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程序审批机制的双重属性、制度功能及优化路径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695304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监察程序规范文本的解读,能够发现监察程序具有明显的审批特征,且这种审批特征在实践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监察程序审批机制兼具政治与法律双重属性,二者功能各异,互为补充,此消彼长。审批机制具有显著的制度功能,一方面有利于确保领导人员以履行审批职能的形式介入具体监察案件的处理,确保和实现党对监察工作的领导;另一方面,多层级的审批式办案程序能够弥补外部监督机制不足和内设专门机构监督不够的缺陷。从操作层面看,审批程序过于复杂繁琐、部分审批事项不合理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察治理效能,应从精简审批事务范围、强化程序制
其他文献
在科学技术知识主导人们观念与行为的当下,伦理学知识的有用性时常遭受质疑。从古典学视角考察伦理学知识诞生的原初机理,重勘伦理学知识对塑造“好人”“好生活”的影响,有助于削弱对“知而不为”“德而不幸”等现象的误解。然而,古典学将伦理知识与日常意见进行分离式处理,其“强知识论”倾向展现出鲜明的时代限度。为此,重勘当代学人对伦理学知识有用性的多维解读,有助于返本开新,更好地应对新时代新伦理困境。
行政协议条款是否合法是行政协议司法审查的重要内容,按照行政协议合法性审查的基本步骤,行政协议条款的合法性争议应被纳入行政协议内容的合法性之中进行审查。案例考察的结果表明,围绕争议条款,法院选择的审查路径极为混乱。表面上,该问题的根源可归结于法院基于类推对既有审查路径的选择性适用,但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两种价值本位的撕扯。基于价值中立的立场,从行政协议条款的本质特征出发,可将行政协议条款予以类型化。基于此,区分审查应成为行政协议条款合法性审查的妥当路径,其背后所隐现的审查思路,可用以解决行政
2020年10月13日,广东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正在广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孙中山《建国方略》相关规划图前驻足凝视。1919年,孙中山先生憧憬: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开凿并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3个世界级大港……那时候,梦想只能是一个美好的畅想;到如今,蓝图在神州大地上逐渐化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  “中国共产党是有本事的党。”中共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建设对环境工程师及其工程创新实践活动提出了严格要求。工程创新实践遵循技术法则,却往往忽视生态效益,容易引发环境伦理问题。工程项目设计伊始,应充分考量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且应以生态伦理思想全面审视工程创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作为工程创新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环境工程师担负着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职责。环境工程师自主创新应秉持科学的价值观,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新时代中国环境工程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农村集体经济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经济基础。本文试图以城乡关系紧密度为理论视角,在学理上解析大都市在城乡关系紧密化发展趋势下郊区农村集体经济遭遇的发展困难和艰难转型。以上海市F区的政策经验为例,分析大都市郊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一种“体系化融合”的方式实现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互嵌与融合,促成“飞地型”集体经济、配套型集体经济和文旅型集体经济等新型集体经济实现样态的发展。
明星村承载着我国乡村振兴的美好期待,也是当前舆论关注的热点。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也是明星村产生的关键因素。基于A村的发展经验表明,乡村外部权力与内部文化权力网络的互动、内生资本积累与外部资本的导入,以及政治、资本与社区的有效互嵌是乡村集体经济与明星村生成的基本逻辑。但政治、资本、社区多重因素的聚集容易导致集体经济的权威型发展和明星村的可持续发展困境,即乡村内部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特定主体的权威治理,以调动村庄内的资源,调和各类矛盾。这也导致了集体产业的传承危机。正视这些问题以及不可复制的明
民族民事习惯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借由司法裁判则是此种功能得以彰显的重要路径之一。对235份裁判文书的量化实证研究表明,民族民事习惯在裁判中的运用呈现稳中有增、领域分布广泛、层级下移等特点,发挥着“查明”“适用”“解释”三个层次的司法功能;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自发性与任意性,如运用方法缺位、运用条件模糊、运用程序欠缺等。为了保障民族民事习惯司法适用的科学性、统一性与准确性,应当供给克服适用障碍的有效方法:一是确定识别标准,民族民事习惯应当符合外观标准与合理性标准,合乎公序良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主要依据可以通过社会生产、社会需求与主要制约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及转化依据,这不是一个短期的概念,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特点,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各方
人之恶行来自欲望,人之善行来自哪里?古人给出不同答案一来自天然,来自大道与天理,来自后天教育,来自神授,等等。实际上,善行同样来自人的生存欲望。生存欲望之所以能够产生善行,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普遍存在着共存先于独存、通情转移这些基本生存意识和情感本能。源自生存欲望的善恶在现实生活中的消长,取决于客观环境的优劣与主观素质的高低,因此改善客观环境、提高主观素质是助善消恶的关键。
互助养老是解决农村养老难题的重要抓手,其在本质上表达为集体行动,与成员对集体的身份认同及其团结规则相关。本文构建“身份认同一团结规则一农民互助养老决策”的分析框架,并使用“千村调研”数据进行实证估计。结果表明:(1)身份认同促使农民更关注集体利益,从而转化为互助养老的动机。(2)团结规则在身份认同对农民互助养老意愿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3)经济分化扩大了农民禀赋的异质性,导致互助养老的行为逻辑发生变化,即对于经济下层农民而言,身份认同影响团结规贝匚从而促使他们参加互助养老;对于经济中层和上层农民而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