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提升语文课的实效性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ppat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广泛推广,教育者们在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同时也催生出了更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本文主要围绕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借助乡土文化资源来提升教学有效性进行了讨论,希望对相关教育者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幫助。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语文教学;课堂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的教学内容中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同国家的文化、作者所处的年代、地理环境等,这些内容都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通过建立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乡土文化资源便是语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重要交集之一,所以,教师应当合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使用乡土文化资源带来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能为学生带来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但是它却一直为教育家所诟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一定程度上在扼杀学生学习的“明天”,教师单方面地知识输出,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一味追求对课堂的控制,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自由,甚至十分痛苦。以上传统教学模式一方面阻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消磨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引进乡土文化资源时要避免重蹈传统教育模式的覆辙,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另外,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引入乡土文化资源要尽量具体和直观,学生一般对于家乡本地的山山水水、各种特色建筑、历史积淀等都怀有一种骄傲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充分把握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加深对当地乡土文化资源的了解,丰盈其背景,使他们可以服务于语文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单纯从教学内容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不够完善,教师同样要对教学的形式进行改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式的学习,在抛出相关的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二、引导学生收集信息,丰富课堂内容
  教师要学会灵活地利用周围的一切资源,服务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结合乡土文化资源时,对于有用的乡土文化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可能让很多教师头疼,此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学生的力量进行乡土文化资源的收集和整理。由于学生的基数大,相比于教师的单枪匹马,学生的效率不言而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应让所有学生共享一个主题,应当设置很多个主题让学生选择,一方面,多个主题可以使学生资源更有效地利用,另一方面,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行动热情。此外,在一开始的阶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帮助,鼓励学生组成小组,采用合作的方式一同完成目标。
  通过让学生帮忙进行乡土文化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可以锻炼相关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教师必须要学会资源共享,通过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发现自身的不足,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例如借助网络听取他人的公开课,注册相关的教育论坛,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
  三、对教学中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相应的筛选
  对于语文课堂而言,要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堂所引入的乡土文化资源的质量有着相应的要求,只有好的案例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真正投身到课堂学习中。例如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述那些他们熟悉的年产值达到千万以上的企业、商品贸易、交通等。对于当地特有的旅游文化产业,学生往往有着很深的自豪感,通过讲解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可以使学生产生很好的共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活动范围内开展一定的探究活动,比方说“探寻村名的来源”,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活动范围内去探寻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底蕴。通过开展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摆脱简单的说教模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进行知识的深化,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在选择具体的乡土文化资源事例时,要选择那些具有针对性的事例,事例还要求能够启发学生的思想。与此同时,教师在选择事例时,要尽量做到事例直观和有趣,避免采用那些概念性或者抽象性过强的内容,降低学生接受知识的门槛。最后,事例要尽可能贴近日常生活,简明扼要地为学生展示相关内容。
  四、乡土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校本课程相关内容的制定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能够自主参加的重要活动之一,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可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与其他人的沟通能力。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学校层面,教师可以帮扶学生成立相关的文学社,引导文学社结合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文学社的章程制定,组织有关当地的访问活动,将当地乡土文化资源作为校刊的主要组稿来源之一。在班级层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当地相关乡土文化资源的内容撰写稿件,向校刊内进行投稿。
  将乡土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开展活动的舞台,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在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五、要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促进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接触新兴产物。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当地乡土文化资源相关知识的输入,才能在教学中更加有效、全面地将乡土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由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每天都在接受着大数据影响。教师只有不断地接触新鲜事物,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学生的行为和动机,及时地进行教学上的调整。另外,教师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强教师的个人魅力,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引入乡土文化资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建立乡土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乡土文化资源资料,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促进乡土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促进学生能力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明.霍邱县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利用[J].文学教育(上),2019(2).
  [2]赵泓博.情融乡土
其他文献
【摘要】研学旅行是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上的一项新举措,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学旅行能为教学提供多种可能性。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研学旅行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研学旅行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研学旅行;作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研学旅行是教师根据学校的区域特色、学生年龄及各学
【摘要】随班就读学生作为学校群体之一,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更需要集体的关怀和爱抚,这种需求在他们身上表现为希望同学能和自己良好相处,希望老师亲切地与自己交谈,用慈祥的目光注视自己。我们应该从心理上关爱、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只要我们全校师生有效合作、共同努力,相信随班就读学生一定会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随班就读生;关爱;鼓励;理解;习惯;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
【摘要】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增加词语教学的深度,能够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能够提高学生的说话和写话能力,最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真正实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实现教学的双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学习兴趣;深度;抽象;具体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
【摘要】凝聚着古人智慧、情感和审美追求的古诗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永恒的文化魅力。部编版语文教材也强调古代诗文的教学。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汉语美感的体认可以得到加深。此外,学生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可以得到提升,而这一系列能力的提升过程也正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过程。  【关键词】诗歌;初中教学;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城镇化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突出,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如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将来造成的后果就是这么一批孩子的整体素质和知识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孩子的成长期间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正确做好农村孩子的教育。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留守孩子;
【摘要】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 ”为智慧校园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教学环境。笔者在教学中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诗歌教学与微课有效結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信息技术;微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