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师和孩子一起在树下坐一会儿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sj6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大树底下好乘凉”
  芥子之中,可纳须弥;寓言虽短,蕴含深刻。有慧眼者,可从一粒沙中悟出一个世界,可从一朵花中见到一个天堂。寓言是小故事,正如我们常说“浓缩的都是精华”,“小故事”里就充满“大智慧”。有慧心者,可以从一则别人解读千百遍的小小寓言里,读出属于自己的智慧。常读常新,这也正是经典寓言的魅力所在。所以,把古今中外的经典寓言选入教材,绝不是让学生掌握它的寓意那么简单。但是,传统教学中人们对寓意的理解比较单纯,认为寓言仅仅是一种比喻形态,一个故事仅仅提供一种道德教育。在寓言教学时,一般都局限于原作的寓意或局限于教材与参考资料所提示的寓意,觉得“大树底下好乘凉”,少了很多灵气充满个性的解读。并且过去的寓言教学往往偏重于道德教育与知识传授,而忽视思维素质的开发。就如我第一次在上《白兔和月亮》课时,就曾这样对待这则寓言:
  【案例】人教版《白兔和月亮》(七年级)教学片段:
  教师导入: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意)
  师: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有一只白兔是赏月的行家,……最后她请求诸神之王撤消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师: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生1:开始白兔是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地赏月,后来是紧张不安、心痛如割地赏月。
  生2:因为白兔得到了月亮!
  师: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生:因为月亮对白兔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师:那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生:拥有巨大的财富会引起巨大的得失之患。
  (师赞许,开始转移到课文的语言分析。)
  【反思】
  一、踮起脚尖“摘干果”
  回顾当时的课堂,学生在我的有力引导和层层铺垫下,说出教参中提供的正确寓意是毫无障碍的,但是这样“踮起脚尖摘干果”的寓言教学课堂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整个课堂上,学生是哑然无声,沉寂一片,学生无言地充当着记录员,而老师高声地充当着教参中的传声筒。
  在没有试教之前,我对自己的导入是很满意的,因为从教学语言来说,是工整华丽的。但试教后才知道其实实际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学生一听导入,只有两种反应:没有经过预习的学生,会感觉语文老师又一次充当思品老师,开始了人生观教育;已预习过的学生,仔细一听,马上明白,这篇文章无非就是教我们为人处事要随遇而安,不要患得患失,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自此,一篇好好的寓言,由于导入已经预设了感知讨论环节的结局,它成不了學生创造的平台,同时也由于道德说教的苍白性,德育效果大打折扣,成不了学生灵魂一面透亮的镜子。寓言往往是道德教育的绝佳题材,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固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教师一旦过于看重其德育功能,反会使寓言因承载过重而失去生命力,失去吸引力,也就无法引导学生透视其中大智慧。真正鲜活的语文,不是让学生扎在别人的故纸堆里皓首穷经,而是让学生在体验、思考、探索、创造的过程中,沉醉于文学的馨香,获得人生的启迪。所以,将寓言的德育功能淡化一些,多一些个性的思考和解读,更能让孩子在阅读寓言中得到人生顿悟并最终引导他们的生活。
  其实我也懂得,寓言是一种比喻形态,它的比喻形态不止一种,它所蕴含的道理也不止一个,而且参考资料中所指向的“惟一”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但是在教学中,我无处不在诱导着学生说出我预设的答案,似乎是学生说出寓意,我的教学任务就大功告成了,哪怕学生只是通过参考资料获知答案。我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而个性的思考,课堂没有思想的交锋,没有智慧的涌动,那就不要怨责学生死气沉沉、缺乏创造,因为我给予学生的,跟他们从参考资料里得到的,完全没有两样。其实,从理论上来讲,我非常清楚,要让寓言成为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平台,要让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中得出独特感悟,进而指引生活。但由于自身局限于教材与参考资料,缺乏辨析和创造,对文本理解过于单纯,从而致使学生过于依赖资料或老师,造成课堂个性缺失和创造力匮乏,这也不怪学生对寓言的寓意解读浅尝辄止了。
  二、大树底下“多思考”
