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出错,课堂同样出彩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上学生出错是真实思维的反映,教师采用不同的態度对待,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要以宽容的情怀去对待,可以在顺应错误中找出错的原因;在纠正错误时通透本质;利用错误还能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关键词】课堂教学 纠错 错误资源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发展与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采用不同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认识”中的两个案例进行比较剖析,谈谈如何有效利用错误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案例一]
  在初步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后,为了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相同的长方形纸,让他们利用长方形纸折一折并涂出它的几分之一。
  操作后,学生分别交流各自折出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教师先选择了表示1/2、1/4的长方形纸贴于黑板上,让学生比较哪个分数大。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请学生说出比较的结果。
  生1:我认为1/4大。
  (教师没有问这位学生是怎样比的,又请另一位学生回答)
  生2:1/2大,因为1/2的涂色部分多。
  师:还有其他的比较方法吗?
  在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指出其中的规律: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这个分数也越小。(教师也没有指出是“相同的长方形”这一前提)
  课后我问这位学生,现在知道1/2为什么比1/4大了吗?他把老师课上归纳的话说了一遍。我想了解学生当时认为“1/4比1/2大”的真实原因,又问他课上是怎样比较发现“1/4比1/2大”的。他说:“如果我表示的是这张小长方形纸的1/2,再表示这张(又拿出课上老师准备的很大的长方形纸)大长方形纸的1/4,那么1/2就小于1/4。”课堂上还有多少学生与他有一样的困惑呢?如果教师能停下来听一听这位学生出错的理由,帮助他分析原因,想必学生们的困惑就能迎刃而解了。
  [案例二]
  在认识1/2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对1/2的直观感知,教师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折出正方形纸片的1/2,并涂上颜色。
  大部分学生表现得十分从容,很快完成折叠、涂色的要求之后自信地将纸片高高举起,展示自己的作品,大部分的同学都通过拦腰对折或对角线对折完成了任务。教师选择了不同折法表示的正方形纸的1/2,准备归纳比较学生成果时,发现一个学生偷偷将正方形纸藏到了桌肚里。
  细心的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涂出的正方形纸的1/2,发现了他的折和涂的方法很特殊,鼓励学生:“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这样折吗?”
  学生在看了黑板上的正确答案后,胆怯地回答:“老师,我折错了,只要对折一次就够了,但是我折了两次。”
  老师微笑着请这位学生坐下,并且说:“这位同学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大家对他这样折有什么想法吗?”
  有几位学生迅速地举手,第一位学生说:“他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所以才会出现错误。”
  第二位学生说:“他应该把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而不是4份。”
  “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正方形纸被平均分成了4份,那么大家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帮助他改正错误呢?”老师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在座的学生。
  学生对比正确和错误的折法,思索着改进的方法。
  不一会儿,一个学生高兴地说:“老师,我知道怎么改了。他刚才只涂了四份中的一份,如果再涂一份,加起来一共就涂了这张纸的一半,也能表示这个正方形的丢了。”
  “是的,两份加起来的和也表示这个正方形的1/2。”又有学生赞同道。
  出错的学生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很自信地举手:“老师,我会改了。”
  教师带头鼓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你们不仅能宽容同学在学习上的错误,更能主动帮助同学一起分析原因。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我们是如何得出这个正方形纸的1/2的呢?”
  学生的思维在不经意中被激活,触及分数本质的问题自然提出。对比不同的折法,明白了抽象的1/2,只要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出错时,教师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给予宽容与信心;当学生出现错误而感到尴尬时,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宽容,并理性地倾听真实的“理由”;当学生积极帮助同伴分析错误原因时,教师用眼神鼓励着,这样做既增强了出错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营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围;当学生自信满满地改正自己的差错时,教师带头为所有的学生鼓掌,适时适宜的点拨把这一错误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探究点;这样做是对出错学生的一种呵护,也是对所有学生的一种激励。
  比较上述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出错是他们真实思维的反映,教师要以宽容的情怀去对待。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出错呢?
