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不必丧志,收藏乃见情怀

来源 :世界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we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藏不应是一蹴而就的投机行为,它是一项需要用生命去衡量的事业。热爱收藏的人,纯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诉求,在收藏的世界里,发现历史,找寻心灵的寄托。他们发掘出藏品独有的艺术价值,并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历史得以再现,让文化得以传承。
  收藏家们为那些艺术品优美的造型而着迷,为那段不平凡的历史而感慨,为重拾曾被遗弃的文化而寻觅,这才是收藏的魅力所在。

为《平复帖》遭绑架的张伯驹


  20世纪30年代初,张伯驹在湖北赈灾书画的展览会上第一次见到了稀世珍品《平复帖》,他担心这幅字画流落在外,便想买此帖。辗转得知清恭王府的袭爵将军溥心畬藏有此帖,便提出购买。溥心畬回复说目前尚不想卖,如果张伯驹要买的话,需出价20万大洋。张伯驹那个时候没有能力购买,只好等待时机。
  1936年,他听人说唐韩幹的《照夜白图》被上海叶某买去,转手就卖给了英国商贩,那正是溥心畬所藏。他又怒又恨,生怕《平复帖》也随之脱手,于是急忙上门找到溥心畬,一见他,溥心畬不由得一愣:“老兄,好久不见,您有何贵干呀?”“你说我干什么来呀!”张伯驹没好气地说。溥心畬赶紧倒茶问:“这是谁招惹您生气啦?”“就是你呗!”张伯驹一脸怒色地说道。溥心畬恍然大悟,明白了他的来意:“您是为《照夜白图》来的吧?”
张伯驹书法题跋陆机《平复帖》,故宫博物院藏。除了稀世珍宝《平复帖》,张伯驹先生还捐献了其他很多的私人藏品,比如杜牧那幅著名的《张好好诗》,黄庭坚当年的《草书》,展子虔的《游春图》,唐寅的《王蜀宫妓图》等等,可以说,张先生所捐献的书画类藏品占据了故宫中顶级书画藏品的一半以上。张伯驹先生说:“我作为一个收藏者,目的并不是为了独占这些文物,让这些文物保留在自己的名下,我的任务是为了给这些古人的遗迹一个好的归宿。”

  “您别生气,我也是一时糊涂卖给了那个姓叶的,谁知道他会弄到外国去啊!”溥心畬知道自己有错,小心地赔着不是。张伯驹这才缓了一口气,说:“我今天来不是找你算账的,我知道你也是不知情,我是为《平复帖》来的。你是还要把它卖到国外去吗?”溥心畬说:“您可别这么说,我还没想卖呢!”张伯驹费尽口舌,跟他磨了半天,溥心畬终于答应暂时不卖《平复帖》,就是要卖也会先和张伯驹说一声,张伯驹这才拱手告辞了。
  张伯驹当时住在上海,溥心畬在北京。张伯驹怕他夜长梦多,一时变卦,便不时地打听消息。1937年,张伯驹应故宫博物院的邀请来京鉴定古代字画,正好赶上七七事变,一时回不了上海,就在北京住下来。在老朋友傅增湘的帮助下,一心想买《平复帖》的张伯驹终于花4万大洋买来了《平复帖》。张伯驹收得《平复帖》的消息很快传到几个深知中国文物价值的日本人耳中。他们通过古董商找到张伯驹说,愿出30万大洋高价收买《平复帖》,被张伯驹断然拒绝了。
  一天上午,正当他在街上行走的时候,一个茶房伙计打扮的人对他说:“张老先生,我们老板请您过去一下,说有件东西请您看看。”这种事对张伯驹来说是经常有的,所以他没有多想就跟着上了一辆人力车,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才停了下来。进了一家店铺的后院,又进了一间正房,只听“哗啦”一声,门就被锁上了。他使劲儿推门大喊:“你们到底要做什么?”只听见外边有人回答说:“您别喊啦!快叫家里人拿30万元来赎命吧!”张伯驹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他是被绑架了。
