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体差异 彰显课堂生态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ebo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尊重差异促引导
  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我们应该承认、正视并有效运用此差异,使差异成为教学活动的动力,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发展。因此,在数学生态课堂中,教师应因材施教,真正实现新课标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在探究圆形面积公式时,笔者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思考能否将圆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由于学生知识经验不同,有的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数圆的面积(数方格法),有的将圆形切拼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无论用什么方法,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独立完成探究的基本任务,为进一步探索圆形面积公式储备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起点,分别加以引导,推导出圆形的面积公式。
  二、彰显差异促互助
  在数学生态课堂中,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意识地建立起不同思维层次学生之间的广泛联系,促进互助,实现共赢。在运用差异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整体提升。
  例如,二年级数学广角单元《搭配》的教学中,学生依据导学案课前预习,自主找到了用1、2、3三张数字卡片写出的两位数,有的学生列表,有的列举,有的摆卡片;有的思维是有序的,有的是无序的,有的是完整的,有的不完整,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更利于学生在小组借鉴别人的思维方式,促进自己的数学思考。
  三、运用差异促互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之间和谐交往与沟通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互动过程。数学生态课堂的这种互动是一种多元互动,也是一种多维互动。
  1.个体与个体互动
  在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活动中,
其他文献
《数图形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节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活动课,旨在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发现有序思考的方法(即有序搭配和有序分类),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山西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张卓玉在《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人本主义的回答》中疾呼:“追求以人为本,追求生存质量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以伤害一部分学生为代价换取另一部
文章介绍了Q信令的必要性和应用前景,从原理上对Q信令进行了阐述,运用比较法从多角度对Q信令、中国1号信令和7号信令系统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Q信令在青海电力调度交换网中
根据海北供电公司车辆管理实际需求,为推进车辆管理无纸化、过程电子化、管理智能化,用VisualStudio.Net框架提供的类库构建了以用户管理、车辆管理、用车审批管理、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