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文心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dy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学写《圣教序》很多年,写的字看似跟字帖上面的一模一样。是不是像就好呢?这个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因为《圣教序》是集字刻帖,不能算王羲之的作品。我们也就是把它当作字典来学,你不能当成一个作品来学。他的用笔,因为刻的原因,用笔上很多的信息都衰减了,也就能学学他的字的结构。想进一步学他的墨法,没有;再进一步学字与字的关系,没有;还有行与行之间的行气,没有。所以我们说《圣教序》本身是有缺陷的,你要学它的什么、不能学它的什么。你要是不清楚,将好多年的精力用在这里,好的东西没有学到,把不好的东西都学来了。写《圣教序》一定要和写墨迹的方法结合起来,《圣教序》只是给你提供一个结构,而不是全部。
  学生功、读书功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大家一起深入探讨。朱熹当年行走全国各个书院讲学,有一位长者常年伴在他身边,这个长者是他的一个学生,走到哪儿都给他扛行李,伴随他很多年。有人就问他:随夫子书院穿梭,白发劳顿,学到了什么呀?老者说:读书方法耳。读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如果学不会,你仅仅使用蛮力,学出来的东西可能都不叫成功。所以有人形象地说“学习书法是带着镣铐跳舞”,也有人说学习书法是用思想来写字,而不是用毛笔来写字,这些讲得都很深刻。   二、个人修养的全面性问题
  个人修养的全面性对于书法家来讲,无非就是各种书体都得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辈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已经很不简单了,想做到五体都写,而且都写得很好,有一定高度,绝不是那么简单。中国书协有很多综合性展览,通常挑选评委的时候,就要选择那些各种书体都能写,而且都很有高度的人。有的人只会写楷书,有的人只会写草书,有的人写篆隶,其他书体不会,那就有缺陷。有缺陷的书法家做综合展的评审,有的东西好赖也看不出来,乱评一气,评出来的东西就不是理想的。这就是修养全面,修养全面才有可能被选过去做评委。综合修養全怎么才能全面?字体与字体之间是有关联的,把这个脉络理清楚了,也就不难。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金文后面是小篆,小篆再往后就开始往隶书转变。最早的转变是有草书、有章草、有简帛,最后是规范的隶书、章草。当时文字的发展分好几条线,还有一条线是往楷书方向发展的。到了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才开始有了今草,才开始有了小楷。它们本身都是相互关联的,你把这些东西按照书法史的脉络理清楚了,然后做一点点功课,即便是不擅长,那个标准也是知道的,好坏还是能看出来的。所以我们讲在一定的阶段,这种修炼还是需要的,综合修养很重要。
  字内功、字外功,实际上就是综合修养。五体兼修是字内功,这里面最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各种书体之间的关联。关于字内功的研究和探讨我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历代书法论文选》,另一本是《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历代关于书法的讨论文字都在这里,大家如果有志于做一点书法理论研究,还有一套书叫《中国历代书画全书》。如果要做书法史研究,做书法理论研究,掌握一点书法理论知识,应该讲这套书是最基础的读物。
  写篆书的文字功要求更高。古时候凡是写篆书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在文字学方面有一定建树的,或者说多多少少要有一些建树。特别是写大篆,有时候写着写着发现这个字没有,那怎么办呢?按照一般规则是拿小篆代替。是不是所有的都能代替呢?也不见得。有的字根本就没有,比如“瀅”,查篆书没有三点水旁的,因为那个年代没有这个字。你要写大篆怎么写呢?就拿不带三点水的小篆代替,代替也不准确,本身是有三点水的,有时候不得不绕道、借力。所以,文字功这个关要是过不了,写篆书就很容易出错。我到北京当兵以后,接触了很多做研究的专家。第一次接触华人德先生时,他问我《说文解字》你看了吗?我说我在看,他说他已经翻烂好几本了。《说文解字》就是解决字法和文字功夫的一个重要的法器,你研究古文字,那《说文解字》必须翻烂几本才行,里面讲造字基本规律,你把造字规律弄清楚,才能够解决文字功的问题。
  写草书也一样。写草书存在草法的问题,草法规范不规范,对还是不对,写草书的人写错字的大有人在,比比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不在于规范,而在于草法我们大家要清楚。写草书的人第一步就要识草,现在做这个功课相对容易,草书字典拿来抄,用筛沙子的方法一遍遍地抄,抄到所剩无几,再把筛子上头的各个击破,再学它的笔法、学它的风格,这才是学草书的方法。现在很多人学草书拿来字帖就练,里面的草法根本一无所知,这种训练方法和过去的方法不太对应,古人的训练方法应该是科学的。
  《苦瓜和尚画语录》这本书非常重要,我从小就读,读得不是特别懂,但是这里面有很多智慧。比如里面讲到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从哪里来的?《道德经》里面开篇就是这个。这是什么呢?就是《苦瓜和尚画语录》的生发,这里面生发和世间万物生长密切关联,“一画论”就是这样来的。还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都是讲艺术家要有生活,就是要到生活当中去体察真山真水,经过酝酿思索,经过自己的艺术思考形成自己笔下的作品。对于我们来讲,读懂这本书就认识了问题。别看这本书薄薄的,用不了两个小时就读完了,但是里面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假如真的理解透了的话,能够写出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一本书。
  三、文学与历史问题
