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作动器阀位移超差导致的PBIT故障分析

来源 :教练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讲解了某型教练机飞行控制系统飞行前自检测工作过程及自检项目,并结合一起方向舵舵机(作动器)自检时四通道故障的分析排除过程,介绍了飞控系统报作动器故障后如何使用便携式多功能测试设备中MBIT、FTI软件定位排故的方法,提出了检查注意事项及处置建议.
其他文献
初教6飞行中发生G-LOC是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本文介绍G-LOC的概念和身体感受,分析飞行中产生G-LOC的生理学基础,总结初教6飞行中发生的G-LOC案例特点,从理论和飞行实践两方面提出三条针对初教6飞行中发生G-LOC的应对措施.
飞行训练评估系统可根据飞行过程中记录的飞行参数按飞行标准自动判定飞行员飞行水平,但现有的飞行训练评估系统只评判出飞行成绩,没有体现出飞行员的生理状态.本文探讨在飞行训练评估系统中引入生理信息的方法,以便了解飞行员飞行水平与生理状态的变化关系.方法 采用生理参数检测装备获取飞行员生理信息;基于生理信息数据进行生理状态挖掘建模;探讨飞行成绩与生理状态评估数据之间相关性,从而实现生理信息进入飞行训练评估系统.
在论述军事飞行人才的定义、素质结构和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对“初教6直上教10”训练模式下军事飞行人才成长过程的复杂性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生长曲线模型建立了军事飞行人才能力成长曲线模型,进而探寻军事飞行人才能力成长规律.
当前我空军战斗机专业培训采用“三机制”,飞行学员在初、中、高三型教练装备上培训三年,才能毕业进入部队,新一代高教机的出现,为提前实现训练模式突破提供了契机,部队已经完成了初教6直上教10的实践,飞行学员飞行培训时问可减少三分之一.本文从初教6直上教10的新模式出发,分析初教6和教10使用特点和衔接性,总结新一代高教机——教10的高适应性特点,分析新模式尚存在的问题,为当前训练体制改进提出一些建议.
美国空军教育和训练司令部“PTN”项目即“未来飞行员训练计划”已经完成两期验证,项目重点集成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先进生理传感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了新技术对飞行员训练的适用性.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军计划将该项目作为未来飞行员训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PTN”项目的 组织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阐述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飞行员培训体系中的应用前景.
飞行员训练体制的调整,直接影响到教练机体系的性能阶层划分,而教练机体系的性能设计结果,又会反馈到飞行员训练的效能上,因此飞行员训练体系和教练机体系内各教练机的性能设计密切相关.为了提升两级训练体制的训练效能,本文着重分析了高级教练机的性能需求,并主要从飞行性能、航空电子系统性能、作战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未来高级教练机的发展方向.
在初级教练机直上高级教练机的跨代培养中,一方面保障设备的技术已更新换代并部分应用于高级教练机,从跨代培养的一致性考虑,应将其适当地应用于初级教练机;另一方面该模式下保障设备的设计工作需要更加全面的统筹和规划,提高设备的集成性和通用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改善,可减少培养难度,提高该模式的培养效率,并在迭代过程中促进保障设备的发展.
面向高效益、高效率训练需求,国内完成了飞行学员通过初教6训练后,直上教10飞机的两机制训练模式探索.实践表明,该模式可大量节约训练时间,降低培养费用.文章通过分析美国空军两机制训练装备体系、装备性能特征及飞行训练情况,总结两机制训练装备衔接梯度特点,结合初教6和教10飞机性能特征,参考美国成熟的两机制训练装备情况,提出了两机制飞行训练装备发展建议.
通过建立初教6飞机的目视飞行场景模型,对该机型飞行员操作的各阶段通用场景进行梳理,捕获初教6综合航电系统的功能需求,结合飞行员操作程序阐述了民机初教6航电系统的设计过程.
飞行员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需要经历不同训练阶段及配套教练机.飞行学员能力的成长是一种以习惯养成、技能生成为核心的训练过程,教练难度大、风险高、周期长,不同教练机之间的衔接性直接影响飞行学员能否顺利“晋级”,并间接影响其技能的接受程度、习惯的养成深度以及飞行文化的形成高度,最终影响飞行训练成才率.本文通过分析国际教练机体系发展在衔接性方面的考虑,结合飞行学员能力成长特点,总结教练机跨代衔接在飞行性能、人机界面、操纵特性等方面存在的关键技术及解决措施,为探索新的训练体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