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讨论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概念特征,建立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现状分析,探讨了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途径,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71-02
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包含创新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创新实践能力三个要素,其中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1]。实践能力只有从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把握其实质内涵,即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时间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社会实践、工作中实际问题所具备的生理特征及心理特征。由此可知,把实践能力理解成“动手能力”或某一技能是对实践能力的片面理解[2]。
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特征
创新能力具有两个特征: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综合独特性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结构优化性是一种深层或深度的有机结合,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创新功能。实践能力具有四个方面特征:实践性、情境性、综合性和外显性。实践性是实践能力的核心特征。实践能力孕育于实践活动并只有通过生活、生产实践活动才能表现出来;情境性源于实践能力以“现实问题解决”为特征,而现实问题具有特定的情景;综合性表现为现实问题本身是综合的,其解决也是综合能力的表现;外显性特征表现在实践能力是通过生活、生产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其发展水平也要通过主体实践行为来判断3]。
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因素有很多,表现形式很多,并且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多层面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科学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原则,根据近年来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比如教学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全国性、地区性的各类科技竞赛,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四、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理论教学体制改革。①教学模式改革。从教师方面,改变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单向理论知识传播过程的方法,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模式,活跃课堂学生积极讨论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方面,鼓励学生课堂讨论,丰富课堂教学模式,采取一定措施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化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专业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研究热点等,倡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质疑,形成对事物主动思考的质疑能力,培养创新意识。②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两个方面。从教师考核评价方面,考核包括授课模式、授课方案、技术前沿、课堂氛围等,变革目前我校“督导制”的传统督导方式,督导不仅仅督导教师是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案、大纲、讲义等进行课堂教学,更应该督导理论性创新式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的综合性和学生的动手参与性。从学生考核评价方面,教育离不开考试,不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有一套考评体系,关键问题是“如何考评,考评内容、考评形式”等。改变传统记忆、背诵考试模式,鼓励将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生产实践问题的解决之中;改变考试题型和考试形式,试卷达到书本上“找不到标准答案”的水平,从而也避免了考试过程中学生作弊的问题。
2.实践教学体制改革。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基础,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环节,开发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在生产实习教学环节,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围绕某一门课程及相关先修课程知识,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工程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大学生本科四年学习成绩的集中检验,也是对学生在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考察。科研项目是生产实践和工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向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能够使学生掌握科研的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会有较大帮助。
3.科研活动体制改革。科研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直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活动内容十分丰富。高等学校以院系为单位创建大学生创新基地平台,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申请和研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性、地区性的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同时,鼓励教师将优秀学生融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在教学体制改革中融入一种科研创新体制。
4.社会实践活动体制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社会责任感、能力培养、品格培养等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实践内容应该更广泛,包括社会调查、科学研究、生产实习等各个方面和领域,坚持与时俱进,强化资源意识,不断拓宽实践内容的设置领域,有效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数量,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率。
5.保障措施。为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新形势下继承我校的光荣传统,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保障措施”,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体系。①理论教学考评体系,学习离不开考试,考试形式和内容是一根“指挥棒”,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记忆型”考试形式,出台教学效果和考试考评细则,从政策、制度上转变目前的教学模式,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体制。②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出台政策制度,鼓励开放性实验教学、工作性生产实习、创新性课程设计、实践性毕业设计,形成一种“不怕失败、鼓励创新”的实践教学体制。③科研创新活动考评体系,科研活动是一种长期性创新实践活动,也要对尚未取得成果的科研活动进行一定形式的表彰鼓励,更能形成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大学生的积极参与。④社会实践活动考评体系,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实践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只要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都应该提倡和鼓励,并出台政策制度,给予一定的鼓励。
参考文献:
[1]张玉华,付士远.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7,(10):38-39.
[2]仇静莉,许海元.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6-79.
[3]周亚萍,王志强,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4)47-48.
