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诚信制度建设没有与发展的时代同步,诚信制度尚不完善、诚信法制尚未健全,诚信体系建设和诚信法制建设还处在探索中,诚信制度和诚信法制的滞后性为失信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温床。诚信作为道德之基,立国之本一直备受党中央的关注,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维度,就高校诚信教育缺失的现状;遵循的原则;采取的对策及诚信教育的价值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教育;价值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2.015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2-0022-04
继党的十八大在公民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重申“诚信建设”。建设诚信社会需要提高全民族的诚信道德素质,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支撑者和引领者,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诚信社会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诚信教育缺失的现状
1部分高校重教书轻育人,诚信教育缺乏完整性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高校的招生数额直接挂钩,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为了提高专业的竞争力,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把教育的目标锁定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专业教育,轻视品德教育;重视教书,忽视育人。使高校教育的天平发生倾斜。这种“重智育轻德育”见物不见人的办学理念,使原本就置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诚信教育更加的脆弱。在这种教育理念导引下,本应承担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使命的高校,正面临着诚信教育缺失的考验。
2.部分高校在诚信教育上重内容轻形式,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从辩证法的维度看,只有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的教育才是完美的。目前,并存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诚信教育应“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一般采取理论灌输、规范约束、行为说教。”[1]这种教育方式过于模式化,其内容抽象、空洞。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重内容轻形式,重课内轻课外,把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完全倚重于课堂上诚信概念、知识、理论等内容传输,缺乏课堂以外的德育指导和规范。不能对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诚信教育方面的疑难进行答疑解惑,诚信教育内容死板,形式单一,内容和形式脱离。这种不接地气、不切实际,找不到切入点的诚信教育是跟不上变化发展的时代,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3.部分高校学术诚信监管体系存在弊端,诚信教育缺乏规范性
高校大学生的学术诚信应体现在考试、作业和论文的诚信。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的监管只局限于对考试诚信和学术论文诚信,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机制和惩戒机制也比较完备。针对大学生学术论文造假、剽窃和考试作弊等违反诚信的行为处罚制度和措施不断出台,处罚力度不断加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失信行为起到了一些震慑和遏制的作用。但是对大学生在单科结业论文、平时作业和实验等方面的失信行为缺乏认识,疏于管理,没有出台相应的处罚措施,诚信监管体系上存在漏洞。教师们对大学生在单科结业论文、实验和作业中的剽窃和抄袭等不媏行为,由于学校没有明文规定,缺乏处罚的依据,大都采取宽容态度,没有给予处罚。使大学生有机可乘,甚至胆大妄为,致使大学生失信行为协同和放大,高校诚信教育受到冲击。
4.部分高校教师言行失信,诚信教育缺乏示范性
伴随着社会失信行为的膨胀,原本是一方净土的高校受到污染,没能独善其身。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以来,高校中一些违背诚信、违法乱纪的现象屡屡被查处和曝光。高校中部分党政领导在提拔和任用干部、引进教师、学生招生就业、基本建设中的贪污腐败;部分博导、硕导和教师违规使用科研经费,挤压学生的培养经费,学术造假、论文剽窃,甚至将学生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盘剥、侵犯和虐待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上述教育工作者的失范行为,使课堂上的诚信教育失去说服力,教师的示范作用失去公信力,高校诚信教育趋于弱化。
二、高校加强诚信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诚信教育要坚持弘扬民族传统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诚信为重要的教育目标。随着历史的演进,诚信教育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诚信教育体系。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要将时代特点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借鉴国外大学诚信教育的成功经验,使诚信教育既立足于本民族又与世界优秀大学的诚信制度和诚信标准对接。
2.诚信教育要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一直以来诚信教育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专业课教师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往往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途径使学生达到对诚信的认同,却因为专业课教师的一句话而前功尽弃”[2]。高校的诚信教育要引起专业课教师的重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双管齐下,诚信教育才能形成合力,达到好效果。
