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激情至爱与独特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AGUKE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良勋先生从安徽省书协邮送我本《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个案研究·张良勋专辑》和《安徽经济报·书画家周刊》,以及《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名家书法作品特刊-张良勋篇》。笔者收悉后,倍感亲切。
  翻开专辑,张良勋书法作品魏书横披晋王右军《兰亭序》、隶书横披《唐杜工部五言》、魏行书横披《晋陶元亮古风》、草书四条屏《宋苏东坡无出中山》、隶书中堂《唐孟浩然五言句》等等,一展现在眼前,我的眼睛顿时一亮。就像在个幽暗的溶洞里穿行了许久,突然走出洞口,看到了蓝天白云、听到了百鸟婉转一样,兴奋之状难以言表。品读张良勋先生的书作,我一下子真有了特别的感觉:如同吃腻了黄油面包突然吃到一碟香菇菜心;如同穿厌西装换上了一件体闲的T恤;如同看烦了城里描眉画眼、拽着“马蹄袖”、张口就是“哇噻”的美眉,看到不加任何修饰的山乡少女,是那样的清新可人,那样的心情舒畅,那样的清纯可爱,那样的赏心悦目。
  纵观张良勋先生的书作,无异于让我看到了一次真正的书展。不过我这人爱挑刺,有的书家作品,猛一看挺扎眼,细一看就很眼扎,说白了,不经看,不耐品。张良勋先生的书法则不然, “俊媳妇不怕见公婆,任你横挑鼻子竖挑眼”。取一字如明珠一颗,晶莹剔透;取一行如十里芙蓉,香艳寒江;取篇如夜空银河,满目清辉。简而言之,其作品,如梅标清骨,兰挺幽芳;如竹呈雅韵,菊傲严霜。品其作品,如品香茗,芳香四溢;如嚼橄榄,回味无穷。在张良勋专辑第页学术报告《腹有诗画书有神——张良勋的书法艺术》中余建军的评论;我看到还有钱念孙先生的《人物研究》中《广采博纳铸新风——谈张良勋先生书画特点》;吴化强先生的《良师行古道,勋业换鹅书——领略张良勋先生书法风采》的论述以及张良勋先生的《学书感受四则》的论语。“融古铸今,博采众长,线条飘逸中透着灵性,正如他的性格,淳朴的微笑中闪动着种睿智的灵光”。这是笔者观读了张良勋书法作品后的切实感受。
  余建军先生的评论是:张良勋把书法置于当代文化大背景中进行认真思考,不断拓展着对书法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内敛的笔势、含蓄的起止、儒雅的内质、古拙的趣味,印证着他性格的执著。以浓郁的书卷气息为外在表现形式的儒家思想内涵,是张良勋书法艺术中很重要的支撑因素,故他的书法以一种盎然清气和幽然旷达的情怀打动着无数的人。钱念孙先生的评论是:与许多书家相比,良勋先生的书法可谓路子宽、变化大。路子宽,是指他各种书体皆擅,并且横批、对联、条幅、大字、小字都能写;变化大,是指他的书风总是不断地变化,不仅不同时期的书风有明显差异,就是同一时期写出的同书体的作品,往往也各有面貌。这一方面与他深厚的书法基本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探索、形成具有自己鲜明书风的愿望紧密相联。当然,良勋先生的书法变中也有不变,变是风格表现、取法对象以及结体、用笔、用墨、章法等,不变则是他始终推崇的“真率”的创作原则。作为勤于探索的书法家,良勋先生的未来还会变,在变化中攀登更高的艺术高峰。吴化强先生的评论是:当我们领略良勋先生的书法后,会情不自禁地感悟到在当前灯红酒绿的形势下,一位传统书家卓尔不群的书法心语。他在寻觅一条通向古人艺术殿堂的“无为”之路,仿佛达到王国维先生所云: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人生境界。这时,先生书法多得情性之理,且近乎苏轼行草之气格,以妍取势之际。复得朗朗乾坤之助。这种古典主义的文人情怀便是先生对“笔墨当随时代”的客观诠释。
  我与张良勋先生多次通电和信函往来,尚无缘谋面,但三位先生的评点,使我对张良勋先生的人品和书艺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多届全国权威性书展中,张良勋先生的书法作品也经常看到,若以“字如其人”为论,也算得上熟悉了。看过他的书法,总能给喜欢他作品的人一种实实在在的美感。其美有二,首先是表现在他隶书里以清和静构成的书法美,汉字八书,难在清要清出味,静要静出神,美要美出雅,在升华中看境界。得大味、大神、大雅而成大美。再是运笔中体现出的人格美,他写字重选文,讲书气,向以写好宇为目的。以清新求净化,从不放任自流。
  张良勋先生是当代书法大家,明白山路越走越深的道理,因而在书法研究与创作方面花的力气越大,下笔越有神。写字写到最后,实际上是在写学问、写思想、写人品,非此不能把字写活。在他看来,把字写好容易,把字写活则需要先把字弄明白,而能把字真正弄明白是最难的。为此,他临古人碑帖喜欢把自己置于书法史丛山里,临中索悟,恬中求修,从临形、临意、临神,直到真正临进去临出明白字。创作时,他惟恐在艺术上作茧自缚。一书写成,先审不足,这是因为他深知,字能写得好不容易,能让读者回味尤其难。
  张良勋的书法空灵之气超绝尘外,清逸之风拂人心间,笔者从张良勋的盈盈笔意里读到了清新、悠远和简约。书法作品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书法家的境界。张良勋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折射出其雅士之风的高尚气格。空灵意才远,意远心方清。八大山人、弘一法师可说是书法史上超然于物外的伟大人物,因而其清奇的书风至今魅力无穷。张良勋的作品很有些“弘一法师”之境界,简约的线条透出轻灵,轻灵的意韵里显出超脱。张良勋的作品没有半点浮躁之气,可看出其心境之悠然,这也许是张先生所走的条“静以养学”的治艺之路吧。
其他文献
作为西方最具个人风格的电影导演之一,大卫·林奇将非理性与自身的电影创作融合在了一起,赢得了“林奇主义”这一独特称呼。在大卫·林奇的电影中,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与对人类潜意识的剖析构成了其非理性的精神内核。在此之下,反常规的叙事模式重构与超现实主义的怪诞影像符号螺旋交织,铸就了大卫·林奇的非理性电影世界。时至今日,重新回顾大卫·林奇的电影,在非理性的影像创作中,他所传达的则是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深邃探
