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提问技巧探微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ne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观我们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表演很精彩,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从头问至尾,看起来似在循循善诱。学生很配合,亦很识趣地钻进教师设置好的一个个答案“陷阱”,一节课可以解决好多问题,课堂教学评价“充实而饱满”。不可否认,这种“满堂问”要比“满堂灌”进步了些,但一节课是否有必要问这么多琐碎的问题?学生是否真的需要这样的“引导”?频频发问,已填满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他们剩下要做的只是寻找答案,迎合老师而已。
  自从课堂教学改革后,语文教育界提出“智慧课堂”的理念,我们语文课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改变:不看教师讲得有多精彩,关键看学生学得有多精彩。践行发展教育理念,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思维习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发问,而应只是课堂教学的主持者,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问题必须精炼概括,能切入要点,囊括全局。
  现以文言文、现代文教学为例,来说明简化提问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
  一般的文言文教学,只需二三个步骤即可完成教学任务。如《岳阳楼记》的教学,主要设置三个问题:1.读译课文;2.归纳整理特殊用法的字词;3.谈谈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任务一布置,小组就开始着手完成这些问题。教师提点怎样完成第一个问题,课文有五段,可分给五位组员分段翻译,组长从旁指正评点,并指导组员圈画出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词汇,这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解决第二个问题,小组成员可分工整理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这是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整合;针对第三个问题,可以每人谈一点,可从修辞、炼字、作者情感、写作手法任一方面谈,最后由组长汇总整理,这是文言文学习中的审美欣赏。如果预习课做好三问,那么展示课就可以对这三个问题充分进行交流探讨。也就是说,学习《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只需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即可,学生把这三个问题自行化解成若干小问题,这样就把思维的主动权交付给了学生。文言文教学,我主要遵循这三个步骤,既简明扼要,又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文教学更是如此,教材中更多的是现代文阅读,有各类文体。小说的教学主要抓住小说三要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笔者根据三要素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2.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3.他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当同学们思考交流这些问题时,他们的脑子里自然会衍生出许多小问题,如在归纳故事情节时,他们会想到:情节包括哪几部分?开端是什么?发展是什么?高潮、结局又是什么?开端是“盼于勒”还是“赶于勒”?问题紧接着又来了,“赶于勒”部分是什么记叙顺序?情节中可以看出怎样的人物形象?在思考第二个问题时,他们会想:谁是主人公?这一对夫妇有差别吗?小若瑟夫是怎样的形象?写他有何作用?小说善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教师问得越少,学生反而会想得越多,教师的“隐身”让更多的学生大显身手。“学生真正参与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不看教师的讲解,只看学生是否高效参与,这是新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也是我认为的一种理想的教育状态。
  又如,在学习散文《白鹭》一文时,预设了两个问题:1.白鹭美在哪里?2.《白鹭》美在哪里?先从文中具体欣赏白鹭的形象,再从写作手法角度品味《白鹭》的抽象美。两个问题的差别仅仅在于一个书名号,问题简单易记,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第一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感知到白鹭无暇的美,清田独钓的美,清晨望哨的美,黄昏低飞的美……第二问,学生可以体会出修辞美、衬托美、意境美、立意美、呼应美、动静美……不一而足。散文《囚绿记》的教学只问这两个问题:1.文中哪些语句流露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2.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学生根据第一问,可以迅速了解熟悉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第二问可探究出文章主旨,就这样简练而又有梯度地完成了这篇艰涩难懂作品的学习。
  实用文体议论文、说明文,问题的设计紧扣文体特征,议论文主要找论点与论据,说明文主要“理说明顺序,找说明方法”。
  以上是笔者对课改中课堂提问的一点思考。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现行教育状态下,我想说,唯有教者问得少,学者方能思得多。我们老师要做的仅仅是把握全局,掌好舵,而不是一个要面面顾全的保姆,课堂上听到的更多的学生的声音,把更多的思考留给学生,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
其他文献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是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思想,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以活动为载体,以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及时信息为内容,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为基本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和主动创新为原则,以实现知识综合应用、技能综合训练为价值取向的整体性教学形式。因此,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师在抓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认真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奠基石,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的朗读已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教学活动中最难的一个环节。文言文作为传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有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常常拖沓冗长、面面俱到、矫揉造作、繁杂浮华。语文教学工作者能否摒弃这一现象,追求一种简约精美的语言风格,更好地突破课堂教学目标呢?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对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做了一些肤浅的探讨,就教于方家。  一、科学规范,美在简明精确  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项技术,它是教师职业素质和教育水平最直接的体现,直接决定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美的熏陶,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  美是什么?美是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者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快慰满足或让人产生爱(或类似爱)的情感的一切事物。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理
[摘 要: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的措施和理念也愈加多元。参与式教学理念是进一步凸显学生教学主体价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性的教学作用,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进程中,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收获更多知识和体验。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有效开展的策略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给教师创新教学的有效进行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参与式
[摘 要:在新时代新课程的标准要求下,传统历史知识的教育模式在大专题复习模式下,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历史科学素养培养的要求。与此同时,应运而生的历史微专题进入同学们的视野当中,这一新兴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历史知识复习的效果。在这一基础上对教师也提出了严格要求,需要整合课程内容和构建知识体系,展开微专题的复习教学,从而培养同学们的历史核心素养。本文着重探讨历史微专题对于高三学生成绩的提升作用
[摘 要:我国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针对学校的教育推行新课改,要求学校需要与时俱进,采取科学的手段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水平,在小学教学中也应该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教师只有在上课的时候向学生展示科技技术,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好科学、学习好科学、运用好科学,所以,在小学的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
流年似水,阡陌花开。暗香盈尘间,静静守侯,不变的淡雅,永远的青白两色,不染尘世,执着于最初的宁静,那是我与祖父的青花的记忆。  转瞬惊眸,倏然动魄,青花明润纯净。乳白莹润的,荧光乍现出蓝靛,生开晕散,不需写意更多。幼时的我几番撒嬌讨来那破旧的红木毛笔,坐在祖父的腿上,祖父那双粗糙的大手温柔地握住我的小手,左手触白瓷瓷身,感受指尖微凉,右手持笔,头青铺色,湛蓝点染,静静与祖父绘画至云卷,勾勒至云舒,
人教版中学语文新教材《课程标准》中对七至九年级在写作要求上有这样的一句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列夫·托尔斯泰指出:“艺术的主要目的——如果世界上有艺术而艺术也有目的的话——就在于表现、说出人物灵魂中的真实。”这就是文章中常说的人物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极为重要的手段。所谓心理描写,即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如感觉、知觉、情感
[摘 要: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卫绍生先生的《〈竹林七贤集〉辑校》具有辑佚完备、校勘精审、体例编排科学、注文极见功底、系年准确的特点。该书是迄今最完备的竹林七贤辑校整理本,是研究魏晋文学乃至中古文学不可或缺的基础文献,是我国古籍整理的重要成果。  关键词:卫绍生;竹林七贤;古籍整理;辑校]  魏晋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