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海元精神”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4年前的一个夜晚,他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他深深眷恋的故乡和爱戴他的人民群众。
  当他的骨灰回到故乡时,3000多位村民夹道相迎,男女老少放声大哭,山河悲恸,天地动容。
  村大队为他建墓立碑。追悼会上,无数挽联挽幛上写着“创业积痨,治河心碎,河星隐耀,艰苦创业好领班,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他去世13年后的1993年,县委、人大、政府为他新立纪念碑。揭碑仪式上,几十位省市领导专程赶来,数千名村民注目默哀,集体表达对这位人民最忠实公仆的无限怀念。
  他就是王海元,河曲县巡镇镇曲峪村人。生前从1959年担任曲峪村党总支书记,一直到他去世的1980年。1974年任河曲县委书记,1975年任忻县地委副书记。
  他是河曲县历史上获得荣誉最多也是最高的人。党的“十大”代表;5次被邀请参加国庆观礼并赴周总理的国宴;先后10次晋京,4次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集体合影,在怀仁堂讲过话。如此殊荣,在忻州,在山西,也是屈指可数、凤毛麟角。
  王海元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时间跨越近30年。他打碎了一个穷山恶水的旧曲峪,重建了一个山清水秀的新曲峪。在晋西北贫瘠山区,是第一家;在黄土高原,也是奇迹。
  曲峪被誉为黄河畔上的一颗明珠,晋西北的“大寨”。
  1923年2月,王海元出生于河曲县巡镇镇曲峪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4年他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王海元在战斗中负伤,一块弹片嵌入右臂,无法取出,右臂无法弯曲。同年7月,他谢绝了组织的转业安排,穿着一身灰布军装,复员回到家乡。
  阔别5年的家乡是熟悉的,也是极度贫穷的。
  曲峪村和晋西北许多地方一样,最大的特点是水土流失、十年九旱。“风沙漫天地不长,牲畜缺草人缺粮”。亩产只有五六十斤,百分之八十的人家常年过着“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的悲惨生活。
  曲峪村全村总面积达1.8万亩。村东光秃秃的干山梁,被12条大沟和无数条小沟分割得支离破碎,干巴巴得活像一个个鸡爪子——下雨冲成鱼脊背,天旱晒成干铁片,起风刮成沙圪梁。村西守着黄河滩,不仅同样受风沙之害,赶上暴雨,洪水像脱缰的野马窜出沟口,淹没了黄河滩里的庄稼。黄河滩高低不平,明沙圪梁烂泥洼,庄稼长得像秃子头上的头发,种十遍丢九遍。土改分地的时候,人们宁愿要那干梁地,不愿意要滩地。
  故乡的山是穷山,故乡的水是恶水。故乡的自然面貌不改变,人民永远受穷困。
  治山治水,治沟治滩,战天斗地,这个经受了革命熔炉和战争烈火考验与锻炼的硬汉子,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家乡面貌,誓要扭转跟着老天转的地瘦、多灾、低产的历史车轮。
  一场新的战斗开始了。
  治山治水,一锹一镢,寸土难移,谈何容易?更何况治山治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群众都在搞单干,人心不齐;群众很穷,温饱尚难,哪有资金和精力去治山治水?出路在哪里?出路在“组织起来”!
  1951年,王海元带头组织了第一个常年互助组,共7户人家。
  1953年,曲峪北村成立了58户的初级农业社,王海元被推选为社长。农业社穷居庙院,连点灯、打油、买炭的钱都没有,王海元把妻子结婚时陪嫁的一对手镯和一件新棉袄卖了,给社里打油买炭,又把家里仅有的一块毛毡拿到社里让会计铺上记账。
  1955年秋天,曲峪的四个自然村,南村、北村、前后五门楼合并为一个500户的大社,成立了高级社,王海元又被推选为社长。他争取回国家治黄委员会的水保重点,制订了治山治水的12年规划。
  为了抗旱,王海元带领群众在黄河边彻夜打下了16眼水井,架起16个吊杆,又在沟沟岔岔挖了20多眼水井,浇了600多亩庄稼,秋收夺得好收成。
  新的形势面前,王海元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摊子大,事情多,什么事情都要找他,忙得东奔西颠,连顿热饭也吃不上,连个囫囵觉也睡不成。更重要的是,家底薄,人们太穷了,买树苗、买工具、买树种……根本拿不出钱来。很多人动摇了,退缩了,不干了……
  此时,王海元接到了政府通知,要调他到城市工作,待遇按原级别。只要他愿意,马上办转业手续。
  一边是捉襟见肘的生活困境和工作中的大难题,一边是轻松舒适的城市工作,他该何去何从?
