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姑息性放疗联合三阶梯止痛原则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疼痛的止痛效果、患者生命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88例NSCLC骨转移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联合组采用姑息性放疗联合三阶梯止痛原则治疗,对照组采用三阶梯止痛原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止痛疗效、生命质量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
【机 构】
:
350001 福州,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内科,350001 福州,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内科,350001 福州,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福建省立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姑息性放疗联合三阶梯止痛原则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疼痛的止痛效果、患者生命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88例NSCLC骨转移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联合组采用姑息性放疗联合三阶梯止痛原则治疗,对照组采用三阶梯止痛原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止痛疗效、生命质量变化和不良反应。
结果联合组总体止痛有效率为84.1%(37/44),高于对照组的54.5%(24/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27,P=0.001)。对于轻、中度疼痛,联合组与对照组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84.6%(11/13)比57.1%(8/14)、80.0%(12/15)比42.9%(6/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473,P=0.141;Z=-1.793,P=0.073);对于重度疼痛,联合组与对照组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87.5%(14/16)和62.5%(1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27,P=0.020)。联合组的生命质量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4,P=0.024)。联合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4%(16/44),低于对照组的59.1%(26/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P=0.033)。
结论姑息性放疗联合三阶梯止痛原则治疗NSCLC骨转移疼痛能够提高止痛疗效,尤其对于重度疼痛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分析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化疗同步放疗和单纯放疗治疗Ⅲ期子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10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Ⅲ期子宫颈癌患者共158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同步放化疗组86例和单纯放疗组7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同步放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患者的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分别为95.3%(82/86)和84.7%(61/72),差
目的研究醉茄素A对肺鳞状细胞癌凋亡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以及对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肺鳞状细胞癌SK-MES-1细胞株。用终质量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5、10、20、40 μg/ml的醉茄素A处理SK-MES-1细胞24 h后,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一般形态结构、脱落情况等;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免疫荧光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目的提高对鼻腔鼻窦小圆细胞未分化恶性肿瘤的认识。方法报道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鼻腔鼻窦小圆细胞未分化恶性肿瘤患者的诊疗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明确诊断为鼻腔鼻窦小圆细胞未分化恶性肿瘤,行局部根治性放疗后,肿瘤得到有效控制,放疗后2个月发生脑转移、胰腺转移,未行进一步治疗,1周后患者死亡。结论鼻腔鼻窦小圆细胞未分化恶性肿瘤在临床上极为少见,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其病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小细胞肺癌(SCLC)脑转移瘤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368例经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SCLC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及颅脑DWI,并测量脑转移瘤的DWI序列表观扩散系数(ADC)。采用χ2检验比较脑转移
目的探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波形蛋白(Vimentin)和细胞角蛋白(AE1/AE3)在人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山西省肿瘤医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72例脑胶质瘤和45例脑转移瘤组织中GFAP、Vimentin和AE1/AE3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三种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脑胶质瘤组织中GF
目的探讨血浆miRNA-544a(miR-544a)表达水平检测在肺癌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十堰市太和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确诊的Ⅰ~Ⅱ期肺癌患者110例,其中初诊未治疗50例,肺癌根治术后1周33例,同等剂量化疗1周后27例。收集肺部良性结节患者35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4名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健康人、肺癌患者及肺部良性结节患者外周血浆的
随着肺癌病因学研究的深入及精准医学的开展,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尤其是在某些发达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逐渐稳定,甚至呈下降趋势,但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升高的趋势。因此,了解肺癌的流行病学变化特点、加强肺癌病因学研究能够为预防肺癌及延缓肺癌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文章就近些年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变化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血管浸润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166例经手术完全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Ⅰ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对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管浸润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血管浸润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多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诊断效率和最佳诊断界值。结果单因
近年来脂肪酸代谢与肿瘤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在肿瘤细胞中,脂肪酸代谢对其生长及转移具有重要意义。在合成方面,脂肪酸可参与癌细胞膜上磷脂的结构合成与重要信号的转导(如PI3K-AKT-mTOR);在分解方面,癌细胞主要利用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ATP来维持所需的能量,以及利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来维持体内的氧化还原平衡。因此,脂肪酸的合成和分解可能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目的探讨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的18F-FDG PET-CT显像中原发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0月至2017年5月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肺LCN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可能影响原发肿瘤SUVmax的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类型、肿瘤最大径、T分期、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