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实录及评析 王玲湘 金文伟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据形索义,识字解题
  师:先来认一个字。(出示甲骨文 )
  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大”字,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为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
  生:(恍然大悟)天。
  (师板书:天)
  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认第二个字。(出示甲骨文)
  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门”。左边一扇,右边一扇。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板书:门)
  师:(出示甲骨文)这个字很形象,大家一看都知道是什么字,读——
  生:山。
  师:(板书:山)连起来读——
  生:天门山。
  师:不像天门山,倒像是小山丘。再读。
  生:天门山。
  师:这才像天门山,从“天门山”这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
  师:你们没有看过天门山,仅从“天”“门”“山”这三个字中想到的,这就是汉字的魅力,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字能直接表示事物。(课件出示注释1: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板书: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
  生:向远处看。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师: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生自由读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诗的状态。谁来读?
  (一生读全诗)
  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至此回”。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一生读,速度较快。)
  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七字诗的停顿是二、二、二、一。(课件出示画节拍线的全诗)谁再读?
  (一生根据节拍线读)
  师: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且是连环画。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师板书:景)
  师: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
  生:就是长江。
  (师课件出示注释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师:这些景组合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呢?比如,天门山是高的,那楚江是——用一个字。
  生:广。
  师:孤帆和太阳离作者——
  生:很远。
  师: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图画的境界是高广辽远的。那咱们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师按照诗的节奏用手势指导生慢读,生渐渐读出了诗的韵味。)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
  生:碧色。
  师:仔细看这个“碧”字,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偏旁?
  生:上面的偏旁是“王”和“白”,下面是“石”。
  师: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根据字形,你知道“碧水”是怎样的水吗?
  生:绿得像碧玉一样的水。
  师: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出示诗句)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读——
  生(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
  生(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是“碧”,读——
  生(读):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
  生(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一个“碧”字,让景色熠熠生辉。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
  生:青色。
  师:孤帆是——
  生:白色。
  师:碧、青、白,李白望见的(指课题“望”)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同学们,体会到高广辽远,我们把读诗的速度放慢,体会一下明丽温暖,这慢中还要透着激昂。我们合作着来读读,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
  师: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三、举象悟义,以景传情
  师:有人说,李白就像是一个天才的摄影师,如果我们细细感受,这高广辽远、明丽温暖的景,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你能从诗中的哪些字、哪些词感受到景的流动呢?静静地默读,画出关键字、关键词。
  (生静静默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我是从“中断”和“开”看出来的。
  师:还有补充吗?
  生:我是从“中断”“开”“东流”“回”“相对出”“日边来”等字词看出来的。   师:这些词都是动词,这些动词让这画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1.人山相望——山是山,水是水。
  师:先来看“中断”,什么意思?
  生:从中间断开。
  师:看“断”字的繁体字。(课件出示“斷”)左偏旁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偏旁“斤”是斧头,“断”字含有有力砍断的意思。如果说天门山是砍断的,那利斧是什么?
  生:楚江水。
  师:是呀,楚江开嘛。再看这个“开”字,(课件出示“開”)下部的“廾”是两只手。一双手把门闩拉开,门就开了。就这个“开”字,你看到楚江水怎样的气势?
  生1:浩浩荡荡。
  生2:来势汹涌。
  师:这“断”“开”二字,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浩荡江水的威力。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生(读):天门中断楚江开。(读的气势不够)
  师:这天门山“断开”了吗?谁再加上动作读一读?
  生(读):天门中断楚江开。(强调了“断”,“开”字读得短,没有突出。)
  师:这楚江是利斧啊,“开”的力度还不够。男同学,你们来!
  (男生读,很有气势。)
  师:全班,一起来——
  (全班齐读,读出了气势。)
  师:就是这样浩荡的江水,遇到天门山却至此——
  生:回。
  师:看这“回”字,是个象形字,像一个旋转的旋涡。老师选出字典中“回”字的三种意思,谁来读一读?
  生:回旋;回转,改变方向;返回。
  师:你们认为应该选哪种意思?说说理由。
  生:我选第一种意思,“回旋”。因为水撞击到山,形成漩涡。
  生:我觉得是第三种意思,“返回”。
  师:(板画简笔画)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回”字就是——
  生:回转,改变方向。
  师:长江水是浩荡的,但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天门山给你什么感觉?
  生:坚硬无比。
  生:雄伟、有气势。
  师:这样的气势谁再来读?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强调了“回”字)
  师:这就是“中断”“开”“回”的魅力,让天门山和楚江水有了生命和气势,让我们合作着读好这幅壮景。我读“天门——中断——楚江——开”,这组读“楚江——开”,全班再重复读最后三个字“楚江——开”。
  (师生合作读)
  2.人山相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师:继续聚焦这两个动词,我们又能望见什么,感受到什么呢?读——
  生:相对出、日边来。
  师:什么叫“相对”?这是一条楚江,(指两竖排的学生)如果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青山是哪座?