3.诚信教育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受到高校的重视,但目前部分高校对诚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内容轻形式、重理论轻实践,诚信教育还停留在理论说教层面。只有将诚信教学理论与诚信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4.诚信教育要坚持示范性与渗透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和高尚的道德素养的教师,会对大学生起着示范的作用。高校的诚信教育要坚持示范性与渗透性相结合,教师要利用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意识和诚信理念的渗透。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教育;价值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2.015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2-0022-04
继党的十八大在公民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重申“诚信建设”。建设诚信社会需要提高全民族的诚信道德素质,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支撑者和引领者,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诚信社会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诚信教育缺失的现状
1部分高校重教书轻育人,诚信教育缺乏完整性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高校的招生数额直接挂钩,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为了提高专业的竞争力,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把教育的目标锁定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专业教育,轻视品德教育;重视教书,忽视育人。使高校教育的天平发生倾斜。这种“重智育轻德育”见物不见人的办学理念,使原本就置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诚信教育更加的脆弱。在这种教育理念导引下,本应承担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使命的高校,正面临着诚信教育缺失的考验。
2.部分高校在诚信教育上重内容轻形式,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从辩证法的维度看,只有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的教育才是完美的。目前,并存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诚信教育应“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一般采取理论灌输、规范约束、行为说教。”[1]这种教育方式过于模式化,其内容抽象、空洞。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重内容轻形式,重课内轻课外,把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完全倚重于课堂上诚信概念、知识、理论等内容传输,缺乏课堂以外的德育指导和规范。不能对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诚信教育方面的疑难进行答疑解惑,诚信教育内容死板,形式单一,内容和形式脱离。这种不接地气、不切实际,找不到切入点的诚信教育是跟不上变化发展的时代,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3.部分高校学术诚信监管体系存在弊端,诚信教育缺乏规范性
高校大学生的学术诚信应体现在考试、作业和论文的诚信。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的监管只局限于对考试诚信和学术论文诚信,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机制和惩戒机制也比较完备。针对大学生学术论文造假、剽窃和考试作弊等违反诚信的行为处罚制度和措施不断出台,处罚力度不断加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失信行为起到了一些震慑和遏制的作用。但是对大学生在单科结业论文、平时作业和实验等方面的失信行为缺乏认识,疏于管理,没有出台相应的处罚措施,诚信监管体系上存在漏洞。教师们对大学生在单科结业论文、实验和作业中的剽窃和抄袭等不媏行为,由于学校没有明文规定,缺乏处罚的依据,大都采取宽容态度,没有给予处罚。使大学生有机可乘,甚至胆大妄为,致使大学生失信行为协同和放大,高校诚信教育受到冲击。
4.部分高校教师言行失信,诚信教育缺乏示范性
伴随着社会失信行为的膨胀,原本是一方净土的高校受到污染,没能独善其身。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以来,高校中一些违背诚信、违法乱纪的现象屡屡被查处和曝光。高校中部分党政领导在提拔和任用干部、引进教师、学生招生就业、基本建设中的贪污腐败;部分博导、硕导和教师违规使用科研经费,挤压学生的培养经费,学术造假、论文剽窃,甚至将学生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盘剥、侵犯和虐待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上述教育工作者的失范行为,使课堂上的诚信教育失去说服力,教师的示范作用失去公信力,高校诚信教育趋于弱化。
二、高校加强诚信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诚信教育要坚持弘扬民族传统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诚信为重要的教育目标。随着历史的演进,诚信教育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诚信教育体系。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要将时代特点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借鉴国外大学诚信教育的成功经验,使诚信教育既立足于本民族又与世界优秀大学的诚信制度和诚信标准对接。
2.诚信教育要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一直以来诚信教育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专业课教师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往往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途径使学生达到对诚信的认同,却因为专业课教师的一句话而前功尽弃”[2]。高校的诚信教育要引起专业课教师的重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双管齐下,诚信教育才能形成合力,达到好效果。
3.诚信教育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受到高校的重视,但目前部分高校对诚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内容轻形式、重理论轻实践,诚信教育还停留在理论说教层面。只有将诚信教学理论与诚信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4.诚信教育要坚持示范性与渗透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和高尚的道德素养的教师,会对大学生起着示范的作用。高校的诚信教育要坚持示范性与渗透性相结合,教师要利用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意识和诚信理念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