[摘要] 鬼才导演蒂姆·波顿将自己的奇思妙想融入著名儿童巨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将其改编成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原著的影子,但是更多的是导演突破童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形象丰富饱满的人物。  [关键词]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人物塑造成长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在1865年出版的经典儿童名作。其新奇、热闹、滑稽、怪诞的美学特征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
在英国当代电影导演名单中,安德鲁·海格或许并不是那颗最耀眼的明星。虽然已经在国际重要电影节上获得了数次提名,但这位“70后”导演迄今为止仅仅拍摄过四部长片;他同样也不是一位个人特征突出、具有标志性签名风格的艺术家,他的电影往往以缓慢平和的节奏表现日常化、私人化的生活片段中的张力,难以取悦对大场面、快节奏叙事青睐有加的观影者。  但是,安德鲁·海格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创作者,为他赢得国际关注度的代表作
[摘要]电影《阿凡达》虽然以其一流的3D成为了新一代科幻电影的杰出代表,但影片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此片用潘朵拉星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采表达了对于因人类私欲所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深刻反思。影片《阿凡达》中所传达出的是现代西方在东方哲学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生命美学观。  [关键词]《阿凡达》 自然 生命美学    2009年年末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于09年12月18日在美国
袁长新 别署一纬居,江西上高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陶博吾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西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西省侨联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理事、南昌市书协常务理事。现供职于《江西教育》杂志社。书法篆刻作品多次获奖并入选中国书协、西岭印社、江西省书协等主办的全国性书法篆刻大赛。先后结业于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临创班、江西省书协首届高研班、西冷印社篆刻研修班、清华美院中国书画名家洪亮
如同奶油的香味总是从烤面包中散发出来一样,声音一直都被视为视觉的陪伴,似阴影一般被视觉所仆役。录音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常规”,把声音与视觉分开,使声音得以获得一种独立的物质性,而时间线软件扩展了这一“自由”,使得原始录音的速度、次序、音色可以随意改变,并与各种影像巧妙组合。这种重新组合最开始应用于电影拟音当中以“还原”现实的声音,后来被应用于影像空间的扩展,主要得益于电影较之其他艺术媒介更为灵活的跨
作为灾难片的一种重要亚类型影片。瘟疫题材电影一直受到西方电影界的重视。无论是追求极致的戏剧情境,还是追求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之于这类题材,导演们通常有着比较大的发挥空间。一般而言,观众们并不经常刻意将瘟疫电影从灾难片中区隔出来,甚至往往会因为战争、科幻、爱情等元素忽略了影片所描绘的病毒侵犯的“病态”世界。但今天,当新冠病毒以水银泻地般的速度肆虐全球时,宅居家中的人们也许会将影视观赏的注意力真正集聚
《辛普森:美国制造》(2016)也许是美国历史上迄今为止单片最长的纪录片,它不仅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而且还获得了第8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奖等多项重要奖项,由此可见其在美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当辛普森这个特殊人物的特别故事再次因为一部纪录片获奖而赢得美国和世界更多人关注思考的时候,笔者感受到特别有启迪意义的,不仅在于它在美国法律文化与种族历史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深度纠缠
1950年6月25日,多方蓄谋已久的朝鲜战争终在中国的东北边境附近打响。基于相应的意识形态布局、国际社会形势和地缘政治因素的考量,初生不久的新中国政权随即深度介入到这场两极争霸的“代理人/直接对抗”之中。由此,“抗美援朝”的大陆志愿军在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的直接支持下,随即展开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台湾的国民党军队也加入其内)惨烈的军事斗争,直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的草签方止。这
2017年3月,好莱坞科幻大片《金刚:骷髅岛》在中国内地上映,这是自1933年首部《金刚》问世以来好莱坞第四次将“金刚故事”搬上银幕。对金刚题材的一再发掘,一方面显示了好莱坞电影工业对于打造“银幕怪兽”、满足观众猎奇心理的持续兴趣;另一方面,金刚形象的演变也昭示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电影艺术中“主体”与“他者”关系的镜像符号纠结,蕴含了政治隐喻、伦理构建、性别冲突的复杂话语。  一、“兽面”与“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