  一、顺应错误,分析原因
  课上当学生出错时,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顺应他们的认知,分析其出错的原因,使学生在大脑中将正确与错误的思想或方法形成认识冲突,再组织他们进行分析、判断,在经历探究和辨析的过程中主动获取内心认同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能被真正消化吸收。案例一中的教师没有耐心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或认知,使有类似错误的学生受自己思维定式的影响,对这部分的知识一知半解。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是在刚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类似案例一中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来折出不同的几分之一,再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学生其实不少,所以出错的可能性会大一些。这时,如果教师能启发学生思考:在比物体的大小、长度、轻重时,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进行比较,学生们“在统一单位的情况下”才能比较数量的大小的已有认知经验就会被激活,学生也就明白了比较分数大小的基础。
  二、纠正错误,通透本质
  课堂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错误可能会隐藏着新资源的不断生成。案例二中的教师就及时地利用了课堂中的错误资源,展示这位学生的错误,鼓励他自己纠正错误,使他真正理解了1/2的意义。表面上这个环节好像浪费了学生不少的上课时间,但仔细分析学生得出的“和也表示这张纸的一半”,其中隐藏着与1/2相等的分数的规律——只要表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一半,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是教师无法灌输的,只有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才能领会。
  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表现常会出其不意,这是教师备课时很难预料的,所以我们并不能事先预设好“出彩”的数学课堂。在这种情况下,当学生出现新的错误时,教师凭借良好的教学经验,适时利用学生的“错误”,将错误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新的增长点,甚至新的探究方法、方向。
  三、利用错误,完善认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是他们自主建构中思维真实的反映。教师如能合理利用好这些错误,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在理解知识本质的基础上自主完善认知结构。案例一中学生发现“1/4比1/2大”背后的原因,折射出他是真正地理解了分数的含义。一张小长方形纸的1/2,一张大长方形纸的1/4,单位“1”不同,在比较的过程中,由于标准不同,所以是无法比较的。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利用这个学生的“错误”,在直观展示小长方形的1/2和大长方形的1/4,引导学生去对比与辨析,明确了比较分数的大小也要统一单位,完善了已有的“数的大小比较”认知结构;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含义的理解,对后续进一步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分数意义”的有着积极的铺垫作用。
  错误是与学习相伴的必然产物,教师要以生为本,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价值,引导学生从错误中认知本质,在纠错中建构模型。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探索中,思维和情感等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和出彩的,教学才是最美的。
其他文献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经过十多年的教改,在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新版教材为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也应运而生。新的教科书在教学中的科学运用,还须依靠一线教师们在教学中不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优势,恰当处理好新的教学方法与新版教材的匹配,使之相得益彰,并据此构建自己的个性教学法,以便更快捷地提升教学质量,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就科学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信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这是成功的基石。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通过各种形式,给学生的成长装上“自信”这对隐形的翅膀,为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成功作铺垫。如何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到达成功的彼岸,是每一个教师工作中永恒的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暗示教育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心灵之路的基石。”
通常认为,只要学生多读书,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提高。可在教学中我们却发现阅读量与写作质量并不成正比,其原因何在?窃以为,首先大部分教师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机械分割,缺乏互动和有机结合;其次大部分教师缺少进行读写互动练习的途径,不知如何将两者有效互动。   读写结合,随文练笔,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宝贵经验,也可以说在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读写结合的训练对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是促使学生巩固新授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培养思维品质,发展智力水平,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和重要途径。  计算教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切忌贪多、求全,要少而精,突出“三性”,讲究实效。练习既要注意到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形式多样,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达到“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效果。  1.有的放矢,突出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即针对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
德国教育心理学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认为: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或知识结构,也就是所谓的“基本性”,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改革教材,使学生借助精选的材料,与“范例”接触,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范例教学主张使学生接受在任何地方严肃认真地行事的自由,以及由此出发以完美的方式找到他通向知识整体的教育通道的自由。由此可见,范例教学在内容和材料的选择上,应当教会
“无论自觉与否,每个教师总是在一定观念的指导下从事教学活动的……搞好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就是应当促使广大教师对于自己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学)观等作出自觉的反思,从而不仅能够很好地实现由不自觉状态向自觉状态的重要转变,也能由各种落后的、片面的观念逐步向先进的、辩证的观念转变。”(郑毓信)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建立数学学习的相关理念,让学生在正确理念的引领下学习数学,我们自创了“自觉理念”的概念,并开展了
结合我的理解来看,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然而近年来,在考试指挥棒以及应试教育背景的影响之下,小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家长热衷于让学生从小学习英语、奥数等,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却并没有那么重视。其实,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从小具备语文素养,形成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当前小学生的写话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全是赞颂名人可贵精神品质的,另外三篇分别是《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与其他三篇课文以及以前学习过的众多写人记事类课文有显著不同,它篇幅短小,就短短四个自然段,描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一生。其中最能突出文章中心,表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是第三自然段,作者也只写了几句话,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主体学习行为,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采用活动教学,力图打破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平静沉闷
语文课程像其他学科课程知识点鲜明,目标明确。语文课程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并没有完整的体系,是散落在课文中的,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挖掘、整合才能体现。尝试“读写互动”的课堂教学几年来,一直在高年级转悠。时隔多年重新回来教三年级,就有一个想法,能否在“读写互动”的思路下,结合学生年段特点,整合教材,抽取教材中“读写互动”的点,串成线,循序渐进,对学生某个方面的言语智能进行有效的提升呢?所谓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