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城市交通换乘枢纽换乘量的预测方法,并以换乘量预测为基础,结合重庆市龙头寺换乘枢纽的相关数据,参照公交规划、公路主枢纽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等的计算思路,发展出计算方法来确定龙头寺综合交通换乘枢纽规模,以满足城市交通枢纽的换乘功能,打造一个高效、便捷、一体化的重庆客运门户枢纽。
关键词:综合交通换乘枢纽;换乘量预测;换乘枢纽规模
1概述
龙头寺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包括了重庆北火车站、龙头寺长途客运站、龙头寺公交枢纽。该换乘枢纽以铁路交通方式为主,主要办理襄渝线、渝怀线、遂渝线始发终到旅客列车作业及通过旅客列车的中转作业。重庆北火车站站前广场及周围区域布置有龙头寺公交车站、社会车辆停车场、出租车停车场、长途汽车站、旅游客运中心,已经形成集铁路运输、长途客运、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及社会车辆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换乘大枢纽,具有中转与换乘功能、旅游交通功能、旅客集散功能及“车港”功能。
但是,随着全国铁路客运的快速发展,以及重庆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城市的对内对外交通需求逐步上升,对重庆铁路枢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菜园坝火车站由于所处区位以及地形条件等原因所限,其功能将慢慢弱化,龙头寺换乘枢纽将逐渐成为重庆铁路枢纽最为主要的客运站,对重庆市甚至西南地区的运输生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龙头寺综合交通换乘枢纽未来的合理规模进行研究,以满足城市交通枢纽的换乘功能,打造一个高效、便捷、一体化的重庆客运门户枢纽。
3换乘量预测
3.1相关概念
1.各种交通方式与主要换乘类型:
龙头寺枢纽的交通方式有长途汽车客运、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步行和铁路,并根据各种交通方式换乘量的大小选取主要换乘类型,如下图所示。
图2换乘枢纽各种交通方式及主要换乘类型示意图
称以长途汽车客运方式进枢纽,而以常规公交方式出枢纽的换乘为1→3类换乘,称其量为1→3类换乘量,余类似。
称长途汽车客运与常规公交的换乘(1→3类换乘+3→1类换乘)为1-3类换乘或3-1类换乘,称其量为1-3类换乘量或3-1类换乘量,余类似。
2.交通方式i总换乘客流量= 交通方式i与交通方式j的换乘客流量,如,轨道交通总换乘客流量=2-1类换乘量+2-2类换乘量+2-3类换乘量+2-4类换乘量+2-5类换乘量+2-6类换乘量+2-7类换乘量。
3.枢纽总换乘客流量:进出枢纽的经换乘的旅客数量。总换乘客流量=总输入换乘量+总输出换乘量。
4.平衡原则
显然,总输入换乘量等于总输出换乘量,两者均等于图中所有线条所代表的换乘量的总和,此即总量平衡原则。
3.2输出换乘量
(1)长途汽车客运输出换乘量预测
对分方向公路客运量的进行预测,由对应方向的公路客运适站量即可得到龙头寺交通换乘枢纽的长途汽车客运输出换乘量。
(2)轨道交通输出换乘量预测
在对龙头寺换乘枢纽服务区域出行方式分担率预测的基础上,计算各种交通方式的出行量,然后参照《轨道交通规划》的站点设置,将得到的轨道交通出行量分配到龙头寺换乘枢纽,得到龙头寺换乘枢纽的轨道交通输出换乘量。
(3)常规公交输出换乘量预测
常规公交输出换乘量=P*(B/A)*C/4
其中,P为换乘枢纽服务区域的常规公交出行量;A为换乘枢纽需配置的常规公交线路总条数;B为换乘枢纽需配置的常规公交线路条数,按10~30条控制;C为高峰时段平均一条线路的发送量中在该换乘枢纽换乘的比重,可取10~25%。
(4)出租车输出换乘量预测
①出租车输出换乘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4类换乘量、2→4类换乘量和7→4类换乘量;