  可见,如果把寓言比作一棵树,那么真正的寓言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努力“摘得”树上那些众人已经约定俗成的“果子”。就像教周国平的《人生寓言》,不是只让学生记住“拥有巨大的财富会引起巨大的得失之患”(《 白兔和月亮》),不是只对学生重复“厄运会使人变得坚强”(《落难的王子》)。如果只是这样,我们的教学任务容易完成,但是完成得不够漂亮。读书,要先把他“读厚”了,才能把它“读薄”,寓言要实现“短文深教”,就必须先把它想深了,读厚了。而让学生摘下既定的“果子”,其实就意味着放弃了其他的各种可能性。有同行提倡,要“让学生在树下独自坐一会儿”,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反思空间。而我从自身不足和初中学生实际出发,觉得在进行寓言教学的时候,有必要让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在树下坐一会儿”。
  让教师“在树下坐一会儿”,就是要让教师沉下来去解读文本,静下来去提高素养。圣贤有言,君子之道,“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果教师不突破自身困境,不潜心于专业成长,又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世界里悠游自在,感受文学的博大精深?
  让孩子“在树下坐一会儿”,就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给予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得以联系生活体悟寓言背后的寓意。寓言教学是否能别有洞天,生机勃发,其生命之源就在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教师和孩子“一起在树下坐一会儿”,是充分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初中生是尚未雕琢的璞玉,可塑性极强。但是如果让他们单独摸索,小部分有悟性的学生可能会自己走出黑暗,更多的人则是留在黑胡同里。为避免徒劳无功、放任自流,教师很有必要为孩子的思考创设相应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情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提倡孩子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鼓励孩子像钱锺书先生一样,从《伊索寓言》中翻新出奇,在“眉批式”的翻案中点铁成金,读出众生百態,读出人生经验,读出“玉想琼思,宏观博论”(柯灵语)。
  因此,当我进行《白兔和月亮》第二次教学时,先对寓意进行深入思考,发现《教师用书》中“如果某种拥有会带来无穷的得失之患,还不如没有”的说法,其实是一句看似正确的废话。如果这则寓言的寓意就是如此,那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换一种说法,它就变成了“人不应该拥有巨大的财富”,如此理解,无疑会使寓言的劝谕和讽刺功能丧失殆尽。于是我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了一个相应的情境:一个陕西的农民挖出一件青铜器,在不知道古董的价值时,他把它们随意放置在院子里,任村民观看,而听收藏者说可以值几十万后,当天夜里他就守着古董不敢合眼了。学生由此容易想到农民的古董是挖地所得,按法律规定必须上缴国家,他是不配拥有也不能拥有的,如果换成了钱,他会更寝食难安。由此及彼,就有学生提出月亮不是私有物品,即使诸神之王把月亮赏赐给了白兔,它不能属于某一个人专有,如果白兔一定要把它变成个人财产,那就会勾起无穷无尽的私心。有学生开始钻研起白兔得月前后心理变化如此之大的原因:先前赏月,月亮不是自己的,得月亮之美,那是赚了;得月后,月亮是自己的,被别人欣赏去,那就亏了。还有学生讲得更好:原先赏月,白兔想的是月亮美不美的问题,而月亮变成自己的财富后,白兔想的是我能不能守得住它。我顺势补充说面对同一个月亮,白兔的心态已由一种审美的心态变成了功利(占有)心态。并请学生们进一步谈谈自己获得的启示,孩子的悟性和创造力真是让我惊喜,他们有的读出了拥有财富和权利时需要以平常心对待;有的懂得了不是拥有巨大财富会引起巨大的得失之患,而是不能占有他人财产和公共财产,一旦占有,就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私心;有的明白了与人分享的道理;还有的悟出了“放弃其实也是一种美丽”……学生独特的理解,使整个课堂熠熠生辉,使寓言具有了鲜活的生命。
  三、“寓”树前头万木春
  “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为何不能利用寓言寓意的多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寓言寓意的多面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利用寓言形象的可塑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课标中也有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其实只要我们为学生们搭建好一个故事的平台,创设好一个思考的情境,铺垫好一个探索的阶梯,允许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他们自由驰骋想象,灵活运用,赋予新意,我相信学生们的智慧火花一定会璀璨夺目,令人震撼!