  治山治沟正在节骨眼上,自己这时候走了,谁来挑这副重担?
  要坚持,坚持!
  谢绝了县里的好意,继续投入战斗,这是王海元最后的决定。
  1956年初春,治理掏泥沟的首场战斗打响了。
  掏泥沟里全是白花花的流沙,寸草不生,群众“谈沟色变”。王海元带着280多个强劳力,冒着刺骨的北风,冲进沟里。流沙被风卷起,朝着人的眼里、嘴里灌来,眼睛睁不开了,嘴里、耳里、鼻子里全是沙子。铲起一锹来,马上就会流去半锹;挖好一个坑,说话间又能填成半个坑,常常是干上一天,也不见什么痕迹。王海元不断给大家打气,他不顾伤痛的右臂,带头猛干、苦干,挖一尺不行就挖三尺;挖坑一次不行,就挖两次、三次;手上的血泡,起了破了,破了又起,一层层地脱落……苦战一月,终于战胜流沙,在梁上筑起了梯田,挖满了鱼鳞坑,种上了洋槐;在站不住人的流沙陡坡上,修下台阶似的水平阶,压上不怕风沙的红白柳条;在沟底,修起一道又一道的闸沟大坝,栽上一行行的果树。
  首战告捷,但掏泥沟能不能经住山洪的考验?人们疑虑重重。
  一天,黑云突起,霎时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山洪四起。王海元冒着大雨向掏泥沟跑去。一路上,只见各坡各沟山洪滚滚,急流如泻,心里不禁着急起来。但走进掏泥沟一看,梁顶、坡上、沟底,到处是亮闪闪的“小水库”,绿茵茵的小树林,咆哮的山洪竟连个影儿也不见了。
  王海元激动地不顾一切跑回村,含着兴奋的热泪,沿街转巷大声呼喊“快到掏泥沟开会!快到掏泥沟开会!”当惊奇的人们像赶会般地涌向掏泥沟时,热泪喷涌而出,整个掏泥沟里响彻了人们欢呼的声音。   铁的事实,终于打破了穷山恶水“治不了”的迷信思想,整个曲峪掀起了治山治水的新高潮。
  黄河岸边10里长、20米宽的护岸林带栽起来了;高灌站修起来了,奔腾不驯的黄河水,顺着渠道乖乖流进了园田;1962年开始,曲峪大办了多种经营,在不长的时间里,粮食加工、农具修配,钉鞋、缝纫、烧窑、编织、油坊、粉坊、豆腐坊、醋坊等20多项副业陆续办起来了;万荣牛、广灵驴、新疆细毛羊、内江猪、梅花鹿等优种牲畜都陆续引进来了。
  1966年,为了彻底解决枯水期机灌站抽不上水的难题,王海元带着社员们在黄河畔挖掘河床,干砌引水涵洞,站在齐大腿深的深水里,冻得牙打颤,唇发紫,苦战48个昼夜,黄河暗洞工程竣工。从此,只要黄河水不干,暗洞水长流。这项工程是王海元设计提出的,得到了水利专家的高度评价。
  曲峪变了,变得不可思议。
  治了梁、治了坡、治了沟、治了滩、蓄了水、保了土,建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只见风沙和瘠土的穷曲峪,变成一片绿色的树海。烂河滩从此变成米粮川。
  在当年90%的合作社连农民的肚子也填不饱的背景下,曲峪的巨变令人震撼:4300亩新造水地,3500亩果园,6500亩森林,1500亩梯田,370座淤地坝,70万斤年水果产量,粮食年产量从60万斤到350万斤,增长5倍多;人均年收入从30元到330元,增长10倍多;公共积累达780多万元,户均万元……
  20余年,王海元耗尽全部的心血和汗水,用无私的奋斗和激情换来了这些数字,也换来了曲峪人民的万贯家产。
  时任水利部部长的钱正英视察曲峪后,称赞是“治山治水的榜样”,《人民日报》《山西日报》等报刊多次报道了曲峪治山治水、改变面貌的事迹。
  层层叠叠的梯田,缠绕在起伏蜿蜒的梁坡上,漫山遍野的密林,随风摇动,沟沟坡坡上的果木树,桃李争艳,果实累累;白云般的羊群,在山坡上欢蹦乱跳。顺着黄河岸望去,平展展的园田,一眼望不到边;机灌站的抽水机,在隆隆嘶叫,澎湃的黄河水,乖乖流进了园田;优美的民歌声,荡漾在田野上……
  景色如画,生机盎然,这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曲峪新农村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景象。
  为了描绘这幅美丽图画,王海元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和克服的困难和挫折。
  1955年大旱,南北村社员因争水浇地起了冲突,纠集几十人手执铁锹准备械斗,王海元挺身而出,大喝一声“有胆的向我劈来!”制止了械斗,团结了群众。
  1957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冲得曲峪崖塌地毁,颗粒无收。百姓纷纷卷起铺盖要走西口。王海元带着老党员赶到渡口,说“你们相信共产党,就不要走!”从此,他带领群众劈石开山,破土引洪。
  文革动乱时期,王海元被打成了“走资派”,被捏造罪名,贴大字报。被两次革职,一次取消省党代表资格,一次取消全国人大代表资格。