  夫人潘素在家里很快得到了消息:让她准备30万元来赎张伯驹,可这30万元一时间也弄不来啊。思来想去,最后她决定到警察局报案。哪里想到警察局长竟然说:“张太太,您可以向我们报案,但是警察局向来是报案的多,破案的少。万一张老先生有什么意外,可就划不来了。我这边着手调查案子,您那边准备好钱,先得把张老先生救出来啊!”潘素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只好抹着眼泪走了。
范宽《雪景寒林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傅增湘知道绑匪是为了《平复帖》而来的,但如果真拿《平复帖》把张伯驹赎回来,也就等于要了他的命了。商量了半天,还是束手无策,只好再次去警察局。可是警察局长见了他们竟然说:“你们也是死脑筋,为一张旧书帖把命搭上了,犯得上吗?”他们一听顿觉没了希望,垂头丧气地走出警局大门。
  潘素和傅增湘分别后,还没等到家就被人拦住了,原来绑匪请潘素过去一下,说张伯驹这两天不吃不喝,已经快不行了,张老先生想见您。这时候的潘素是什么也顾不上了,马上就跟着那人一起走了。
  见到面色蜡黄的张伯驹,潘素的眼泪立刻流了下来。张伯驹拉着潘素的手说:“记住,家里的那些东西一件也不能少,那可是比我们的命还重要呀。”潘素一边点头,一边擦着泪水。他们的话绑匪也听到了,就凑到一塊儿小声嘀嘀咕咕:“其实是小日本在惦记着他的书帖,关我们什么事?都是中国人,何必为难老先生呢!”
  听到他们这样说,潘素急忙摘下耳环手镯递给劫匪说:“兄弟,你们在江湖上混也不容易,张先生和你们素来没有恩怨仇恨,你们还是高抬贵手放了他吧。”一个头领模样的人听了,接过耳环、手镯说:“张太太,兄弟我在江湖也有一号,叫瞎头魔障虎三。看您这么爽快,我也就不为难您了。”说完让潘素从家里拿出5万元。潘素立马照办了,虎三把钱交给一个同伙,然后把张伯驹平安送回了家里。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把他舍命保下来的《平复帖》连同藏品里的其他几件精品共同捐献给了国家。   1935年年初,战争的乌云笼罩在德国的上空,格奥尔格先生于是将家族财产和很多的艺术藏品转移到了国外。霍夫曼劝说好友早点和家属去美国避难,但是因为斯蒂夫的母亲不想离开故土,就这样,他家错过了逃离德国的机会。
  1937年1月,在柏林的犹太人大批地被关入了集中营。格奥尔格先生打算用重金买英国护照,以英国侨民的身份全家逃离出德国。但是在紧要的关头,格奥尔格先生被人出卖了。最后在霍夫曼的帮助下,只有斯蒂夫以难民的身份得到了英国的一个家庭养子的资格。斯蒂夫跟贝蒂一家打算坐一辆火车逃出德国,可到了登车的时候大家才发现,斯蒂夫的名字竟然被调到了下一趟火车的人员名单上。不管霍夫曼先生怎么交涉,军方还是没有能让斯蒂夫和贝蒂坐上同一辆火车。无奈下,霍夫曼先生决定先到伦敦去等斯蒂夫。
  可是,第二辆火车却没有再开出柏林。霍夫曼一家回到美国后,时刻关注着战局的进展。最后他被告得知,除了几个零散成员逃到非洲之外,格奥尔格家族里的其他成员没有一个逃脱出来。绝望的贝蒂只能祈祷斯蒂夫的在天之灵可以安息。
  1950年,贝蒂跟着新婚的丈夫格鲁尼,以美国驻英国大使夫人的身份来到了伦敦。她吃惊地发现,在苏富比拍卖会上,正在拍卖的正是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最后贝蒂花了2.8万美元的价格,买回了那幅满载着感伤回忆的画作。从那以后,这幅画就一直被藏在格鲁尼家族的私人书房里,一直到5年后,格鲁尼先生结束任期回到了波士顿的老家,这幅画才跟随着格鲁尼夫妇也回到了美国。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两位初恋的情人居然在18年后重逢了!