②1→4类换乘量预测
该换乘量是长途汽车客运输入换乘量的一部分。按照交通方式的出入平衡原则,长途汽车客运输入换乘量等于前面预测的长途汽车客运输出换乘量。
长途汽车客运输出换乘量中1→4类换乘量所占的比率,即乘坐长途汽车进枢纽的乘客中,乘坐出租车离开的比重,可取10~20%。
③2→4类换乘量预测
该换乘量是轨道交通输入换乘量的一部分。按照交通方式的出入平衡原则,轨道交通输入换乘量等于前面预测的轨道交通输出换乘量。
轨道交通输出换乘量中1→4类换乘量所占的比率,即乘坐轨道交通进枢纽的乘客中,乘出租车离开的比重,可取5-10%。
④出租车输出换乘量占总输出换乘量的比重按5%左右控制。
(5)社会车辆输出换乘量预测
社会车辆输出换乘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5类换乘量、2→5类换乘量和7→5类换乘量,具体预测方法同出租车换乘量预测。
(6)步行输出换乘量预测
①步行输出换乘量主要由四部分构成:1→6类换乘量、2→6类换乘量、3→6类换乘量和7→6类换乘量,具体具体预测方法同出租车换乘量预测。
(7)鐵路输出换乘量预测
铁路输出换乘量主要由五部分构成:2→7类换乘量、3→7类换乘量、4→7类换乘量、5→7类换乘量和6→7类换乘量,各部分的比重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和综合交通的发展,参照国内外发达城市的数据确定。也可根据铁路的相关规划数据确定。
(8)总输出换乘量= 交通方式i的换乘量预测。
3.3龙头寺枢纽换乘量预测结果
4规模计算
4.1计算方法
1.主要功能区
(1)长途功能区
根据长途功能区的内部设施,参照《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及建设要求》(JT/T200-2004)等标准,确定长途功能区的用地标准,可取200~250m2/百人次。
(2)常规公交功能区
由配置的常规公交车辆数和用地标准计算常规公交功能区的用地面积,该计算方法与汽车客运站类似。
①已预测换乘枢纽需配置的线路条数B。
②计算需配置常规公交车辆数N=B*i,i为平均每条线路配车数,一般取20辆。
③根据常规公交功能区的内部设施,参照《重庆市主城区公共汽车站场布点规划》(2004.8)和相关设计规范,确定用地标准M取80~100平方米/标准车。
④常规公交功能区的用地面积S=N*k*M/2,按枢纽站夜间可停放40%营运车辆计,k取0.4。
(3)轨道交通功能区
根据预测的轨道交通换乘客运量,结合重庆市的《轨道交通规划》,采用一定的用地标准确定轨道交通功能区的用地面积。
(4)出租车功能区
出租车功能区主要考虑发车位和停车位的占地。根据预测的出租车换乘客运量,由单车位发送能力计算所需的发车位个数,而停车位取10倍的数目,进而计算发车位和停车位的占地面积。
(5)停车场
根据预测的社会车辆换乘客运量,结合其它城市的换乘枢纽数据,规划内部管理、办公20~80个停车位,长途配套及外来车辆换乘300~600个停车位,按每个停车位30平方米匡算。
2.辅助功能区
(1)站前广场
站前广场主要作为步行进出枢纽的旅客的集散场所,换乘空间则是不同交通方式客流交织的主要场所。换乘空间的面积按旅客最高聚集人数每人1.5m2计算。站前广场的面积S的计算公式如下:
S=步行总换乘量*α*β
其中:α——步行客流在站前广场的聚集百分比,参照《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及建设要求》(JT/T200-2004),取10%~15%;
β——人均使用面积,参照《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及建设要求》(JT/T200-2004),取1.0~1.2平方米/人;
(2)道路
平面布置时,长途汽车客运、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和停车场功能区内部已包含部分道路、绿化用地;立体布置时,绿化部分代之以中空。
道路用地面积的计算与绿化用地同时进行。
道路广场用地按总用地面积30~35%控制。
(3)其它
包括调度(调度室、调度停车场)、洗车、检修、加油、加气、附属用房、餐厅、司乘公寓等。