  艺术脱离文学,艺术就没有品格了,所有的艺术都跟文学相关联,所以有人形象地说“文学是艺术之母”,这是有道理的。历史上重要的书法家、经典的书法作品,有些是很好的文学作品,比如《兰亭序》《张好好诗》《前后赤壁赋》等都是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作品。对于书法家来讲,文学常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苏东坡自己也写过,留下来一幅,另一幅没了。文学对于我们的书法的滋养作用巨大,不可小视。《古文观止》大家都读过,古文经典尽见于此,观看(阅读)到此为止矣,这本书值得我们大家好好看看。先秦的文,汉魏六朝的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民国时期以周作人为代表的文人回归明清传统,写的文章也颇有小品文的调调,“五四”运动之后更多的是白话小说,然后有了散文。这些经典都要挑着看,可能不会直接发挥多大作用,但是间接的,只要坚持,一定会发挥作用。比如我这个人不够浪漫,读一些很浪漫的诗文,对于我来讲就有帮助。比如我这个人脑子不那么灵活,读一点很睿智的文章,会有帮助,要反向選择。为什么反向选择?缺什么就要找什么来弥补,所以这是一种借鉴的方式,一种方法,这样不断汲取,你的浪漫情怀,艺术家所必需的综合修养,就会一点点地积累起来。
  历史很重要,对于书法家来讲,整个一部书法史要刻在脑子里,进而按照书法史的线索把历史上经典人物、代表作品联系起来。等到你把这些功课做得很清楚的时候,你对书法的认识就改变了。篆书是怎么回事儿,小篆怎么才能写好,必须要通大篆;要把隶书写好,必须要通篆书;要把行书写活必须要通草书。进一步讲,若要写好静态书体,一定要懂得动态书体,所以动态书体要当静态写,静态书体要当动态写,这是辩证的,动态的书体你一定秉持动态理念去写,写出来的字就没边儿了。如果用静态思维来写动态书体,就有一些限制,多了一些理性,不会没有边界;反过来,写静态书体用动态理念去写,写出来的字不会死板,写得会很深入,把字写活了。
  在这个基础上,读一点中国通史或者是断代史,研究某一个书家,由一个书家的某一个点切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辐射到整个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那就更好了。对于写好字,特别是对于理解五千年的书法发展或者某一种书体的高度如何建立,认识都会大大增强。所以历史的作用不能小视,历史里面有经验、有方法。
  举凡研究历史的人、学历史的人往往是有大成的。比如黄宾虹,他的画为什么有那样的高度,那就是学问滋养的结果,他对于书法史、美术史的研究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正是因为他对中国美术史有了非常清晰、准确的把握,里面那些经验都能够提炼出来,最后用在他自己身上,所以他变成了一个大人物。大家都知道潘天寿先生是著名画家,他把中国美术史上关于花鸟画的成功经验都提取了出来,用在他自己身上,开创性地结合了现代审美理论,现在大家看到斗方那样一种样式,就是潘天寿创造的。潘天寿对构图十分有研究,可以讲他多一笔这个画就多了一笔,他少一笔就感觉缺了点什么,他把构图研究到这种程度上,所以说潘天寿的画多一笔嫌多,少一笔嫌不够,他的智慧都从美术史上来的。所以文学和历史我们大家不能不当回事儿,要逐步地把它做好,作为我们潜修的方向,这个不能分开,要同时并举。你说你先把字写好了,到时候再研究这个,也不太可能。很多人都说等我有空了吧,显然是个托词,往往把自己托得没有时间了。
  四、诗、书、画、印兼修的问题
  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徐悲鸿的诗、书、画、印做得非常好,林散之先生年轻的时候也是诗、书、画、印兼修。林散之先生致力于做一个诗人,他逝世以后,他的墓碑上只刻了“诗人林散之之墓”,要说他肯定是书法最厉害,而他恰恰要的是诗人的名号。林散之说“我诗一、画二、字老三”,齐白石说“我的诗比书法好,我的书法比印好,我的印比我的画好”,显然是倒着说的。但是在他心目当中,他是这样去追求的,这些人因为综合素养全面,所以受到那样的好评。所以我们说诗、书、画、印兼修,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要成为诗人。我偶尔也会写一两首打油诗,我只是觉得需要,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讲需要;我有的时候也画两笔画,也不是要当个什么画家,只觉得是一个综合修养。那搞篆刻就是要当篆刻家吗?也不是,也是需要。你连诗词格律都不知道,选择诗词作为书写内容的时候自然就会出问题,你选的对联肯定搞不清写的是不是对联,你上联下联弄反了很正常。只有你懂了才有可能不犯这个错误,所以我说我写诗不是为了当诗人,我只是掌握里面的知识为我所用。在当下这个环境下,要想出现一个诗、书、画、印四绝的人不可能,为什么?当下,做到“四绝”不可能,我想做到“四会”还是非常可能的,就看你做不做了。这四个方面互相融通,使得作品能够互相影响、互相生发、互相鼓励。   会写诗的人,你的创作、你选择的内容一定能够在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上讨巧,一定能。如果你不懂得诗词,你挑出来的诗词可能和你所采用的书体不在一条线上,为什么这么讲?比如我们写篆书的人,写静态书体的人,如果你选择的内容很浪漫,你写写试一试,你把作品挂在那儿会让人看着别扭。古人追求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这是非常高的境界,让人欣赏内容的同时,随着你的艺术形式,跟着你的艺术思考,把精神连在一起,根据你的精神方向一直往前走,你的感情就会传递给读者。
其他文献
摘 要: 立足黃梅戏的艺术底蕴和发展现状,展望中国—东盟“红铜鼓”交流论坛“松茂竹苞”的繁荣发展前景,综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将非遗传承与艺术教育融合,探究黄梅戏传承的方式方法,推动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间的艺术文化交流,打造独有的中国—东盟“红铜鼓”展演的黄梅戏艺术品牌。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黄梅戏 艺术教育  “听啭一声莺语罢,直教欢喜极人天”。黄梅戏作为
摘 要: 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但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限制、资源和支持力度缺乏和人事制度等相对劣势,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导致的管理难度大的原因,导致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重重困境。本文通过对十六所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保障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稳定和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 辅导员队伍建设 对策建