  原来,斯蒂夫·格奥尔格在纳粹集中营里的时候,在死人堆里被美國士兵救了出来,侥幸回到了德国。1955年,在伦敦《泰晤士报》上,斯蒂夫·格奥尔看到了贝蒂,此时她已身为美国驻英国大使夫人。他本来是想借朋友的关系能够联系大使夫妇,但是不巧第二天,德国临时有急事,他就只好匆匆返回到了柏林。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他就联合了跟自己有同等遭遇的人,向德国政府交涉,以得到政府赔偿。但是,诉讼的道路漫长、坎坷。在快绝望的时候,斯蒂夫在一个朋友那儿听说有一对美国的格鲁尼夫妇,以前当过英国大使,现在正在帮助流亡到美国的犹太人重建事业。同时,那个朋友在闲聊中还说起,格鲁尼夫人以前收藏过一幅毕加索的名画——《拿烟斗的男孩》。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贝蒂竟然一直珍藏着有着自己宝贵初恋回忆的画。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第二天他就办理了到美国的签证。
  他们终于见面了!贝蒂牵着斯蒂夫的胳膊,两个人来到书房,贝蒂给他看了那幅画。他们站在《拿烟斗的男孩》前面,激动的泪水再也抑制不住。格鲁尼夫妇本想留斯蒂夫在家里多住几天,但是斯蒂夫固执地要回到柏林。斯蒂夫临走时,贝蒂想要把那画还给他,斯蒂夫说道:“你一定要留着这幅画:首先,是你使这幅画能够保全,让它免落到别人手里。这样,我父母的在天之灵肯定很欣慰。然后,对我来说,画里有太多太多的记忆。在你手里,这就意味着你从来都没有把我忘掉,这至少是我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贝蒂答应斯蒂夫要一直保留画。
  1996年,格鲁尼先生去世。两年后,贝蒂的病情恶化,她致电斯蒂夫,再次希望在她活着的时候,他能够拿回那幅画。斯蒂夫到美国去看望了贝蒂,还说服她打消这个念头。2003年年底,贝蒂辞世一年半之后,其后人决定拍卖此画。2004年4月,在伦敦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拿烟斗的男孩》最后以1.04亿美元的天价成交,这成为世界拍卖史上的奇迹。
  然而,创造奇迹的买家却一直未露面。直到2004年11月,斯蒂夫辞世后,斯蒂夫的后人遵照他的遗嘱,把一封有斯蒂夫亲笔签名的信转给贝蒂后人的时候,真相最后才终于大白——那个神秘的购买者,正是斯蒂夫本人。这幅画一直陪伴着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责编:马南迪)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我市小城镇垃圾处理水平一直较低,绝大部分小城镇连一个正规的垃圾堆场都没有,垃圾乱倒乱放或填沟、填坑,使河流沿岸成了天然的垃圾堆放场。这种传统的垃圾消纳倾倒方式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服务于当代,贻害于子孙”的“污染物转移”方式。垃圾的露天简易堆放对土壤、河流、地下水、空气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潜在的深层危害。  目前,小城镇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仍在加剧,未能处理的垃圾堆放存量越来越多。据权威数据,
运营着世界第四大铁路网的印度铁路公司今年发布了招聘广告,列出了列车司机、调度员、技术工人等9万个职位,广告一出就吸引了2800万人报名。为什么印度的铁路工作如此受欢迎呢?  据印度媒体报道,此轮招聘原本主要针对高中毕业、接受过相关技能培训的印度年轻人,但应聘者中却有不少高学历者。为何看似普通的一个岗位,竟有如此多人竞争?简单来说,入职印度铁路公司相当于端上了“世袭罔替”的铁饭碗。除基本工资外,印度
自小就知道父亲晕车。  晕车的父亲不喜欢坐车。  端午前夕,父亲来城里看我和弟弟,在我们的极力挽留下,他在城里小住了几天。在这几天里,他一直念叨着要赶在节前回家,我和弟弟商量,利用双休日陪父亲回家。  清晨,我、弟弟和父親走在回乡的小路上。  半路上,父亲回忆说,他年轻时第一次去看我们的母亲,就是走的这条小路。小路上有他和母亲年轻时的影子。父亲说,那时他一贫如洗,但母亲看他身材魁梧,勤劳能干,是一