作者简介:王志强(1967-),男,河北邯郸人,博士,副教授。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71-02
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包含创新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创新实践能力三个要素,其中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1]。实践能力只有从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把握其实质内涵,即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时间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社会实践、工作中实际问题所具备的生理特征及心理特征。由此可知,把实践能力理解成“动手能力”或某一技能是对实践能力的片面理解[2]。
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特征
创新能力具有两个特征: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综合独特性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结构优化性是一种深层或深度的有机结合,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创新功能。实践能力具有四个方面特征:实践性、情境性、综合性和外显性。实践性是实践能力的核心特征。实践能力孕育于实践活动并只有通过生活、生产实践活动才能表现出来;情境性源于实践能力以“现实问题解决”为特征,而现实问题具有特定的情景;综合性表现为现实问题本身是综合的,其解决也是综合能力的表现;外显性特征表现在实践能力是通过生活、生产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其发展水平也要通过主体实践行为来判断3]。
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因素有很多,表现形式很多,并且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多层面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科学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原则,根据近年来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比如教学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全国性、地区性的各类科技竞赛,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四、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理论教学体制改革。①教学模式改革。从教师方面,改变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单向理论知识传播过程的方法,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模式,活跃课堂学生积极讨论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方面,鼓励学生课堂讨论,丰富课堂教学模式,采取一定措施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化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专业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研究热点等,倡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质疑,形成对事物主动思考的质疑能力,培养创新意识。②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两个方面。从教师考核评价方面,考核包括授课模式、授课方案、技术前沿、课堂氛围等,变革目前我校“督导制”的传统督导方式,督导不仅仅督导教师是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案、大纲、讲义等进行课堂教学,更应该督导理论性创新式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的综合性和学生的动手参与性。从学生考核评价方面,教育离不开考试,不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有一套考评体系,关键问题是“如何考评,考评内容、考评形式”等。改变传统记忆、背诵考试模式,鼓励将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生产实践问题的解决之中;改变考试题型和考试形式,试卷达到书本上“找不到标准答案”的水平,从而也避免了考试过程中学生作弊的问题。
2.实践教学体制改革。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基础,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环节,开发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在生产实习教学环节,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围绕某一门课程及相关先修课程知识,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工程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大学生本科四年学习成绩的集中检验,也是对学生在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考察。科研项目是生产实践和工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向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能够使学生掌握科研的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会有较大帮助。
3.科研活动体制改革。科研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直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活动内容十分丰富。高等学校以院系为单位创建大学生创新基地平台,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申请和研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性、地区性的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同时,鼓励教师将优秀学生融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在教学体制改革中融入一种科研创新体制。
4.社会实践活动体制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社会责任感、能力培养、品格培养等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实践内容应该更广泛,包括社会调查、科学研究、生产实习等各个方面和领域,坚持与时俱进,强化资源意识,不断拓宽实践内容的设置领域,有效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数量,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率。
5.保障措施。为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新形势下继承我校的光荣传统,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保障措施”,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体系。①理论教学考评体系,学习离不开考试,考试形式和内容是一根“指挥棒”,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记忆型”考试形式,出台教学效果和考试考评细则,从政策、制度上转变目前的教学模式,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体制。②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出台政策制度,鼓励开放性实验教学、工作性生产实习、创新性课程设计、实践性毕业设计,形成一种“不怕失败、鼓励创新”的实践教学体制。③科研创新活动考评体系,科研活动是一种长期性创新实践活动,也要对尚未取得成果的科研活动进行一定形式的表彰鼓励,更能形成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大学生的积极参与。④社会实践活动考评体系,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实践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只要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都应该提倡和鼓励,并出台政策制度,给予一定的鼓励。
参考文献:
[1]张玉华,付士远.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7,(10):38-39.
[2]仇静莉,许海元.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6-79.
[3]周亚萍,王志强,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4)47-48.
作者简介:王志强(1967-),男,河北邯郸人,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