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阅读场:构建集体的精神文化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oyu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阅读场,实质是班级的阅读文化,它影响的不仅是学生的阅读行为,而且影响了师生的精神追求与内在素质。当学生关于读书的岁月感怀被敲成文字的时候,读过的书,都已与灵魂交融。
  “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所谓“场”是指一种能使人沉浸于其中并能感受其中精神含义的特殊的环境。这种环境是客观的,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又具有一种内在精神生成的张力。而班级阅读场,是在班级中,师生在阅读和相互交流分享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气场。阅读场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将阅读活动,通过“场”的影响方式,直抵学生内心,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追求,营造班级精神文化。
  一、精选阅读场,民主探讨,觅班级精神文化播种之壤
  班级阅读场形成的前提,是物质层面的阅读场地的选择。通过民主探讨的方式精选阅读场,让更多学生能够参与进来,真正地理解“阅读场”的概念及其意义。在精选阅读场的探讨过程中,寻觅得到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土壤”。
  选择哪里作为阅读场地呢?教师建议,可以布置教室专门阅读区。学生补充,阅览室自读区域也可以选择。不过,这些形式都很普通,都是常态课堂下延伸出来的常规读书活动,都离不开老师这个“主体”,“课”的味道太过浓郁。学生如何成为“主体”?民主探讨需要让意见集中在合理、有说服力的轨道上,需要引导大家参与讨论。
  “操场边,空间开阔,跑道清晰,路线绵长,自由又整齐,背后还是碧绿草地,—派生机,综合感觉比较好。”这是第一组的学生带来的反馈。“图书馆阅览室,有读书的氛围,避开了平时借书的拥挤,可以选择的书籍也多。博尔赫斯曾说‘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第二组的同学说得很诗意。“学校对面的蠡湖邊,那里有‘高子水居’,是高攀龙当年沉溺的地方,那里文化味道浓郁,最适宜深度阅读。”第三组显然让这个讨论更加热烈。“校园里有一扇解放初的老校门,那是学校最古朴的建筑之一,在老校门边,徜徉在昔日辅仁的淳朴文化里,一边读书,一边与往日共鸣,岂不是亲近学校的最好机会?这样的阅读才显得特别。”……
  当很多意见交汇起来,交织的就是大家的力量,凝聚的就是班级团队的智慧。经过平心探讨、综合考虑,在一扇老旧的校史门前,放开我们的声音与历史交汇,与历史上的人们相遇,这样的阅读岂不是最值得期待的、最令人心生敬意的班级精神文化的成长点?
  二、还原阅读心,个性融合,育班级精神文化生长之根
  课堂在校园的一个角落,教室所赋予的庄重严肃的感觉一旦被丢弃,这样的阅读体验会不会走向热闹和无序?这样的一节课是否能保证最初的愿景得以实现?带着这些问题,带着最理想化的预设,教师郑重地向学生提出如何在个体自由的背景下有效建设班集体精神文化的设想。学生团队各抒己见,遵循整体方向一致、个体才情突出的原则,呈现自己对于阅读初心的理解,让班集体精神文化建设落地生根。
  于是有学生提出从季节入手,选择一些关于四月的篇章,大家吟诵。在这样的季节里跟中外名家笔下的季节相遇。也有学生倡导选择自己的读书故事,在老旧的校门前,在古色古香的环境里,跟这样美好的季节一起,回忆我们自己的故事,对着从这扇校门里走进走出的名人大师、校友前辈,讲述自己的故事,关于成长、关于读书、关于自己生命的思索。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阅读个性,还原每一位学生的阅读初心,让班集体精神文化建设可以真正落实到生长之根的营造和浸染中来。学生可以围在一起,谈读书心得,谈成长感悟,谈时势观点,论历史纵横,可以不拘束,却不可以不思考。在某处特定环境下,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独立的价值、影响、意义体现了人与社会、他人、自己的种种复杂交错的文化关系,继而形成独特的、充满诗情的班集体精神文化。
  三、传承阅读味,笔下留痕,铸班级精神文化茁壮之魂
  我鼓励学生在阅读场的浸润之下大胆自信表达自己的情感、认知,通过笔下留痕传承阅读的况味,形成独特而又丰富的精神生命的思考,去浇筑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灵魂。
  学生们写道,“我越来越坚信,读书要趁早。我们沉默不语,就是互相赠予片刻生命。”“我相信这是缘分,人与人之间,书与人时间,你走快一步,你走慢一点,都不是最好的遇见。随着近视的度数越深,人生这本无字书却越浅。”“我感谢那些温柔的文字,陪我度过了漫长的难挨岁月。”
  班级阅读场,实质是班级的阅读文化,它影响的不仅是学生的阅读行为,而且影响了师生的精神追求与内在素质。当学生关于读书的岁月感怀被敲成文字的时候,读过的书,都已与灵魂交融。每一个学生都努力参与自己真实的生命成长,继而形成班集体精神文化深处的生命力。