根据配置情况取3000~7000平方米。
3.绿化用地
绿化用地按总用地面积10~30%控制。
4.2计算流程
以上分别计算了换乘枢纽各组成部分的用地面积,而换乘枢纽的总用地面积主要由各组成部分的用地面积和换乘枢纽的布置形式(立体布置、平面布置或两者的结合)决定,后者即为换乘枢纽各组成部分的集成方式。因此应以换乘枢纽各组成部分的用地面积为基础,结合各部分的集成方式,按适当的计算方法和流程计算换乘枢纽的总用地面积。
1.计算各主要功能区的用地面积(不含换乘大厅)。
2.计算站前广场Sg与换乘大厅的用地面积Sh。
3.计算“其它”用地的面积Sq。
4.按照龙头寺换乘枢纽布置的形式(立体布置、平面布置的结合),确定主要功能区除道路、绿化外的用地面积。
(1)计算平面布置的主要功能区除道路、绿化外的用地面积,相关参数的选取见下表。
(2)计算立体布置的主要功能区占地面积。
(3)主要功能区除道路、绿化外的占地面积 =平面布置部分+立体布置部分。
5.根据道路广场(包括站前广场和换乘广场)和绿化占总用地面积的比重Q,计算道路广场和绿化用地面积的总和Sz=(( )+Sq)×Q/(1-Q)。
6.计算主要功能区外的道路广场和绿化用地面积(不含平面布置主要功能区的道路和绿化用地面积)。
7.至此,各部分面积计算完毕,以此为基础,结合换乘枢纽的布置形式,得换乘枢纽的总用地规模。
表2 主要计算参数
注:地下停车场不占用地面用地资源,故不考虑其道路、绿化占地;出租车的发车和停车主要利用道路空间。
4.3龙头寺枢纽规模计算结果
龙头寺换乘枢纽考虑与站北铁路客运主体大楼(北侧站前广场)统一考虑,站北地区的长途客运考虑通过南侧的长途汽车站进行疏散。规划包含有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社会停车、旅游大巴,采用平面布置与立体布置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其中鐵路与社会车辆、出租车分层布置,停车场为地下停车场。
5结论
以龙头寺综合交通换乘枢纽为实例,针对不同交通方式间换乘量进行预测,以此为基础,对龙头寺换乘枢纽各功能区规模进行计算分析,最终确定龙头寺换乘枢纽的规划年合理用地规模,从而为龙头寺换乘枢纽的规划建设提供依据,以满足龙头寺综合交通枢纽服务于重庆市的客运换乘功能。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综合交通换乘枢纽;换乘量预测;换乘枢纽规模
1概述
龙头寺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包括了重庆北火车站、龙头寺长途客运站、龙头寺公交枢纽。该换乘枢纽以铁路交通方式为主,主要办理襄渝线、渝怀线、遂渝线始发终到旅客列车作业及通过旅客列车的中转作业。重庆北火车站站前广场及周围区域布置有龙头寺公交车站、社会车辆停车场、出租车停车场、长途汽车站、旅游客运中心,已经形成集铁路运输、长途客运、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及社会车辆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换乘大枢纽,具有中转与换乘功能、旅游交通功能、旅客集散功能及“车港”功能。
但是,随着全国铁路客运的快速发展,以及重庆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城市的对内对外交通需求逐步上升,对重庆铁路枢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菜园坝火车站由于所处区位以及地形条件等原因所限,其功能将慢慢弱化,龙头寺换乘枢纽将逐渐成为重庆铁路枢纽最为主要的客运站,对重庆市甚至西南地区的运输生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龙头寺综合交通换乘枢纽未来的合理规模进行研究,以满足城市交通枢纽的换乘功能,打造一个高效、便捷、一体化的重庆客运门户枢纽。
3换乘量预测
3.1相关概念
1.各种交通方式与主要换乘类型:
龙头寺枢纽的交通方式有长途汽车客运、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步行和铁路,并根据各种交通方式换乘量的大小选取主要换乘类型,如下图所示。