  王海元被人们称作是农民政治家。他善于做群众工作,坚持原则,更能够抛开稿子,讲出许多生动而富有哲理的“自造语言”。如“没有怂兵,只有怂将”“干部干部,先干一步”“鸡下蛋,蛋生鸡,山区建设只能靠自己”“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挑担子的人就比空走的人快得多”……深入浅出地将许多大道理形象化。
  王海元治山治水不仅有胆,而且有识。他文化不高,辩证法却用得好。他总结出集中治理、综合治理和连续治理“三个治理”,治土与治水结合、治山与治滩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建设与养护结合“四个结合”的治理经验,科技含量很高,很符合自然规律。他总结的“生物养工程,工程保生物”“三分建设、七分养护”“治水不治土,有水无用处”“治滩不治山,农田遭祸端”等经验到今天,在水保上也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他设想成功地黄河引水暗洞,填补了黄河枯水期灌溉的一项技术空白。
  他敢于藐视任何困难,敢于向穷山恶水进行长期战斗。他善于通过政治思想工作,把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变成曲峪群众的共同思想。他既有治山治水的全盘计划,又能集中力量在一沟一坡上搞个天翻地覆。
  王海元一手培养出来的干部们至今都铭记着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实干精神。
  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王海元,深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穷苦农民,最盼“实打实”,最怕“假大空”,因而每一项工程的上马,都是在充分科学论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策的。干一件,成一件,受益一件。
  在1958年虚报浮夸的年代里,乃至70年代“五项革命”“割资本主义尾巴”极“左”思潮中,王海元甘冒撤职、被“批判”的风险,也绝不干“损害父老乡亲的事”,这也正是他得民心之所在。
  上世纪70年代,大队每年进行生产大检查,路过果园瓜地,王海元从来不让干部们白吃群众的东西,吃一次瓜每人交款2毛,吃一次果子每人交款2毛。当时每个劳动日才分1元钱,按说大队干部检查工作吃个瓜果再平常不过了,但他教育干部,立党为公要从小事做起,群众才会信赖。
  王海元没有上过学,但从1952年到1980年的工作笔记有57本,约有80余万字。他的一生受毛泽东思想影响极大,《毛泽东全集》看过不止一遍。每晚睡前必看书,《矛盾论》《实践论》是最感兴趣的文章。
  他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给群众栽下“摇钱树”,让群众端上“铁饭碗”。
  1971年,曲峪遭受了百年少见的特大洪灾,冲毁了1200亩良田,冲走了5万多元的物资,但这一年仍然取得了全面丰收。
  1972年,又遭到了百年少见的大旱灾,风、冻、虫灾连续发生,但这一年又是一个丰收的年头。
  人们说,曲峪在大灾之年出现了“四个较大”,产量较大、收入较大、发展较大、对国家贡献较大。也就是在他去世的前一年,1979年1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亲自签署国务院嘉奖令;“河曲县巡镇公社曲峪大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特予嘉奖,此令。”   王海元在治山治水的战斗中始终是一位斗士,勇敢坚毅,但他更有柔情的一面,他把最深的感情都给了群众。
  孤儿、孤老、军烈属、贫困户,都忘不了海元书记对他们的关爱。
  孤儿樊保是王海元接济长大的,为了感恩,他把名字改成“王保社”,意为保卫合作社。他结婚都是王海元一手操办的,逢人就说,要不是海元书记,他早就冻死饿死了。
  北村王七林老太太是位烈属。每年过年、过古会,王海元都把老人接到家里吃饭,还让妻子把家里不多的口粮挖给老人,渡过青黄不接。当老人得知海元书记去世的消息后,久久泣不成声。
  王海元说:“小便宜是糖衣炮弹,吃着甜,害处大。”
  在河曲,街头巷尾至今还流传着关于他“一颗西瓜”“五斤牛肉”“几条黄瓜”的故事。
  路过瓜地,看瓜的社员拉他到地里吃了一个西瓜,临走时他硬留下了5毛钱。他说:“我吃一个瓜虽说算不了什么,可是大队120多个干部都看着我,每人一个,就是120个,那还了得。”