吟唱月亮,有歌谣曰:“初一黑,初二白,初三初四蛾眉月。初五镰,初六钩,初七初八木兰舟。”  初七初八的日子,天还没黑,但抬头望天空,已见一弯新月了。那月亮,果真如一叶木兰舟,静静地泊在天空,就像河湾里,刚落了蓬帆的一只船。  月于我,更是诗。打我儿时记事起,它就打开在天空上,任我在静静的夜里读它。  儿时初读月,是在乡下院坝。  夏夜,外婆将那只大如席的簸箕,搁在院坝边樱桃树下,我就在那簸箕里躺了
【印象】  一桌,一椅,一书橱。  办公室摆设简单,整洁,桌上文件众多,但丝毫不乱。  “你好,请坐。”杨利从椅上站起,躬身说。  巴南区花溪镇连续8年在全市镇(街)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列前三,没想到这么牛的镇,党委书记却如此平和。  “杨书记功利心很淡,有种‘随遇而安’的气质。”他的下属证实了我的感觉。杨利平淡地说:“我只想做一名合格的‘纤夫’,与花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在李家沱长江
从2009年5月开始,四川省廣安市在武胜县率先开展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试点,将辖区内的13个农村(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设置为综合委员会,试行“网格支部 综合党委”组织运行模式,打破了原来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为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提供了借鉴,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乡党员结对互助效果明显。采取机关党员“1 1”、“1 N”帮扶农村、社区和企业困难党员,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党
2007年7月9日,万州普子乡虎头村的黄兴木起了个大早,他要到白土镇派出所给在深圳打工的儿子办身份证。  他先去村支书家开证明。村支书杨大开家在13组,要翻三座山梁。黄兴木走了近两个小时,走拢已是大汗淋漓。  “向狗娃,杨支书在家吗?”  “杨支书到鸡公梁那边掰包谷去了!”  黄兴木用毛巾擦了一把汗,又向村委会主任宋国元家赶去。院子的人告诉他:“宋主任到乡上开会去了!”  黄兴木长叹一口气,径直奔
投资4000万元、吸纳1000余人就业的西南首家覆铜板厂,日前在开县白鹤工业园区破土动工。当年的外出打工仔、如今的董事长涂德军,是在老乡的感召下回到家乡创业的。  这个老乡就是开县返乡创业者协会会长武俊平。  1990年,武俊平跟随同乡到广东东莞打工,从后勤主管、车间主管做到总经理助理。1995年,他创办了自己的服装厂,产品远销海外。在数十万开县打工仔中,率先成功的武俊平,对贫穷落后的家乡,有一种
一条条废旧轮胎经过一圈“旅游”后,神奇般地脱胎换骨,变成了新轮胎。  这可不是天方夜谭,在重庆超科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现代化的厂房里,工人们正忙着把“神话”变成现实。  从兼并一家濒临破家的国企开始,到成为西部“轮胎翻新王国”,超科用了10年,其翻身的绝招是什么?公司董事长黄益荣一语中的:“我们掌握了轮胎翻新的独门绝技。”     ■ 兼并惊魂    1998年,国企改制风潮渐起,重庆翻胎厂厂长主动找
2006年12月的一天,北碚区某单位科长刘某和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单位领导的一个电话,打乱了她平静的生活。一位领导要约她谈话。刘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领导的办公室,这位负责人告诉她,在区里组织的民主评议中,她因评议排名靠后,并且社会各界对她意见很大,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对她进行免职并调离原工作单位的组织处理。刘某手捧着处理决定,惊呆了。党内民主评议使她在仕途“搁浅”,不仅自己是头一遭,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