  (生指相对坐的学生)
  师: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又是哪一座?与这座相对的?与这座相对的?
  (生一一指出)
  师:李白乘着小船而来,青山两两相对着出来干什么?
  生:迎接李白。
  师:日边指的是——
  生:太阳边。
  生:水天相接的地方。
  师:对!那水天相接处的孤帆,渐行渐近,渐行渐近,奔向谁而来?
  生:李白。
  师:这一“出”一“来”,画面就动起来了,人和山水相融了。青山出迎,孤帆来临,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激动。
  生:很惊喜。
  师:如果说李白是远方的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
  生:主人。
  师:远客、青山,四目相对,激动的李白可能会对相对出迎的天门山说什么呢?
  生:啊,天门山,我终于见到了你的姿态!
  生:天门山,你真美啊!
  师:在李白的眼里,天门山不仅仅是山,它还是富有灵性的人。
  生:天门山,我的好朋友,谢谢你的迎接!
  生:天门山,你真是我的知己。
  师:这 一“出”一“来”,哪里仅仅是景,这分明还有李白与青山的“情”。(板书:情)一起读——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同学们,青山立在两岸,日边有一孤帆,如果在常人看来,这就是一处美景罢了,为什么李白却激动万分呢?(出示诗句)老师来告诉你们,年轻的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的。读——
  生(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再读——
  生(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看,正好借眼前高广辽阔的山水来抒发。读——
  生1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2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高广辽阔的山水正如李白高远的抱负、广阔的胸襟!读——
  生(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闭上眼,你就是年轻的李白,你就是志向高远的李白,你乘船而来,只见:水冲山开,山阻水回,楚江敞开胸怀欢迎你,青山伸出手臂迎接你;更有那辽远的白帆奔你而来,更有那明丽的色彩因你而灿烂。自然的雄伟气势,心中的满腔豪情,于是,你提笔写下了诗句,(配乐)读——   生(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人山相悦——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师:1000多年过去了,(课件出示“天门山”三个字的甲骨文、楷书)天门山仍旧是静静矗立的山,“天门山”三个字的字形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汉字仍然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看着字就能想起图画。
  (师课件出示:天门、楚江、水、山、帆、日)这些字组成的图画,高广辽阔、气势雄伟。请你读——
  生:天门、楚江、水、山、帆、日。
  师:(课件出示:碧、青)这些字色彩明丽,让高广辽阔、气势雄伟的景呈现出温暖、热烈的情绪。女生读——
  生:碧、青。
  师:(课件出示:中断、开、回、出、来)这些字,让没有生命的景物生动起来,传达出作者实现理想、指日可待的豪情。男生读——
  生:中断、开、回、出、来。
  师:这些字,已经嵌入到古诗《望天山门》的灵魂中,它书写着景,更传达着情。下课!
  【评析】
  《望天门山》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经过多年的探究和施教,内容和教法似乎都已成型,难有新见。但是王老师从科学的角度重新“探测”此诗,不仅确认了某些解说,并且开掘出了新意。
  一、虽说“诗无达诂”,但解读诗歌还是要依据尽可能多的材料。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解读文学作品自然要尽可能地依据真实生活。王老师设计此诗教学,首要的问题就是准确解读本诗的字词句。本诗虽仅四句,但有些字词的解说不一,妨碍了对全诗的合理解读。王老师尽力研讨落实这几处不同的解说,甚至托我请教中国李白研究会的副会长薛天纬教授,得到了科学解答,对诗的解读有了科学的依据。比如“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字,流行解释为“回旋”,即“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教师用书》)但是,古今一些资料却证明天门山两岸之间并不“狭窄”,而是江面宽阔,“相去数里”,没有“激起回旋”之壮景。于是,王老师依据宋本,解读“回”为江水随着山势“折北而去”。此说不仅确定了本诗“回”的意思,而且也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合理解读奠定了基础。试想,李白顺江舟行过天门山,如果两岸间江水回旋,波涛汹涌,舟船颠簸强烈,他怎能静心观赏“相对出”的山景呢?所以,这个“回”的正确解析,不仅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对全诗的合理解读。
  二、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从造字角度说是“因义构形”,从阅读角度说要“因形求义”。因此,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关系能极大地提高古文阅读的效果。古代的“训诂学”,就是讲求明确字义,促进阅读的准确理解。这是符合汉字与汉语书面语内在规律的科学方法。王老师此课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她清晰地解析了“断、碧”等几个字的形义关系,进而深入解读相关诗句的意境。比如“碧”字,从珀从石,本义是青绿色的似玉美石,引申指青绿色。这样解析不仅使小学生对“碧”义理解深刻,进而对“碧水东流”的意境有了形象的理解,而且传授了汉字知识,提高了小学生的识字兴趣,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收到了一教数得的效果。
  三、本课教学,王老师的目标之一是教学生朗读。不同以往的是,她的朗读指导不仅与理解字义、诗意紧密联系,而且根据诗意指导学生应该如何朗读。请看王老师对“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的朗读指导:
  它的停顿是二、二、二、一。这是一首写景诗,境界辽远,是“望”出来的,所以要读得慢一点,再慢一点,读出辽远的感觉。你跟着老师的手势读。
  朗读讲究快慢疾徐,但其语速不能凭着感觉随意走,而是根据文本内容的需要。在这里,王老师指导学生读慢一些,就是要根据“望”产生辽远广阔的情景。而读慢一点,也是为了表现这辽远广阔的境界。这样指导朗读,既使学生知其然,也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朗读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有趣的是,对这句诗的朗读,王老师搞了一个所谓的“叠读”形式,即如“唱歌有重唱”。表面上看,这是在玩花样,其实,暗合朗读原理。古人唱歌有“一唱三叹”之说。这里“叹”是“和”(hè)的意思,“三”是多的意思。“一唱三叹”即一个人领头唱,多人和着唱。“天门中断楚江开”是很有气势的诗句,小学生独自很难读出气势。于是王老师采用“一唱三叹”的方法,在做过示范后领读一句,学生依老师的节奏齐声朗读“楚江开”,以众读的气势表现山“开”的轰然气势,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诗意,体会到了朗读的重要性。后面的一些朗读方式继续体现着这个教学目标。