  所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处理寓言教学时,有必要让自己和孩子一起在寓言这棵大树下“坐一会儿”。“在树下坐一会儿”,是观察,是思考,是迸发创造力不可跨越的一个阶段。寓言这棵大树上有累累硕果,但绝非既定的那么一个。相信我们的学生,在蓄势之后纵身一跃,必然会摘下属于他们自己的最饱满、最成熟、最甜美的果实。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过程中,教育作为社会活动重点,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点所在。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化学课堂中,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知识。本文首先对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課堂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之中都有广泛运用,教育领
《北京四合院》是一篇新增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教材的课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课文大概由这几个部分组成:总体介绍并引出说明对象——北京四合院;介绍北京现存的四合院的特点,包括大小、数量、分布、形式、结构布局等;分别从人们的居住感受(正面)、高层建筑的缺陷(反面)以及北京四合院带给人们精神需求的角度重点介绍了北京四合院的社会功能;提出对现代城市住宅建筑的建议与希望。网络上关于这篇新课文的教学资源几乎没有,
将复习引导工作做好,对于促进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其学习能力,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所接触到的知识既多且杂,因此,复习的过程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复习起来难度非常大,成为很多教师难以把握的一个环节。为了改善当前复习引导的状况,教师需要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力争让复习课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下面所提到的课堂总结、知识巩固与灵活应用几个步骤,均是教师应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大家都知道,提高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而且,不同学段的课堂应该有其不同的特点。尤其是有些文章,既编入了初中教材,又被选在高中教材。那么,对这种文本的处理应该更加集中地体现“进一步”,而非“原地踏步”。正好最近在读《十位名师教〈老王〉》,不禁思考:这个“进一步”如何体现?因为《老王》一文,“
[摘 要: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篇章。今天我们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则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教育工作。惟有不忘初心,才能砥砺前行。惟有不忘曾经的流血牺牲、艰苦卓绝,才能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己之力。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党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高校加强党史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
[摘 要: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传统教学模式早已经不再适用于如今高中政治课堂,亟待加快探索出全新教学模式的进度。任务驱动学习方法是一种集互动、探究、合作为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任务过程中加深知识点记忆,促进知识理解,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如何借助于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知识的吸收,已成为政治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高中政治;实施策略
经过我十多年初中语文教学一线的实践,摸索总结出了“雁过留痕作文教学法”。所谓“雁过留痕作文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读、听、说、写、改”的“五步”综合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因此也叫“五步教学法”。  这种作文教学法针对当今的初中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怕写作文的症结,通过持续的、反复的训练和强化,让学生能够对语文教学中分析方法、分析技巧熟练运用并加以吸收的同时,逐步地在写作中有所体现,让学生在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才会敢于、乐于参与课堂交流。另外,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语文课堂越来越重视课堂交流,越来越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良好交流氛围的营造是搞好课堂有效交流的沃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积极投入,主动探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默契,课堂交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近期,笔者有幸观摩了
凝聚着新时代课程与课堂教学变革的纲领性文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于2018年1月16日正式发布。语文新《课标》,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内容更全、分量更重、要求更高。其中刚性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古诗文的背诵科目,从14篇增加到了72篇。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答问增加古诗文学习时强调:不是简单的知道,还要从
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呼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要发扬学生的个性,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习惯做起。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把他们从统一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自己做主,自由发挥,自我安排,自我设计,使不同的学生成为班级里的一道道绚丽的风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