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高中政治课中综合探究教学的重要性,分析综合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政治综合探究教学应确立学生主体性,增强教师主导性;采用不同的策略,减轻教学的负担;动态组合小组,提升课堂的效率;创设教学条件,开发更多的资源。
【关键词】高中政治综合探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B-0095-02
综合探究是政治新教材的亮点,它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理念。综合探究教学虽然实施多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常为被忽视的对象,课堂效益也不尽如人意。重视综合探究教学,解决综合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政治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重视综合探究的学科地位
高中政治教材的每个单元均安排了综合探究,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开展一定的研究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实践、创造和运用能力。综合探究的学科地位重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本单元知识的总括和升华的载体。综合探究对知识有三大功能。一是综合,即把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二是强化,即把综合性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放到综合探究中学习;三是创新,即不仅是对前面相对零散知识的总结,而且是对单元知识的深化和升华,让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例如《生活与哲学》中“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政治生活》中“何为有威信的政府”等。
(二)多种能力提升和情感体验的舞台。政治综合探究课不仅指向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主动地去感悟社会与生活,让学会如何选择人生道路与对待身边世界。例如,《政治生活》中设置的“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经济生活》中设置的“正确对待金钱”等。同时,综合探究的开放性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交流舞台。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参与讨论,进行探究。这样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体验、意志愿望、行为方式得到展现,激发了学生进取心和探究热情。小组合作还可以培养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适应新课改和应对新高考的途径。在新高考中,综合探究题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综合探究题具有很浓的生活味,特别关注“过程与方法”,重视创新、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我们以综合探究为切入点,在平时教学中应摸索综合探究题型的复习、解题规律。而且,近几年还出现直接考查综合探究部分延伸知识的趋势。例如,江苏2013年高考选择题中考查了必修4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中补充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第37探究题考查了必修1中“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中的产业转移问题。
(四)破解当今政治课话语困境。当今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各种不良现象和思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世界。作为重要教育阵地的政治课面临却话语困境。课堂教育比较封闭,应试色彩浓重,忽视学生感受,缺少欢笑,没有交锋和个性。综合探究教学可以让课堂产生吸引力、说服力、活力,在探究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正视高中政治综合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和调研过程中发现,高中政治综合探究教学作为政治课堂的一部分,其在实施过程中常流于形式,课堂效益低下。
(一)思想上缺乏重视,教学中偷工减料。部分教师对综合探究课思想上缺乏重视。在应试模式和升学压力下,以划知识点的形式将综合探究课中的理论内容一笔带过。有的教师将综合探究教学仅作为活跃政治课堂气氛调料。有的学校管理者对综合探究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活动条件不与支持和配合。
(二)教学定位不准确,习惯于越俎代庖。教师的“错位”和“越位”现象表现在有些综合探究课中,教师扮演主角,由导演变为演员。包办过多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对于那些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的讲解、小组的程序规范、课堂节奏控制等,教师却表现出“缺位”。
(三)学生参与度不够,少数人唱独角戏。合作学习在综合探究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但因为分组不合理,结果少数学生成为主角,其他的学生只能充当配角,表面热闹,实际收效不大。大多数学生被动顺从别人的观点,没有真正的交流、合作、交锋,远离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整体效益的目标。
(四)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常有心无力。首先,政治学科概念、原理较抽象,客观上使得自主探究过程较艰难,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有当前政治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教师难有精力充分完成综合探究课各种准备。另外,社会调查类的综合探究课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此类探究课会花更多的精力。
三、改进政治综合探究教学的建议
综合探究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又促进了教师的角色转化。政治教师必须适应教材变化,把握新课改的要求,重视综合探究教学的作用,提高综合探究教学的效益。