图2换乘枢纽各种交通方式及主要换乘类型示意图
称以长途汽车客运方式进枢纽,而以常规公交方式出枢纽的换乘为1→3类换乘,称其量为1→3类换乘量,余类似。
称长途汽车客运与常规公交的换乘(1→3类换乘+3→1类换乘)为1-3类换乘或3-1类换乘,称其量为1-3类换乘量或3-1类换乘量,余类似。
2.交通方式i总换乘客流量= 交通方式i与交通方式j的换乘客流量,如,轨道交通总换乘客流量=2-1类换乘量+2-2类换乘量+2-3类换乘量+2-4类换乘量+2-5类换乘量+2-6类换乘量+2-7类换乘量。
3.枢纽总换乘客流量:进出枢纽的经换乘的旅客数量。总换乘客流量=总输入换乘量+总输出换乘量。
4.平衡原则
显然,总输入换乘量等于总输出换乘量,两者均等于图中所有线条所代表的换乘量的总和,此即总量平衡原则。
3.2输出换乘量
(1)长途汽车客运输出换乘量预测
对分方向公路客运量的进行预测,由对应方向的公路客运适站量即可得到龙头寺交通换乘枢纽的长途汽车客运输出换乘量。
(2)轨道交通输出换乘量预测
在对龙头寺换乘枢纽服务区域出行方式分担率预测的基础上,计算各种交通方式的出行量,然后参照《轨道交通规划》的站点设置,将得到的轨道交通出行量分配到龙头寺换乘枢纽,得到龙头寺换乘枢纽的轨道交通输出换乘量。
(3)常规公交输出换乘量预测
常规公交输出换乘量=P*(B/A)*C/4
其中,P为换乘枢纽服务区域的常规公交出行量;A为换乘枢纽需配置的常规公交线路总条数;B为换乘枢纽需配置的常规公交线路条数,按10~30条控制;C为高峰时段平均一条线路的发送量中在该换乘枢纽换乘的比重,可取10~25%。
(4)出租车输出换乘量预测
①出租车输出换乘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4类换乘量、2→4类换乘量和7→4类换乘量;
②1→4类换乘量预测
该换乘量是长途汽车客运输入换乘量的一部分。按照交通方式的出入平衡原则,长途汽车客运输入换乘量等于前面预测的长途汽车客运输出换乘量。
长途汽车客运输出换乘量中1→4类换乘量所占的比率,即乘坐长途汽车进枢纽的乘客中,乘坐出租车离开的比重,可取10~20%。
③2→4类换乘量预测
该换乘量是轨道交通输入换乘量的一部分。按照交通方式的出入平衡原则,轨道交通输入换乘量等于前面预测的轨道交通输出换乘量。
轨道交通输出换乘量中1→4类换乘量所占的比率,即乘坐轨道交通进枢纽的乘客中,乘出租车离开的比重,可取5-10%。
④出租车输出换乘量占总输出换乘量的比重按5%左右控制。
(5)社会车辆输出换乘量预测
社会车辆输出换乘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5类换乘量、2→5类换乘量和7→5类换乘量,具体预测方法同出租车换乘量预测。
(6)步行输出换乘量预测
①步行输出换乘量主要由四部分构成:1→6类换乘量、2→6类换乘量、3→6类换乘量和7→6类换乘量,具体具体预测方法同出租车换乘量预测。
(7)鐵路输出换乘量预测
铁路输出换乘量主要由五部分构成:2→7类换乘量、3→7类换乘量、4→7类换乘量、5→7类换乘量和6→7类换乘量,各部分的比重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和综合交通的发展,参照国内外发达城市的数据确定。也可根据铁路的相关规划数据确定。
(8)总输出换乘量= 交通方式i的换乘量预测。
3.3龙头寺枢纽换乘量预测结果
4规模计算
4.1计算方法
1.主要功能区
(1)长途功能区
根据长途功能区的内部设施,参照《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及建设要求》(JT/T200-2004)等标准,确定长途功能区的用地标准,可取200~250m2/百人次。
(2)常规公交功能区
由配置的常规公交车辆数和用地标准计算常规公交功能区的用地面积,该计算方法与汽车客运站类似。
①已预测换乘枢纽需配置的线路条数B。
②计算需配置常规公交车辆数N=B*i,i为平均每条线路配车数,一般取20辆。
③根据常规公交功能区的内部设施,参照《重庆市主城区公共汽车站场布点规划》(2004.8)和相关设计规范,确定用地标准M取80~100平方米/标准车。
