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诺奖得主屠呦呦

来源 :青岛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Ma_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O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两名美日科学家William C.Campbell、Satoshi mura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今年85岁的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给出了这样的评语:“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居呦呦1971年首次发现青蒿素,这份诺奖的荣誉整整迟到了44年,这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坎坷?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没有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这里面又有多少的委屈?
  青蒿素的发现——发掘中药、中医宝藏
  屠呦呦生于1930年12月30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就像是奎宁的发现主要归功于对秘鲁人用金鸡纳树治疗疾病的经验一样,青蒿素的发现对人类来说是传统中医学送给人类的一个礼物。
  2011年,屠呦呦在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时曾说过,在她小的时候,她偶然地看见医生用中草药给病人治病。然而,她从来都没想到会用毕生的经历去研究这些神奇的草药,也更没想到她的研究成果能在国际科学界引发如此大的轰动与支持。
  屠呦呦是在1955年开始研究中草药的。经过在药物研究机构的学习,尤其是参加了从1959年到1962年,为有西医背景的医生准备的中医培训班后,她对中草药的研究欲望更为强烈,并由单纯的兴趣转变为种研究。“这引导我走向中药那些美丽的宝藏。”她说。
  而成功,是在历经了190次的失败之后,才姗姗来迟的。
  1967年,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启动。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中药的馈赠》一文中说,“我们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屠呦呦再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蔷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l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
  除低温炮制之绝招外,屠呦呦还于反复实验中,摸清青蒿所含抗疟物质主要是在新鲜叶片里,而非根、茎中;最佳采摘期在青蒿即将开花的时刻,而非其他季节。同时,她还将青蒿提取物成功地分离成中性和酸性两大部分,后者毒性大,又无抗疟之功效,她把它去掉,等于是消除了毒副作用。
  那些波折和委曲——以身试药 遭遇出卖
  那个年代搞科研,全是一把把的辛酸泪。比如,屠呦呦需要提取出青蒿的精华,需要药厂的设备支持。可有关药厂不配合,她只好和几个同事自己动手,从市场买来七口大缸,在缺乏通风设备的陋室里,用一种挥发性很强、具有一定毒性的溶剂浸泡青蒿。屠呦呦要像药厂工人那样在污染严重的工作室里操作,她明知那挥发性气体危害身体,一旦肝脏受损,将是终身的遗憾,但她毫无办法。结果,日久天长,加之劳累和缺乏营养,她染上了中毒性肝炎,肝功能坏到蛋白倒置。
  为了说服领导将药物用于临床,屠呦呦以身试药。屠呦呦曾写到:“青蒿素治疗疟疾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完全的成功,那么,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我和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用中草药治疗疟疾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
  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又在21位感染了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她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很难描述自己的心情,特别是在经过了那么多次的失败之后,当时自己都怀疑路子是不是走对了,当发现青蒿素正是疟疾克星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是难以表述的。”屠呦呦写道。
  然而,当屠呦呦大功告成后,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狠狠地打击了她。1979年,一个曾在屠呦呦科研综合小组里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出国时将有关青蒿素的材料连同部分原料,统统偷拿到国外,泄露给外国的同行。1981年10月,她又被迫在“青蒿素专题报告会”上,向“世卫组织”“汇报”自己的成果。
  按常理,西方开发新药的技术和装备非常先进,青蒿素的科研成果肯定会流失。还好,上帝暗中帮扶了一把,让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后据法国《解放报》一篇报道透露:当年那以世卫组织身份访华的6位专家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们听过屠呦呦的报告后,委托美国个医学实验室做检验性“复核鉴定”。实验人员竞用美国本土一种类似青蒿的植物替代青蒿,失败的结局不言而喻。
  时至2002年,屠呦呦却仍未保护青蒿素这一发明的专利,其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是争功者众,干脆谁也甭想申请。但青蒿素的技术材料,中国好多部门和单位都有,好多人拿着这技术去和外商合作,企业办得热火朝天,却没有屠呦呦半点利益,连科研经费有时都没着落。环顾她那时的实验室,装饰和装备,全都非常简单。
  屠呦呦性格开朗,看透这世态炎凉。因此尽管她有诸多委屈,但科研的脚步直没停,又研发了双氢青蒿素。
  诺奖为何迟到40多年?
  研究表明,诺贝尔科学奖从获得成果到获奖时间的周期平均为22.7年。而屠呦呦从参加研制项目并取得科研成果,再到获得诺贝尔奖,其间经过了44年。许多人不免会问 为什么屠呦呦经历这么长时间才得到诺贝尔奖?有人甚至称这是一个“迟到的承认”。
  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陈香美教授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从提出到获得诺贝尔奖一般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科研成果需要反复检验。有的科学家可能年轻时就提出一项新发现,但可能几十年后才能获奖。如华裔科学家高锟从1966年提出光纤通信理论到2009年获奖,经历了43年时间。
  正如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所说,“我的论文发表15年后,我便获得了诺贝尔奖,这点和‘光纤之父’高锟相比,我是幸运的”。今年因“上帝粒子—而获奖的两位科学家已年近八旬,他们的理论从提出到被证实,再到获奖,时间跨度也近半个世纪。即使如此,该理论也并非完美。
  也不尽然,比如1956年杨振宁、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在吴健雄1957年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引起科学界的震荡,同年二人获诺贝尔奖。
  坚守科研的“三无科学家”
  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没有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其中,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说,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 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是否得奖已经“无所谓”,也不在意是不是“三无科学家”,“获不获奖对我来说不那么重要,但是获奖也证明我们的中医药宝库非常丰富,但并不是借来拿来就能用。像青蒿素这样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还应该继续努力。”屠呦呦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其他文献
我国高校很重视师范生的培养,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同等重要,但是实践能力培养还有需待进一步加强。高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目前基于“翻转课堂”
高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联系,“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受到团中央的高度重视.本文基于大数据平台探索了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
时至今日,如果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问镜子: “魔镜啊魔镜,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在哪儿?”魔镜仍然会回答: “就在您的手上和头上.”女王手握的权杖,镶的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库里南1
大学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辅导员是重要执行者,由辅导员向学生传达并教授相关思政内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行为素质,但在微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面临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幼师专业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技能将有利于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本文根据《幼儿教师口语》课程技能训练内容,结合幼儿园教师岗位语言工作要求,提出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契机,提高普通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儿歌弹唱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歌曲弹唱技巧,就能在今后的歌唱教学中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孩子们学习艺术的兴趣。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什么是快乐学习,快乐学习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快乐地学习,二是学习的快乐。而这里又强调到了一个大学生的快乐学习。小学、初中、高中都是相同的教育模式,并且多数学生的监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