(一)确立学生主体性,增强教师主导性。教师应着力于如何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一是创设良好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建立多向互动机制,激发活动热情。发动学生充分讨论,分工合作,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勇于表达。三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善于发现亮点,保护质疑的勇气。
教师要将自己定位为研究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和评价者之一。教师主要协调好课堂教学关系,创设良好气氛,指导学生交流、合作及技能。当在学生探究困难时,教师应及时充当后援团。教师要引导学生思维方式多样化,对各种观点加以综合、归纳。此外,教师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情绪,控制课堂节奏,沟通观点分歧。
(二)采用不同的策略,减轻教学的负担。综合探究教学的探究目标上侧重点各有不同。建议将教材中的综合探究教学划分为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实施策略,以降低组织难度,减轻教学负担。例如,《生活与哲学》中“走进哲学,问辩人生”属于主观体验型探究课,可收集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成语,然后采取小组交流模式、模拟情境模式式开展探究。《经济生活》中“正确对待金钱”,这类引导型探究课可采取主题演讲模式、话题辩论模式。《文化生活》中的“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理论归纳型可以让学生对现状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在课上评比交流展示,然后归纳总结。
(三)动态组合小组,提升课堂的效率。在综合探究教学中,好的小组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习惯。首先,合理分组。在探究较难问题时,可以将学生分为尖子生、中间生、困难生。尖子生可以产生交锋,提高他们的能力。中间生、困难生也可以与相当的成员讨论,增强自信。其次,巧妙分工。通过小组内的合理分工可以提高资料收集效益,减轻学生的负担。最后,应该通过各种形式激励和鼓励,让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考。
(四)创设教学条件,开发更多的资源。每学期4节综合探究课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培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对教材中非综合探究课教学内容,同样可以开展小型探究活动。如针对“物价上涨”现象引导学生去阅读、研究相关的报纸,调查身边市场的价格,这对通货膨胀概念、价格与供求的关系有更深的理解。还可以开发、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身边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宽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如《文化生活》中的综合探究课就可以从家乡的风土人情、特色传统文化等方面入手。
总之,政治综合探究教学充分展示了新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虽然目前综合探究教学实施情况不太理想,但只要政治教师能够转变教学观念,重视综合探究课,研究综合探究,就一定能走出综合探究课教学的困境。
【作者简介】刘刚,男,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科素养的自然形成、高考复习策略。
(责编卢海)
【关键词】高中政治综合探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B-0095-02
综合探究是政治新教材的亮点,它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理念。综合探究教学虽然实施多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常为被忽视的对象,课堂效益也不尽如人意。重视综合探究教学,解决综合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政治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重视综合探究的学科地位
高中政治教材的每个单元均安排了综合探究,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开展一定的研究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实践、创造和运用能力。综合探究的学科地位重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本单元知识的总括和升华的载体。综合探究对知识有三大功能。一是综合,即把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二是强化,即把综合性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放到综合探究中学习;三是创新,即不仅是对前面相对零散知识的总结,而且是对单元知识的深化和升华,让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例如《生活与哲学》中“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政治生活》中“何为有威信的政府”等。
(二)多种能力提升和情感体验的舞台。政治综合探究课不仅指向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主动地去感悟社会与生活,让学会如何选择人生道路与对待身边世界。例如,《政治生活》中设置的“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经济生活》中设置的“正确对待金钱”等。同时,综合探究的开放性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交流舞台。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参与讨论,进行探究。这样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体验、意志愿望、行为方式得到展现,激发了学生进取心和探究热情。小组合作还可以培养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适应新课改和应对新高考的途径。在新高考中,综合探究题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综合探究题具有很浓的生活味,特别关注“过程与方法”,重视创新、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我们以综合探究为切入点,在平时教学中应摸索综合探究题型的复习、解题规律。而且,近几年还出现直接考查综合探究部分延伸知识的趋势。例如,江苏2013年高考选择题中考查了必修4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中补充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第37探究题考查了必修1中“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中的产业转移问题。
