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弗的普遍认知到中国大众审美的反思

来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y124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反映了深层次的文化、历史,绝非简单的形式.自近代中国了解、接受西方艺术以来,大多数情况下掌握话语权的人以片面、狭隘的方式在中国传播西方艺术.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这种方式影响至今,并影响到从普通大众到专业人士的审美判断.因此,应该反思这种接受和传播方式,全面了解与艺术不可分割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研究发生艺术的原因.
其他文献
黑水城出土双头佛是目前国内现有诸佛造像中唯一一尊金身双头分身瑞像彩塑,是中国传统雕塑中的特例存在.本文通过探析西夏黑水城双头佛的造像源流、样式、工艺与美学特征,分析其承袭唐、五代遗风,以《佛说造像量度经》中的标准造像粉本为依据,按照当时审美特征进行再创作,是“人心营构之象”,体现出瑞像雕塑对“周家样”人物意象的创新,展现了圆融的“中和之美”和“气韵生动”之中国美学特点.
明代人物画是中国人物画发展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其突破了传统“写实”风格一家独大的局面,“写意”成为明代人物画重要艺术表现风格之一.本文结合明代代表人物画家的艺术作品,总结分析明代人物画的艺术风格特征,即“写实”与“写意”并重的时代特征.
森木塞姆第30窟大型壁画须大拏本生,保留有狮子阻拦太子妃的场景.狮子背后绿色色块意义不明.经与其他类似图像比对,可以辨识为丰茂的灌木丛.这一发现为古代龟兹植物样式增添了新的种类.
“四僧”指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四位书画家,他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主张抒发个性,在实践中不断求新、求变,与主流书画圈中“四王”垄断的正统派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中国绘画史上,清初四僧的绘画享有很高的地位,但对于四僧的书法,一方面由于存世作品太少,一方面也确实由于四僧的画名实在太高,因此这四人的书法长久以来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四僧中仅八大山人一人的书法在书法史上有所提及,其余三人则长久被研究者所忽略,这也成为本文研究的一个契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于人民精神活动的重视,靖西农民画家的绘画活动持续发展,如今已经在题材、色彩等方面都展现出自己独有的特征,是壮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农民绘画艺术中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成果.
14—15世纪,意大利的天使报喜图中出现了富有深度的建筑空间,取代了中世纪以“平面单色”作为背景的传统.本文从框架、尺度和视角三个点出发,将这一时期的空间分为“想象与现实”“开放与封闭”以及“幻觉与不合尺度”三个范畴进行探讨,并分析艺术家们如何利用不同的建筑结构满足人们对画作构图的期待,又如何有意识地组织空间,使之承担起说教、叙事、修辞和记忆的功能,从而在神圣事件与观者间建立起联系.
延安时期是我国现代木刻版画的大发展时期,该时期中国新兴版画实现了由模仿向原创的转型.延安木刻版画扎根于陕北地区,融合民间传统工艺,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是当时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主义试图强势抹去各民族艺术风格的今天,研究延安版画这一极富民族特色且广受群众欢迎的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历史沿革、陕北地域文化特征、版画创作的演变与创新以及延安版画对于新时期艺术的借鉴意义四方面展开讨论,通过介绍当时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艺术家及其作品,阐述延安时期陕北木刻版画的特色.
“寿苏会”是清代文人“东坡热”的主要表现形式.此会自清初出现,乾嘉时期在翁方纲等人的倡导下发展成熟,不仅风靡全国,而且传至邻国.本文以翁方纲寿苏会为中心展开讨论,通过查阅资料,初步统计翁方纲举办寿苏会共二十六场,论次数为寿苏之冠.翁方纲的寿苏会继承了宋荦以来的传统,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
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被成熟地应用于建筑、工业制造、服装设计和纺织等领域.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其潜力也在不断地被挖掘并快速地向更多的应用领域延伸.本文尝试通过3D打印技术与以传统手工艺、传统材料为基础的纤维艺术创作相结合的应用实践,进一步探寻纤维艺术未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在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中,绘画基础课程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学语言和教学精神不仅要符合新的形势发展要求,而且对于引导学生建立起个人艺术思想以及发现个体的价值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在大部分基础课程仍然仅仅以临摹与复制为主,多年来,这种课程设置上的弊端,导致大多数学生只会模式化地复制表现对象,容易为客观所见牵制,而个体感受往往退居次位,甚至被忽略,其产生的结果往往是画面缺少个性和情感,作品趋同性严重,个体变得完全是概念化的,工具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持续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加大基础课里实验课程的比重,力图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