术,可肝源是个大问题。活体移植虽然存活率高,但供肝者风险很大,因为肝脏是个血管非常丰富的器官,不要说割下一部分,就是随便碰一下都可能引起大出血……”尤德玉听罢,绝望地带着儿子回了家,她打算一边对儿子进行保守治疗,一边等待肝源。
  一晃到了7月。虽然是夏天,可吴家的气氛像结了冰,尤德玉和丈夫吴金成每天进进出出,却都无声无息,因为他们没心情说话。吴明皓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一天准备去医院做例行检查时,他突然仰起小脸对尤德玉说:“妈妈,我不想去了,就让我待在家里吧!”“为什么?”尤德玉一愣。吴明皓的回答让她揪心:“我要死了。妈妈,我只想死在家里。”“不会的……你不会的!”尤德玉语无伦次地说着,将儿子搂在了怀里。也就在那一刻,她决定捐肝救子。
  吴金成一听妻子要捐肝救儿子,担心地说:“医生说过这非常危险。”顿了一下,他坚定地说,“要捐也是我捐!”但尤德玉决心已定:“我们别无选择,一定要救儿子!”吴金成含泪点了点头。
  随后,尤德玉四处奔波,联系上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对方同意为他们做换肝手术。经过配型,最后决定由尤德玉捐肝给儿子。
  2006年10月3日上午8点,母子俩被同时推进了相邻的两间手术室。在对尤德玉进行麻醉前,主治医生对她说:“请你最后再考虑一次,如果害怕或者改变主意,我们马上停止手术。”尤德玉坚定地说:“你们就放心地做手术吧,我只希望等我醒来时,能看到我儿子恢复健康。”
  两个小时后,尤德玉的右肝被取出323克。与此同时,另一组医生为吴明皓做了病肝切除手术。10分钟后,母亲的肝脏植入儿子体内。
  手术后,母子俩被医护人员分别安排在仅相隔一块玻璃的重症监护病房。凌晨1点,吴明皓苏醒,一转头便看到妈妈灿烂的微笑,吴明皓向妈妈打了一个胜利的手势。那一刻,携手闯过生死关的母子俩默契地笑了。三天后,一个令尤德玉夫妇万分高兴的消息传来:吴明皓术后的状况十分理想。
  殷殷母爱感动苍天,
  换肝少年自信乐观
  2007年元旦,吴明皓病情基本稳定,尤德玉带儿子出院了。出院后,吴明皓除了常年服用排异药物和定期检查外,还要注意避免生病,因为肝移植后最怕感染和发热。为此,尤德玉从不带儿子到公共场合,自己也断绝了所有社交与应酬。但吴明皓还是时常发热,肝功能谷丙转氨酶(GPT)不时出现异常。儿子每次发热,尤德玉都提心吊胆。
  为了尽可能让儿子摄取丰富的营养,家里的一切伙食安排都以吴明皓为主,尤德玉还经常到菜市场买乌鱼炖给儿子吃。都说母爱养人,5个月后,吴明皓的体质渐渐好转,发热的次数少了,原本发黄的皮肤也有了光泽。
  2007年9月,经江苏省人民医院检查,吴明皓基本康复。听到这个消息,吴明皓兴奋地对尤德玉说:“妈妈,我可以上学了!”尤德玉有些担心:“万一在学校突然发热,怎么办?”吴明皓一拍胸脯说:“我能行的,你看我现在有多棒!”尤德玉不忍心让儿子失望,揩了揩眼泪说:“只要你想上学,妈妈支持你!”
  不久,吴明皓兴高采烈地回到了学校。可上学没几天,就出事了。那天,吴明皓上体育课,出了一身汗,受了风凉,半夜发起了高烧,体温骤升到40℃。尤德玉赶紧把儿子送进了医院。幸好抢救及时,吴明皓再次脱险。从医院回到家,吴明皓忍不住问妈妈:“我这病怎么老要去医院啊?”尤德玉无言以对,心里却一阵刺痛。她情不自禁地想:这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儿子什么时候才能摆脱痛苦啊?吴金成悄悄劝妻子,不如让孩子辍学算了。尤德玉死活不同意,说:“虽然我们会辛苦很多,但只有学习才能让儿子成才,他以后才可能自食其力。”吴金成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叹了口气沉默了。
  为了随时掌握儿子在学校的情况,尤德玉恳求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特别关注吴明皓,发现情况随时跟她联系。不久,班主任便打电话给她,说:“吴明皓性格非常内向,跟同学交流很少,有时候甚至跟同学闹别扭,好像心理压力很大。”尤德玉心里顿时一紧:儿子的身体虽然正在恢复,可心理阴影却在蔓延,如何是好?