(四)破解当今政治课话语困境。当今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各种不良现象和思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世界。作为重要教育阵地的政治课面临却话语困境。课堂教育比较封闭,应试色彩浓重,忽视学生感受,缺少欢笑,没有交锋和个性。综合探究教学可以让课堂产生吸引力、说服力、活力,在探究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正视高中政治综合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和调研过程中发现,高中政治综合探究教学作为政治课堂的一部分,其在实施过程中常流于形式,课堂效益低下。
(一)思想上缺乏重视,教学中偷工减料。部分教师对综合探究课思想上缺乏重视。在应试模式和升学压力下,以划知识点的形式将综合探究课中的理论内容一笔带过。有的教师将综合探究教学仅作为活跃政治课堂气氛调料。有的学校管理者对综合探究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活动条件不与支持和配合。
(二)教学定位不准确,习惯于越俎代庖。教师的“错位”和“越位”现象表现在有些综合探究课中,教师扮演主角,由导演变为演员。包办过多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对于那些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的讲解、小组的程序规范、课堂节奏控制等,教师却表现出“缺位”。
(三)学生参与度不够,少数人唱独角戏。合作学习在综合探究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但因为分组不合理,结果少数学生成为主角,其他的学生只能充当配角,表面热闹,实际收效不大。大多数学生被动顺从别人的观点,没有真正的交流、合作、交锋,远离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整体效益的目标。
(四)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常有心无力。首先,政治学科概念、原理较抽象,客观上使得自主探究过程较艰难,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有当前政治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教师难有精力充分完成综合探究课各种准备。另外,社会调查类的综合探究课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此类探究课会花更多的精力。
三、改进政治综合探究教学的建议
综合探究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又促进了教师的角色转化。政治教师必须适应教材变化,把握新课改的要求,重视综合探究教学的作用,提高综合探究教学的效益。
(一)确立学生主体性,增强教师主导性。教师应着力于如何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一是创设良好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建立多向互动机制,激发活动热情。发动学生充分讨论,分工合作,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勇于表达。三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善于发现亮点,保护质疑的勇气。
教师要将自己定位为研究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和评价者之一。教师主要协调好课堂教学关系,创设良好气氛,指导学生交流、合作及技能。当在学生探究困难时,教师应及时充当后援团。教师要引导学生思维方式多样化,对各种观点加以综合、归纳。此外,教师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情绪,控制课堂节奏,沟通观点分歧。
(二)采用不同的策略,减轻教学的负担。综合探究教学的探究目标上侧重点各有不同。建议将教材中的综合探究教学划分为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实施策略,以降低组织难度,减轻教学负担。例如,《生活与哲学》中“走进哲学,问辩人生”属于主观体验型探究课,可收集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成语,然后采取小组交流模式、模拟情境模式式开展探究。《经济生活》中“正确对待金钱”,这类引导型探究课可采取主题演讲模式、话题辩论模式。《文化生活》中的“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理论归纳型可以让学生对现状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在课上评比交流展示,然后归纳总结。
(三)动态组合小组,提升课堂的效率。在综合探究教学中,好的小组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习惯。首先,合理分组。在探究较难问题时,可以将学生分为尖子生、中间生、困难生。尖子生可以产生交锋,提高他们的能力。中间生、困难生也可以与相当的成员讨论,增强自信。其次,巧妙分工。通过小组内的合理分工可以提高资料收集效益,减轻学生的负担。最后,应该通过各种形式激励和鼓励,让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考。
(四)创设教学条件,开发更多的资源。每学期4节综合探究课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培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对教材中非综合探究课教学内容,同样可以开展小型探究活动。如针对“物价上涨”现象引导学生去阅读、研究相关的报纸,调查身边市场的价格,这对通货膨胀概念、价格与供求的关系有更深的理解。还可以开发、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身边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宽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如《文化生活》中的综合探究课就可以从家乡的风土人情、特色传统文化等方面入手。
总之,政治综合探究教学充分展示了新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虽然目前综合探究教学实施情况不太理想,但只要政治教师能够转变教学观念,重视综合探究课,研究综合探究,就一定能走出综合探究课教学的困境。
【作者简介】刘刚,男,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科素养的自然形成、高考复习策略。
(责编卢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