  他帮七队到巡镇卖菜,在集上碰见熟人,请吃了几条黄瓜。客人走后,他自掏腰包付了账。
  腊月,队里给社员们分完了过年的肉,还剩40多斤牛肉,决定把肉平分给没有杀猪宰羊的干部。当一位干部把5斤牛肉送到王海元家里时,他说什么也不要,他说:“咱当干部的不能比社员特殊。”
  类似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担任县委书记后的王海元,依旧爱吃家里的五谷杂粮、家常便饭。他住在烧地炉子的平房办公室,没有沙发,只有一个帆布躺椅。吃在县政府的集体大灶上,坚决不让另立小灶。
  他下乡带的是一个黄色书包,包内装着一个半导体收音机、一个笔记本、一张河曲地图。
  他跑遍了河曲的300多个村庄。
  他担任忻县地委副书记后,人们说,再没有见过或听过像他那样贫寒的“副地市级”干部。
  除了部队赠送的一件黄棉布大衣外,他终身没有穿过超过20元的衣服。最“高级”的衣料是维棉布,最“时兴”的鞋子是黄胶鞋。
  晋京观礼,别人劝他做件新衣,他幽默一笑:“毛主席保证不嫌我穿得赖!”
  现在的人或许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当了20多年总支书记,七八年县委书记以上职务的人,会穷吗?
  看看他曲峪的旧房,第一印象就觉得他还不如曲峪的普通老农,家具、衣什、杂物,除了“破”“旧”之外再找不出可以形容的字眼。算算他20多年来家中人均生活费只有7.5元这一笔账,更会觉得他生计艰难。
  曲峪富了,可没有富了王海元。
  他1959年被提拔为公社副主任兼大队书记后,经济待遇便与大队完全脱钩,45元薪金之外分文不取。大队补贴工、公社下乡补助,一概拒绝。
  拒绝换来了清贫。终他一生,家庭人均生活费没有超过15元,去世后还欠下1千多元债务。
  这是一个完完全全靠工资生活、没有丝毫染指“外财”的人物。
  常年超负荷的工作,王海元劳累过度,积劳成疾。1976年冬天,他已经患上冠心病,大夫要求必须住院治疗,但他对工作那样负责,把最后的精力都消耗在工作上,导致心绞痛反复发作,病情加重。
  1980年4月,王海元下乡跑了一个多月,劳累过度,心脏病发作。6月,重病期间,从医院到家有4里的路程,他坚持步行,从不用公车接送。
  同事们去看望他,他仍然询问南石沟大坝的情况,那是他当县委书记时亲自设计安排的骨干大坝。当时他说话已很吃力。
  8月4日,王海元病发,抢救无效死亡。
  王海元去世第3天,遗体在太原火化,骨灰中最显眼的就是那块在他身上存在了30多年始终无法取出的弹片。
  海元书记的一生是清贫的,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重于泰山。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是,综观现在学生的作文,结构、条理上呈现的问题暂且不谈,就内容而言,“假空”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每一次习作下来,多数都是无米之炊,是好不容易东拼西凑组合而成。这样的文章定然无血无肉,缺少真情实感,这不仅违背了习作教学的初衷,也扼杀了孩子习作的兴趣。  如何让“假空”之作
既然真实情形还未明朗,我们就不能将首先在网络传播该案的传闻叫做谣言。如果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这样的传闻,可以将其称为流言——没有确切来源、无法得到验证的在公众中传播的消息。在舆论学的研究视野中,无论流言背后是否藏匿着造谣惑众的企图,其产生的规律都是相似的。因此,在真相还在逐渐展现之时,从流言产生的普遍理论去思考“嫖宿门”事件,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那么,流言何以会生成和传播呢?法国研究学者弗·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短短一段时间里,美国很快确定了其对前苏联的策略,那就是“围堵”政策。美国的围堵政策导致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阵营和前苏联阵营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极独霸,其国际战略的矛头马上就对准了中国。这是因为在美国看来,苏联解体之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如迅速崛起的中国那样能够对美国的世界地位构成挑战。因此多年来,美国一直在寻求有效的对华战略和政策。从传统的“围堵”政策到“
