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

来源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u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最近读到臧艺兵先生著《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一书,是作者在其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本书共分为九部分:“导论”,第一章“地脉与文脉:吕家河民歌与地域文化”,
其他文献
目前,随着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在广大音乐、艺术院校开设的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不断步入规范化和系统化,中国古代音乐史方面的论著也日益完善和丰富,优秀的著述不断涌现。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是在蓝玉崧教授1956年至1957年间在中央音乐学院讲授中国古代音乐史内容的基础上,由蓝玉崧教授当年的学生吴大明先生根据当时的听课笔记整理成书的。全文12.5万字。于润洋教授为本书写了序言。
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续修四库全书》16开精装1800册,收清乾隆以前《四库全书》未收重要著述及乾隆之后至民国元年(1911)代表性典籍共5213种,相当于乾隆时期所修《四库全书》的1.5倍,是收录中国古代典籍规模最大的丛书,与《四库全书》一道,成为汇聚中国古代重要文献的基本文库。
这篇文章主要研究16世纪晚期,从中世纪封建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宫廷乐师的酬劳(compensation)问题。文章运用蒂罗尔档案馆的数据,证明了在因斯布鲁克(奥地利西部城市)斐迪南大公二世(Archduke Ferdinand Ⅱ)统治时期,我们单单从宫廷乐师的工资无法衡量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还必须考虑16世纪晚期宫廷可能为乐师提供的金钱的、物质的和非物质方面的奖励。由蒂罗尔的斐迪南大公的宫廷提供的这些奖励,构成了一种资助体系,在当时堪称为其他所有宫廷资助体系的典型代表。
掐指算来,Ethnomusicology(民族音乐学或音乐人类学)④这一学科已经在我国走过三十余年的风雨历程。这期间,狂热的追捧有之,迷茫的徘徊有之,理性的审慎有之,尖刻的批评有之,但更多的学者选择了苦心耕耘与踏实经营。三十年过去,盘点家底,该学科已然仓粟殷实、人丁兴旺,不仅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科研院(所)有大量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已形成老中青三代健全的科研梯队,且相关高质量的学术著述和论文渐成体系。
期刊
2013年7月6日晚,全国政协委员、扬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孑L子学院刘月宁教授,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了“当东方与东方相遇——中印之夜·刘月宁与印度音乐家新作品音乐会”,这是她继2009年12月13日和2011年5月4日,分别在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和印度加尔各答的市政厅剧场,成功举办“当东方与东方相遇——中印对话”音乐会、“当东方与东方相遇——东方之夜”音乐会之后的第三场音乐会,同时也是她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结项内容之一,为以“中印音乐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系列音乐会做了一个
2015年3月12—13日,首届学术期刊文学编辑论坛暨“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文学学报》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有如下特点:
自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藏彝走廊”概念以来,音乐学界从“藏彝走廊”角度来进行学术研究的著述实不多见,杨曦帆先生的《藏彝走廊的乐舞文化研究》即为其中之一。就笔者个人学术视野所及,本书是迄今所见以“藏彝走廊”乐舞文化为主题的首部民族音乐学著作。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