  也就在这时,尤德玉想在镇上找份工作减轻丈夫的压力,可因为她做过肝移植手术,没有一个地方敢聘她,她非常郁闷。得知儿子在学校的状况后,她突然想到可能是自己的情绪影响了儿子,因为她知道,家长的情绪会传染给孩子。想到此,她专门跟儿子谈心,首先把她在镇上找工作的遭遇告诉了儿子,说:“孩子,妈妈觉得这是老天对我们的考验,是给我们更好的发展机会!”然后她提议,“咱俩来一场比赛,看看谁先从困惑中走出来。”吴明皓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尤德玉继续找工作,可失败一个接一个。一天,看着别的妇女在田里挥汗如雨地干活,尤德玉突然反问自己:是不是自己心太高?在家种田不是一样可以养家?于是,她心一横,决定跟村里多要几亩田种。丈夫一听就急了:“你做过大手术,不要命了啊!”尤德玉神情一凛:“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生命在于运动,多活动比一切良药都好!”
  其实吴金成知道,妻子都是为了做给儿子看的。尤德玉认为,有两样东西是儿子不能缺少的:健康的心态和自信心。为了让儿子拥有这两样东西,她必须这么做。除此之外,尤德玉还经常鼓励儿子在课余时间参加公益活动,并特意带他到江苏省人民医院感谢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医生、护士,培养儿子的感恩之心。
  一天放学回到家,吴明皓兴奋地对尤德玉说:“谢谢您,妈妈!现在同学们都说我人不错。”尤德玉泪水涌了出来,一字一顿地告诉儿子:“孩子,不要谢妈妈,妈妈只是告诉你,咱曾经得过病,但咱的心理是正常的,不比别人差!”吴明皓懂事地点了点头。
  2008年4月,尤德玉收到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通知,希望吴明皓参加江苏省器官移植运动会。尤德玉问负责人:“我儿子从没参加过比赛,他能行吗?他能参加激烈的运动吗?”负责人告诉她:“没关系,这个运动会比较特殊,重在参与,它主要是为了建立病人的信心!”尤德玉一听,欣然同意,和儿子一起报了母子接力项目。
  为了准备比赛,尤德玉每天晚上带着儿子在山路上慢跑。抬头看着满天的星星,好像儿子就是其中那颗最亮的星。儿子则天真地看着尤德玉说:“妈妈,您就像月亮一样美丽!”尤德玉搂着儿子,潸然泪下。
  6月,江苏省器官移植运动会如期举行,尤德玉和儿子拿到了一块宝贵的金牌。站在领奖台上,尤德玉紧紧拥着儿子,呜呜地哭了。她能不激动吗?那可是几年来她艰苦付出的回报呀!
  从运动会回到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当天,母子俩被医护人员包围了,大家都说他们创造了奇迹。那一刻,尤德玉恍然如梦:这就是我那个曾离死神一步之遥的儿子吗?难道儿子真的在体育方面有灵性和潜力?想起儿子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尤德玉意识到,可以通过运动来进一步树立儿子的自信心!