案由福州赵宇案:  去年12月27日零时,赵宇听到楼下有“强奸!救命!”的声音,下楼看到一男子(李某)正在殴打一女子,便出手制止,随后与李某发生肢体冲突。赵宇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见义勇为给自己带来了大麻烦——先因涉嫌犯故意伤害罪被刑事拘留,后又被以涉嫌过失致人重伤罪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  今年2月21日,福州市晋安区检察院以防卫过当,对赵宇作出不起诉决定,社会舆论对此高度关注。福建省检察院指令福州
第17届观澜湖高尔夫马拉松大赛即将开杆启航,目前赛事正在火热报名中。这项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尔夫马拉松赛事已吸引了约10万人次积极参与,参赛者既有五龄童也有耄耋老将,还有“洪七公”刘丹、秦沛、吴启华等香港影视明星与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尔夫爱好者们同台竞技,无愧是一项全民高尔夫赛事。  参赛选手如果在5天内在不同风格的9个球场上打完比赛,将获颁观澜湖授予的“铁人精神奖”荣誉证书,并可报名参加
当全世界都天全球化,台湾却越缩越小了。台湾人不关心国际事务、不看国际新闻,变得好像台北就是全台湾,台湾就是全世界。  有这么一些年轻人,他们意识到台湾的局限与狭益,靠自己的力量筹措旅费,积极走出去。他们在短暂的行程中开阔了视野,也发现要与世界接轨,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丁枫峻:23岁,台北市台大渔业科学研究所硕士一年级。  花钱做义工    升大三的暑假,我拿“台湾科学会”的奖学金当旅费,到澳
在纪念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逝世150周年(2020年6月9日)前夕,英国《星期日邮报》刊登了一篇以“厌恶女人的查尔斯·狄更斯”为标题的报道,其中写道:“这位小说家对他的妻子很残忍,憎恨他的母亲,并有外遇”。  这还得从哈佛大学图书馆拍卖的一连串信件说起,信件披露了狄更斯与年轻女演员艾伦.特南(Ellen Ternan)发生婚外情时,不仅企图将结婚20年、为他生下
这几年健身热,大家对自己的体型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减肥的妹子都喜欢买一个智能体脂秤,平时监控自己身体脂肪的变化。智能体脂秤这东西基于何种原理?真的管用吗?除了体脂秤,还有什么更好更准确的测量体成份的手段?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智能体脂秤的话题。  身体脂肪有多少,体脂秤怎么秤出来的?  体脂秤,实际上是一种人体体成份测量设备。体成份,一般指组成我们身体的宏观成份,主要是两部分:脂肪和瘦体重(LBM)。脂
1668年建成的尼滋瓦城堡高40米,登高远眺,哈贾尔山脉主峰3352米的绿山尽收眼底。幽暗甬道尽处,卡布斯清真寺主礼拜大殿的拱顶豁然展现。尼滋瓦城堡堡垒壁厚两米,全部由石料砌成。位于THE WAVE填海新区的凯宾斯基酒店。马特拉市场售卖国旗的老人。  阿曼在阿拉伯语中是“宁静的土地”的意思。如果说阿曼的邻居、前属地阿联酋的迪拜恨不得每座新盖的高楼都不低于100层,那么鲜有10层以上高楼的阿曼首都马
苏教版五上《公顷的认识》一课属于概念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如何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来学习新知,是需要思考的一个方面。公顷的学习,虽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让学生独自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公顷,还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像教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一样制作教具或学具,让学生来直观建立起1公顷的表象。如何借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