  四、此课的创新处比较多,但因创新,就还有继续“探测”的空间。比如讲解“碧”义,如能进一步说明此字不仅表现了色彩,还写出了长江水的清澈平缓,就能言简意赅地解读出更美的意境。再如,“日”在早晨或傍晚多为红色,其他时间多为白色。本课解读“日”为红色,与青山绿水等构成绚烂的色彩。若能说明李白所“望”时间是早晨或傍晚,说服力就强了。当然,我的意见正应了歌德的那句“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望天门山》的解读和教法,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探测”。
  (金文伟工作单位: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刘忠信)
其他文献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可是,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一般会感到比较枯燥,认为文言文难学难懂。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学习文言文,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重在诵读,小学文言文教学更应如此。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可以说是进入文言文学习最为重要
一、导入“启蒙” 学习字词  师:在你心里,夏天的夜晚是快乐的,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纳凉,说着悄悄话;在他心里,夏天的夜晚是宁静的,可以细细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在我心中,夏天的夜晚是温馨的,当柔和的月色洒满大地,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妙。在诗人孙友田的心中,他的童年夏夜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月光启蒙》。  师:(板书:月光启蒙)“蒙”,草字头,表示用草木枝叶遮蔽,秃宝盖下面有一横,千万别丢掉。
众所周知,班主任是学校班级中的直接管理者,是学生的启蒙导师,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班主任的教育与管理。班级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是班主任进行管理的“前沿阵地”,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全面健康成长。因此,对班級进行有效合理的管理十分重要。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的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现象:作文背后的故事——千树万树梨花开  故事1:失落的酸楚  有一次,老师把作文本发了下来,同学们争着互相看评语,我也急忙打开本子。“啊!”老师的评语像针一样刺着我:“事情不够真实,重写!”我哭了,这是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才写成的,怎么……我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老师,请不要在我的本子上留下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痕!  故事2:心惊胆战  我对作文“情有独钟”,写一篇作文,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文学可以塑造人,改变人。“文以载道”,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但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教师不同于班主任专业德育的包罗万象和大水漫灌,语文学科的德育是抓住契机、有的放矢的,有时候只是寥寥数语,就能起到育人、育心的作用。  教做学问——滴灌的力量  语文学科之所以天然就和德育有紧密联系,是因为育人理念早就写在了语文课本里。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课文,无不
在绍兴柯岩风景区的鲁镇景区内,每逢节日长假都会出现一个特殊的人物——“祥林嫂”,以吸引游客的眼球。这一鲁迅笔下人物形象的设计根据,就是《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有人分析这句话的语用现象后认为:作者用逗号把“空的”二字与前面隔开,使语言节奏变得短促。“内中一个破碗”停顿一下才说出“空的”,表明叙述者不忍睹、不忍说祥林嫂连饭也要不来的孤苦惨境,流露出对祥林嫂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美妙画面。  【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回顾三幅画面  1.揭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爷爷写的《草原》,请大家把课题读一遍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它还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也说过:“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因此,从本质上看,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语形教学,不是语法教学,甚至也不是语
在哲学家那里,“微”是朴素的行为智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科学家那里,“微”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我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达尔文);在文学家那里,“微”是恰到好处的风景:“微雨燕双飞”“微微风簇浪”……而在我的眼中,“微”对“真语文”却有着别样的意蕴。  入乎“微”,才能推动语文教育真变革。在我国学者查有梁看来,教育建模主要包含三个层次:宏观层面主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客观有效的交往,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交往,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时时闪现生命的灵性和活力,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互动式教学是发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