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足下”是个表示尊敬的词,一般用来指代对方,古人写信和与人交谈时常用到。
关于“足下”的由来,有一个典故。据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后,历尽艰辛,终于回国一统大业,做上了晋国的国君,即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即位后,晋文公随即准备封赏一些在多年流亡途中一直跟随并照顾他的有功之臣。
当年逃亡时,有一次好几天没有粮食吃,晋文公饿晕了过去,大臣介之推(一名介子推)就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下来,偷偷煮给晋文公吃,让晋文公不至于饿死。介之推立下了大功,理应在封赏范围之内,但他为人一贯耿直、仗义,他认为臣下服侍、照顾主公是理所当然的事,没什么值得赞赏的,于是不愿接受封赏,带着年迈的老母亲躲到了绵山之中。晋文公多次派人去绵山寻找,却始终找不到介之推,于是就下令放火烧山,以为这样一来,介之推没地方躲藏,就不得不现身出来了。没想到,介之推还是不肯出来,最后抱着大树被烧死了。晋文公看到这悲惨的一幕,既后悔又悲伤。无奈之下,他只好叫人用介之推抱着的那棵大树制成一双木鞋,穿在脚上以示纪念,并时常对着它大声痛哭说:“悲乎,足下!”
“足下”一词便由此而来。因为介之推是晋文公所敬重的人,所以“足下”一词逐渐演变成对人的敬称。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还将介之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这天只吃冷食,不准动烟火。寒食节是古时民间第一大祭扫之日,许多古诗文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后因它与清明节日期相近(相隔一两日),许多地方就把两节合在一起,等同了起来,但在一些地方至今仍分开过。
我们在形容一个人不通人情,对亲属都不顾、对谁都不讲情面时,常常说这个人“六亲不认”,那么,“六亲”指的是哪些人呢?
对于“六亲”包括哪些人,历代有很多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三种:一是据《老子》王弼注,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二是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说,以父子、兄弟、姑姊(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为六亲;三是据《汉书·贾谊传》颜师古注引应劭注,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后来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此外,“六亲”有时也用来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等。
而到了今天,“六亲”已经泛指亲属了。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是我国传统的娱乐形式之一,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的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同时又能使人增长知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春秋战国时代,宫廷中和文人墨客之间就出现了“隐语”等文字游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灯谜。那时还有一些游说之士,出于利害考虑,在劝说君王时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这种“隐晦”的话语,当时叫做“廋词”(“廋”是“隐藏”之意)。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文心雕龙·谐隐》指出:“自魏代以来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唐宋时期,制谜和猜谜的人多了起来。至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就会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供人们猜测助兴,至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至明清时代,春节前后,全国各地张灯悬谜,盛况空前。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灯谜活动虽属艺文小道,但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包罗万象,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不易猜出。可以说,猜灯谜能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元宵佳节,各地举行猜灯谜活动的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人们历来喜欢称赞培养出众多优秀学生的老师是“桃李满天下”。那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呢?
战国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他因得罪了魏文侯,不得不流落到北方去,逃亡期间,很少有人帮助他。
在北方,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子质就向子简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自己出力,以至于自己流落北方,无依无靠。子简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就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从它那里收获果实,它秋天长出来的刺还会刺伤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之后,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作“树人”,把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
关于“足下”的由来,有一个典故。据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后,历尽艰辛,终于回国一统大业,做上了晋国的国君,即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即位后,晋文公随即准备封赏一些在多年流亡途中一直跟随并照顾他的有功之臣。
当年逃亡时,有一次好几天没有粮食吃,晋文公饿晕了过去,大臣介之推(一名介子推)就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下来,偷偷煮给晋文公吃,让晋文公不至于饿死。介之推立下了大功,理应在封赏范围之内,但他为人一贯耿直、仗义,他认为臣下服侍、照顾主公是理所当然的事,没什么值得赞赏的,于是不愿接受封赏,带着年迈的老母亲躲到了绵山之中。晋文公多次派人去绵山寻找,却始终找不到介之推,于是就下令放火烧山,以为这样一来,介之推没地方躲藏,就不得不现身出来了。没想到,介之推还是不肯出来,最后抱着大树被烧死了。晋文公看到这悲惨的一幕,既后悔又悲伤。无奈之下,他只好叫人用介之推抱着的那棵大树制成一双木鞋,穿在脚上以示纪念,并时常对着它大声痛哭说:“悲乎,足下!”
“足下”一词便由此而来。因为介之推是晋文公所敬重的人,所以“足下”一词逐渐演变成对人的敬称。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还将介之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这天只吃冷食,不准动烟火。寒食节是古时民间第一大祭扫之日,许多古诗文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后因它与清明节日期相近(相隔一两日),许多地方就把两节合在一起,等同了起来,但在一些地方至今仍分开过。
我们在形容一个人不通人情,对亲属都不顾、对谁都不讲情面时,常常说这个人“六亲不认”,那么,“六亲”指的是哪些人呢?
对于“六亲”包括哪些人,历代有很多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三种:一是据《老子》王弼注,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二是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说,以父子、兄弟、姑姊(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为六亲;三是据《汉书·贾谊传》颜师古注引应劭注,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后来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此外,“六亲”有时也用来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等。
而到了今天,“六亲”已经泛指亲属了。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是我国传统的娱乐形式之一,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的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同时又能使人增长知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春秋战国时代,宫廷中和文人墨客之间就出现了“隐语”等文字游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灯谜。那时还有一些游说之士,出于利害考虑,在劝说君王时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这种“隐晦”的话语,当时叫做“廋词”(“廋”是“隐藏”之意)。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文心雕龙·谐隐》指出:“自魏代以来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唐宋时期,制谜和猜谜的人多了起来。至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就会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供人们猜测助兴,至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至明清时代,春节前后,全国各地张灯悬谜,盛况空前。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灯谜活动虽属艺文小道,但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包罗万象,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不易猜出。可以说,猜灯谜能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元宵佳节,各地举行猜灯谜活动的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人们历来喜欢称赞培养出众多优秀学生的老师是“桃李满天下”。那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呢?
战国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他因得罪了魏文侯,不得不流落到北方去,逃亡期间,很少有人帮助他。
在北方,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子质就向子简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自己出力,以至于自己流落北方,无依无靠。子简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就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从它那里收获果实,它秋天长出来的刺还会刺伤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之后,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作“树人”,把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