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方法,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把激情融入数学学习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思维、开阔思路。
【关键词】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 讨论交流 保持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小学数学教学是基础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一个人只有在有了学习的兴趣与愿望,才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学习动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把激情融入数学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学数学,乐于学数学。
一、选择有生活趣味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从新课开始便产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至关重要。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新颖的有生活趣味的导入语,会引发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分月饼,一个人吃一块月饼,有两个好朋友分一块月饼吃,可他的爸爸和妈妈也想和他们分吃这一块月饼,还要吃同样多,怎么办呢?你能帮助他吗?”这样导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让学生们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交流学习数学的乐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在教学《位置和方向》一课时,我让学生在操场上通过观察太阳升起的方向,先确定东方,再辨别西、南、北三个方向。然后回到教室,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体会地图上规定方向的必要性。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辨认方向的能力,在小组交流时,能说出校园一些建筑物的方向,如:教学楼、学校大门、文化墙、沙坑等的位置方向,接着又观察教室的物品摆放在哪个方向?本课的数学知识来自于我们现实生活中,从生活中的常见建筑物引入,辨认方向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感知位置方向,获得对方向的感性认识。这样的设计使数学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学生们更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用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们的学习乐趣。
《新課标》中指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这样身临其境的教学,学生永远不会感到厌倦。例如:在《年、月、日》一课中,我问学生的生日是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与平年、闰年、大月、小月、平月联系起来,相互结合记忆。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发展,为生活服务。又如:小花和妈妈去商场,看到商场门口的牌子上“营业时间:9:00——21:00”时,小花禁不住想:“21:00是几时?”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问题,从而就引出来对24时计时法的探讨。有的说;“我在银行门口也见过这样的牌子。”等等。学习这一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其懂得了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创设出问题情景,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增强了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有趣,与生活紧密联系。
四、设计巧妙的课尾提问,保持学生们的学习乐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有趣的开始,热烈地进行,而且还要在课结束后,余味犹存。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结尾时,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提问。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保持兴趣,而且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思维、开阔思路。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堂结束时是这样进行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分数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完成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一块蛋糕,奶奶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妈妈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聪聪吃了这块蛋糕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今天的知识回答吗?”当学生答出:“奶奶吃了一块蛋糕的二分之一,妈妈吃了一块蛋糕的四分之一,聪聪吃了一块蛋糕的八分之一。”时,我再追问:“‘这块蛋糕还剩几分之几?谁吃得多?谁吃得少?为什么?’这些知识就是我们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先自学。”此课的尾成了彼课的头,使新旧课有了衔接,把一次一次的课堂教学连贯起来,给学生营造一种学无止境的境界,有助于保持学习兴趣继续持续下去。
总之,“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氛围中想学、会学、乐学,在轻松愉快中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关键词】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 讨论交流 保持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小学数学教学是基础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一个人只有在有了学习的兴趣与愿望,才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学习动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把激情融入数学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学数学,乐于学数学。
一、选择有生活趣味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从新课开始便产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至关重要。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新颖的有生活趣味的导入语,会引发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分月饼,一个人吃一块月饼,有两个好朋友分一块月饼吃,可他的爸爸和妈妈也想和他们分吃这一块月饼,还要吃同样多,怎么办呢?你能帮助他吗?”这样导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让学生们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交流学习数学的乐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在教学《位置和方向》一课时,我让学生在操场上通过观察太阳升起的方向,先确定东方,再辨别西、南、北三个方向。然后回到教室,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体会地图上规定方向的必要性。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辨认方向的能力,在小组交流时,能说出校园一些建筑物的方向,如:教学楼、学校大门、文化墙、沙坑等的位置方向,接着又观察教室的物品摆放在哪个方向?本课的数学知识来自于我们现实生活中,从生活中的常见建筑物引入,辨认方向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感知位置方向,获得对方向的感性认识。这样的设计使数学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学生们更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用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们的学习乐趣。
《新課标》中指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这样身临其境的教学,学生永远不会感到厌倦。例如:在《年、月、日》一课中,我问学生的生日是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与平年、闰年、大月、小月、平月联系起来,相互结合记忆。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发展,为生活服务。又如:小花和妈妈去商场,看到商场门口的牌子上“营业时间:9:00——21:00”时,小花禁不住想:“21:00是几时?”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问题,从而就引出来对24时计时法的探讨。有的说;“我在银行门口也见过这样的牌子。”等等。学习这一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其懂得了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创设出问题情景,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增强了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有趣,与生活紧密联系。
四、设计巧妙的课尾提问,保持学生们的学习乐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有趣的开始,热烈地进行,而且还要在课结束后,余味犹存。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结尾时,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提问。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保持兴趣,而且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思维、开阔思路。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堂结束时是这样进行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分数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完成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一块蛋糕,奶奶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妈妈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聪聪吃了这块蛋糕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今天的知识回答吗?”当学生答出:“奶奶吃了一块蛋糕的二分之一,妈妈吃了一块蛋糕的四分之一,聪聪吃了一块蛋糕的八分之一。”时,我再追问:“‘这块蛋糕还剩几分之几?谁吃得多?谁吃得少?为什么?’这些知识就是我们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先自学。”此课的尾成了彼课的头,使新旧课有了衔接,把一次一次的课堂教学连贯起来,给学生营造一种学无止境的境界,有助于保持学习兴趣继续持续下去。
总之,“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氛围中想学、会学、乐学,在轻松愉快中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