  如果没有这样集合全体学生团队参与的阅读课的设置,也许集体中的人都不会如此轻松而又诚恳地回望自己、眺望未来,在彼此的生命里如此庄重地交融,班集体精神文化建设也不会落实到细细密密的缝隙里,成长成诗情画意的班级精神气质。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借助阅读,既实现了班集体团队的巧妙架构融合,也实现了班级精神文化的诗情画意的构建。每一个在读书中遇见过的人,谈过的话,用心陪伴的日子,烙印的些许回忆,生命里的诸多感触与成长都藏在了班集体每一位学生生命的针脚里,密密麻麻。它们教导着班级的每一分子,指引着我们,让每一个教育中的人成为那个渴望成为的人。
  【戴启江,江苏省无锡辅仁高级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 樊璐
其他文献
我们要着重研究挖掘经典中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的思想价值,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体悟并自觉践行,这才是国学经典教育的根本任务。  “国学”一说,最早见于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以及《国学概论》演讲,又可称为国故。国学一般是指以先秦诸子和儒家学说为主流,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学经典则是中国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教育政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现实中教育政策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政策往往都是应付式的,常常是等教育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考虑政策制定。再如,有些教育政策不能获得预想的效果,对实践起不到规范和管理的作用。因此,教育政策的改革应当成为我们普遍关注的问
英国“教育与雇主”慈善机构等五个组织共同协作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世界小学生职业期待(Career Aspiration)调查——“绘制未来”(Drawing the Future)。该调查邀请来自英国和其他19个国家共2万多名7至11岁的小学生,绘制出表达自己希望未来从事工作的图画,同时在开放式问卷中回答自己想要从事哪些工作,以及如何得知这些工作的问题。从不同国家的对比来看,在样本数据的国家范
南京市河西中学创建于1948年。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德育工作紧紧围绕"五爱"即爱国、爱校、爱家、爱班、爱自己展开。学校深入挖掘周边丰富的革命教育资源,逐渐形成"立足国防教育,
在班级中,教师可以通过给予恰当的表扬,给学生以激励,并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但是,表扬学生也要把握分寸,过犹不及。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发挥表扬的积极作用呢?英国一位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四点。第一,给出特别的反馈:把对学生泛泛的赞扬转变为有针对性的表扬和反馈,这有助于让学生明白他们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并且还有哪些努力的空间。第二,表扬学生的努力:无论学生的起点如何,教师都应看到他们在克服困难时付出的努
沂南县第三中学以“弘扬沂蒙精神,争做红色传人”为办学宗旨,将红色文化作为推动学校发展、提高育人质量的强大精神力量,开展了一系列基于红色文化的学校德育课程探索,走出了一条
<正>郑州中学第二附属小学以"和美"为教育追求,以立德树人、惠泽社会为己任,通过创造人文德育、生活德育和生态德育为孩子的未来积淀快乐与幸福。评价是一把尺子,也是一面镜
期刊
绘本,英文为Picture Book,直译为图画书,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是完全没有文字,全是图画的书籍。绘本精美的插图往往会给读者一种视觉冲击,有的空灵梦幻,有的真实大气,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绘本的语言简练优美,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儿童阅读;绘本的主题包罗万象,涉及到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绘本几乎涵盖了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
少数民族村寨是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在近年来开展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建设中,由于一些地区重发展、轻保护,导致一些民族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因此,在实施
中国德育:白局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您能先简要介绍一下韩城市教育局近年来的德育工作概况吗?白双朝: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