④常规公交功能区的用地面积S=N*k*M/2,按枢纽站夜间可停放40%营运车辆计,k取0.4。
(3)轨道交通功能区
根据预测的轨道交通换乘客运量,结合重庆市的《轨道交通规划》,采用一定的用地标准确定轨道交通功能区的用地面积。
(4)出租车功能区
出租车功能区主要考虑发车位和停车位的占地。根据预测的出租车换乘客运量,由单车位发送能力计算所需的发车位个数,而停车位取10倍的数目,进而计算发车位和停车位的占地面积。
(5)停车场
根据预测的社会车辆换乘客运量,结合其它城市的换乘枢纽数据,规划内部管理、办公20~80个停车位,长途配套及外来车辆换乘300~600个停车位,按每个停车位30平方米匡算。
2.辅助功能区
(1)站前广场
站前广场主要作为步行进出枢纽的旅客的集散场所,换乘空间则是不同交通方式客流交织的主要场所。换乘空间的面积按旅客最高聚集人数每人1.5m2计算。站前广场的面积S的计算公式如下:
S=步行总换乘量*α*β
其中:α——步行客流在站前广场的聚集百分比,参照《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及建设要求》(JT/T200-2004),取10%~15%;
β——人均使用面积,参照《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及建设要求》(JT/T200-2004),取1.0~1.2平方米/人;
(2)道路
平面布置时,长途汽车客运、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和停车场功能区内部已包含部分道路、绿化用地;立体布置时,绿化部分代之以中空。
道路用地面积的计算与绿化用地同时进行。
道路广场用地按总用地面积30~35%控制。
(3)其它
包括调度(调度室、调度停车场)、洗车、检修、加油、加气、附属用房、餐厅、司乘公寓等。
根据配置情况取3000~7000平方米。
3.绿化用地
绿化用地按总用地面积10~30%控制。
4.2计算流程
以上分别计算了换乘枢纽各组成部分的用地面积,而换乘枢纽的总用地面积主要由各组成部分的用地面积和换乘枢纽的布置形式(立体布置、平面布置或两者的结合)决定,后者即为换乘枢纽各组成部分的集成方式。因此应以换乘枢纽各组成部分的用地面积为基础,结合各部分的集成方式,按适当的计算方法和流程计算换乘枢纽的总用地面积。
1.计算各主要功能区的用地面积(不含换乘大厅)。
2.计算站前广场Sg与换乘大厅的用地面积Sh。
3.计算“其它”用地的面积Sq。
4.按照龙头寺换乘枢纽布置的形式(立体布置、平面布置的结合),确定主要功能区除道路、绿化外的用地面积。
(1)计算平面布置的主要功能区除道路、绿化外的用地面积,相关参数的选取见下表。
(2)计算立体布置的主要功能区占地面积。
(3)主要功能区除道路、绿化外的占地面积 =平面布置部分+立体布置部分。
5.根据道路广场(包括站前广场和换乘广场)和绿化占总用地面积的比重Q,计算道路广场和绿化用地面积的总和Sz=(( )+Sq)×Q/(1-Q)。
6.计算主要功能区外的道路广场和绿化用地面积(不含平面布置主要功能区的道路和绿化用地面积)。
7.至此,各部分面积计算完毕,以此为基础,结合换乘枢纽的布置形式,得换乘枢纽的总用地规模。
表2 主要计算参数
注:地下停车场不占用地面用地资源,故不考虑其道路、绿化占地;出租车的发车和停车主要利用道路空间。
4.3龙头寺枢纽规模计算结果
龙头寺换乘枢纽考虑与站北铁路客运主体大楼(北侧站前广场)统一考虑,站北地区的长途客运考虑通过南侧的长途汽车站进行疏散。规划包含有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社会停车、旅游大巴,采用平面布置与立体布置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其中鐵路与社会车辆、出租车分层布置,停车场为地下停车场。
5结论
以龙头寺综合交通换乘枢纽为实例,针对不同交通方式间换乘量进行预测,以此为基础,对龙头寺换乘枢纽各功能区规模进行计算分析,最终确定龙头寺换乘枢纽的规划年合理用地规模,从而为龙头寺换乘枢纽的规划建设提供依据,以满足龙头寺综合交通枢纽服务于重庆市的客运换乘功能。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