摘 要: 作为大学生中的先进代表和骨干力量,大学生党员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与历史责任。只有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党员才能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坚守初心使命,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源泉和发展动力,是提高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党员的人民情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自
摘 要: 学校简介属于事业单位宣传广告的一类。学校简介的翻译应注重翻译策略的使用。在简介基本内容框架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增减词法、逻辑重组法及突破主干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简介翻译的准确流畅。  关键词: 外宣翻译 学校简介   一、 引言  学校简介是推介该校形象的重要途径,但现今各大高校的学校简介仅是将对内宣传的中文材料逐字逐句譯成英文,这种做法导致一些翻译失误,降低译文质量。因此,掌握学校
摘 要: 合理有效的教学话语不仅是保证高效教学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汉语的范本。本文从问候语、指令语、提问语、反馈语这四种课堂话语类型入手,探求对外汉语课堂话语的特点及设计原则,最大限度地优化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师话语体系,打造合理有序、简明高效的对外汉语课堂,增加学生的有效汉语输入,实现对外汉语教学培养交际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课堂话语 有效输入 交际能力  一、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
摘 要: 高等学校学生组织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针对学生干部工作与学习的关系,采用自评和他评结合的方式,发现学生干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引导学生干部工作“不变质”、学习“不掉队”的方法,从而推动学生组织建设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学生干部 学习 工作关系 方法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干部是引领学生主动发挥“四自作用”的主要骨干,更是祖国
摘 要: 新高考贯彻“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立场和“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目标的准确定位,新课标已初步勾勒出“以议题为纽带,以活动为主线,以核心素养为根本”的课型轮廓,为此,教师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实现学科能力“知识建构化、知识功能化、知识素养华”。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议题 政治课堂  议题式活动型课堂设计、选择、实施是多样的
摘 要: 在转型加速期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从推动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功能方面着手,组织者必须全方位进行资源盘点,基于这个意义,本文着重从适应多元价值观念、选取典型教育功能、把握合理利益原则、积淀丰富的实践成果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 社会学视角 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功能  通常意义上,教育功能(Educational Functions)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社会发
摘 要: 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活动离不开对美的追求。审美是一项高级心理调节活动,受到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影响,汉语和英语对语言审美的价值追求存在差异。本文分析鲁迅作品的多个译本,对比汉英语言审美上的差异,提出汉英翻译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汉英对比 汉英审美差异 汉英翻译  汉英翻译将汉语转换成英语,同时汉语思维下的审美观也要转换成英语思维下的审美观。总体来说,汉语追求模糊的美、平面的美和散点
摘 要: 培养面向社会、面向生产、实践、管理与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的提升,高职动画专业也一直在寻求突破的方向。顶岗实习是高职动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素质动画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影响。本文以动画专业为例,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环节进行了设计与探讨,以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关键词: 高职 顶岗实习 动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