  母爱创造奇迹,
  少年勇夺冠军
  吴明皓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他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好,不久又在学校举办的春季运动会上夺得长跑比赛第一名。吴明皓的心气更高了,他告诉妈妈他要备战2010年第四届中国移植运动会,争取拿金牌。
其他文献
问:2010年10月起,我受雇于一家服装公司,劳动合同中约定岗位为车间作业员。今年5月,公司突然给我调岗,让我当清洁员,并要我马上到岗。我向公司提出交涉,既然我没有工作失误,工作能力也不错,希望继续当车间作业员,但公司坚称,我必须服从公司的岗位安排,不接受调岗就不给我发工资。请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可以提出辞职并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吗?  律师意见: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除非用人单位有法定理由,
众所周知,亲子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长的心态、情绪以及处理危机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父母焦虑,则孩子抑郁;父母急躁,则孩子紧张……那么,家长应该怎样驾驭自己的情绪,为孩子营造良性的家庭气氛呢?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罗晓雁女士,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内心平静的力量  柯忠民(初一男生的爸爸):孩子上了初中,学习陡然紧张起来,我和妻子越来
本刊一直倡导,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长与孩子相伴成长,而不是家长对孩子的单向管教。但有些家长不认同,他们觉得家长的思想观念已定型,人生轨迹已确定,不可能改变什么,更不可能被孩子改变。家长这样想,其实是拒绝进步。那么,孩子能不能改变家长呢?让我们来说说著名作家韩寒和他女儿韩小野的故事吧。  韩寒年少成名,拥趸众多,媒体冠以“青年领袖”的头衔。他性格桀骜不驯,经常与人在媒体上打嘴仗,且笔锋犀利,口无遮拦,
近十年,我国的学前教育迅猛发展,幼儿园纷纷开设学前班,各种民间教育机构竞相大资本投入,大街上随处可见学前班的招生广告,大多以灌输知识、提前学小学课程为主。对此,教育部三令五申,叫停学前班小学化。教育专家也大声呼吁,学前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主,不宜让孩子过早承受学业压力。那么,学前教育应如何开展?怎样的学前教育才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让我们看看国外的做法。  ——编者  德国:禁止学前教育  在德国弗
近日,安徽省卫计委公布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清单一公布,立刻在网上被热传,引发热烈讨论。清单中包括常见病、多发病,一些外科、妇科炎症以及小儿的疾病,都明确可以不使用抗生素输液。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推注和点滴、局部用药等。现在所说的输液就是静脉点滴。其中最常用、最安全、最简便的是口服,如果疾病用口服给药能够达到治疗目的,就应该口服给药。输
时下,随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许多名校纷纷开办了寄宿分校,住校的初中生、高中生日渐增多。许多学校和家长只把关注点聚集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却忽视了孩子们由群居衍生出来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会产生抑郁、焦躁等症状。文中高一女生蓉蓉就遇到被舍友集体孤立的事情,幸运的是,她的妈妈发现得早,求助专家之后,母女及时达成了共识,使得孩子顺利度过了心理危机……  女儿被室
成绩波动莫惊慌  万辉(12岁女孩的妈妈):我女儿上小学时成绩特别好,拿100分是家常便饭,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可是上初中半年来,她没有拿过一个100分,考试排名在班里也仅仅是中游水平。这样的变化让孩子很受打击,说实话我也受不了。都说初中学习方法与小学大不相同,具体有哪些不同,我很想了解。  李华庆(13岁男孩的爸爸):我儿子也是这种情况。他对我说,初中的知识太难学了,光记住不行,还得会推理,
“菜鸟”父母带着一个“问题”孩子,在传统教育中四处碰壁。从繁华都市到顺义乡下,在一步步的退缩中,是崩溃是绝望,还是置于死地而后生?2014年6月,自称“生活严重失败者”的冯丽丽,以亲身经历创作了30万字的纪实文学《下乡养儿》,告诉我们一段耐人寻味的教育传奇。  小女难养,  只能教育大逃亡  2001年6月6日,北京市民戎小捷和妻子冯丽丽的女儿天天出生。当时,戎小捷在中国登山协会会刊《山野》杂志担
问: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后,儿子就整天机不离手,不是听歌、玩游戏,就是刷微博、上QQ。我让他喊他爸爸吃饭,他给他爸爸发一微信。我几次严厉斥责儿子,不要一天到晚玩手机。可完全没用,儿子成了彻头彻尾的“手机控”,这可怎么办?  姚堪  答:1.让孩子意识到沉迷手机的危害  对任何人来说,不是自己认可的行为,都无法获得积极的效果。要改变沉迷手机的现状,必须让孩子认识到“控”手机的危害,并产生想要改变的愿望,
今年年初,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5年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部分高校在招收艺术特长生时,分数线不得低于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该政策是政府遏制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功利化的重要举措,刚发布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高校纷纷提高艺术特长生和艺术专业考生的文化课录取门槛,缩小优惠幅度,使得想走艺考捷径的考生及其家长茫然无措。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将来借此进入一所好大学,难道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