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象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的优点。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变抽象为直观,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画面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手段的出现,能很好的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巧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使浓厚的数学学习氛围充满整个课堂,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但不得不承认,不少多媒体课件还处于相当幼稚的初级阶段,在不少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和误区。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呢?经过多年的亲身经历和不断总结,我有自己的深刻体会:
第一,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当前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表现出对数学不感兴趣。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没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境。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
我经常要在学校上研讨课。每次上课前我都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教学情境,从最佳的角度切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设下很好的铺垫。因为我知道,运用多媒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营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诱发学习热情。所以,我在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上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搜集和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象的素材,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米老鼠、多啦A梦、奥特曼……利用这些素材我设计出孩子们喜欢的故事情节,再配上各种轻松愉快的音乐引入新课,每一个孩子都非常感兴趣,愉快地参与了学习活动。
第二,用多媒体课件突破课的重难点。
利用媒体对重点内容、难点之处恰当显示,可化简为易、变静为动、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如我在农村学校教学“认物体”时,数小正方体堆成的大的物体中小正方体的个数,从平面图上不容易看出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经常会将看不到遮住的部分漏数。这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数小正方体的时侯,先数外面一层,然后将外面一层移开,再依次数里面的,也可先数上面一层,再将上面一层移开,再依次数里面的。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的数对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化静为动的处理,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难点简易化,获得灵活、扎实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离他们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多媒体课件能化静为动,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可感可视之物。借助多媒体课件探究课文,能有效地架设一些“梯子”,更好更快地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用多媒体课件巧设游戏练习。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些新颖的游戏情境,把数学练习富于其中,就能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课件色彩鲜艳,并配上同步童声配音,学生的注意力被深深地吸引,思维被激活了。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控制动画的播放,使课件发挥不同的作用。这样,效果比之传统方法大大提高,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把练习设计在游戏中完成,能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趣味无穷,使愉悦性原则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为教师,只有首先了解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再去进行教学,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2012年秋季学期,我担任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任务,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几何图形的认识这一单元的练习设计上,我利用孩子们好奇的心理,设计了一个魔术盒,盒中源源不断的变出各种不同类型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让学生先猜测再抢答它们的名称。在课件应用的过程中,学习气氛异常热烈,使我深深的感叹,这个场面不就是心理学家赞可夫所说的那样:“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作用。”而这种高度的作用正是巧用媒体所带来的。孩子们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四,课件的演示要恰到好处。
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良好的过程演示性能将所涉及到的过程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表述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
例如,在“圆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上,很多老师都避之不讲,因为这个内容较为抽象。以前有些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通常是手持一端系着小球的细线,甩动,让小球旋转一圈,叫学生观察小球走过的轨迹。这一做法有一定的优点,但是这样做学生不容易看清,因为小球走过的轨迹实在太快,一掠而过,留在学生脑中的印象是很模糊的,达不到最佳的效果。我把这一过程用“几何画板”这一软件来精心制作课件,形象生动地在大屏幕上演示:先在电脑上出示系着小球的一根绳子,一端固定在一点上,然后让学生观察小球甩动一周后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球在屏幕上走过一圈,留下了一条红颜色的轨迹,然后再放慢速度重新演示一遍。这样学生对圆的形成就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并且为圆各部分的名称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感性铺垫。在教学画圆的步骤和过程时,如果利用传统的方法在黑板上画,让学生在下面看,部分学生容易走神,不注意看;而且教师示范时不可避免的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如果这一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样:先确定半径,用圆规在尺子上确定所要求的距离;再确定圆心,用圆规的针脚固定在纸上;最后,把圆规稍倾斜一些,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由于利用电脑来画,学生感觉新颖,注意力明显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非常深刻,教学效果肯定时好的。
再如在2013年3月,我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投影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小學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给课堂增添无限的乐趣。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学得扎实,学得有趣,课堂教学也因此富有感染力。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我们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多媒体课件用得恰到好处,从而真正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作者电话:13978430406;QQ:1963865527)
第一,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当前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表现出对数学不感兴趣。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没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境。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
我经常要在学校上研讨课。每次上课前我都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教学情境,从最佳的角度切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设下很好的铺垫。因为我知道,运用多媒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营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诱发学习热情。所以,我在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上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搜集和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象的素材,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米老鼠、多啦A梦、奥特曼……利用这些素材我设计出孩子们喜欢的故事情节,再配上各种轻松愉快的音乐引入新课,每一个孩子都非常感兴趣,愉快地参与了学习活动。
第二,用多媒体课件突破课的重难点。
利用媒体对重点内容、难点之处恰当显示,可化简为易、变静为动、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如我在农村学校教学“认物体”时,数小正方体堆成的大的物体中小正方体的个数,从平面图上不容易看出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经常会将看不到遮住的部分漏数。这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数小正方体的时侯,先数外面一层,然后将外面一层移开,再依次数里面的,也可先数上面一层,再将上面一层移开,再依次数里面的。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的数对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化静为动的处理,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难点简易化,获得灵活、扎实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离他们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多媒体课件能化静为动,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可感可视之物。借助多媒体课件探究课文,能有效地架设一些“梯子”,更好更快地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用多媒体课件巧设游戏练习。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些新颖的游戏情境,把数学练习富于其中,就能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课件色彩鲜艳,并配上同步童声配音,学生的注意力被深深地吸引,思维被激活了。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控制动画的播放,使课件发挥不同的作用。这样,效果比之传统方法大大提高,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把练习设计在游戏中完成,能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趣味无穷,使愉悦性原则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为教师,只有首先了解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再去进行教学,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2012年秋季学期,我担任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任务,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几何图形的认识这一单元的练习设计上,我利用孩子们好奇的心理,设计了一个魔术盒,盒中源源不断的变出各种不同类型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让学生先猜测再抢答它们的名称。在课件应用的过程中,学习气氛异常热烈,使我深深的感叹,这个场面不就是心理学家赞可夫所说的那样:“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作用。”而这种高度的作用正是巧用媒体所带来的。孩子们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四,课件的演示要恰到好处。
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良好的过程演示性能将所涉及到的过程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表述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
例如,在“圆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上,很多老师都避之不讲,因为这个内容较为抽象。以前有些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通常是手持一端系着小球的细线,甩动,让小球旋转一圈,叫学生观察小球走过的轨迹。这一做法有一定的优点,但是这样做学生不容易看清,因为小球走过的轨迹实在太快,一掠而过,留在学生脑中的印象是很模糊的,达不到最佳的效果。我把这一过程用“几何画板”这一软件来精心制作课件,形象生动地在大屏幕上演示:先在电脑上出示系着小球的一根绳子,一端固定在一点上,然后让学生观察小球甩动一周后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球在屏幕上走过一圈,留下了一条红颜色的轨迹,然后再放慢速度重新演示一遍。这样学生对圆的形成就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并且为圆各部分的名称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感性铺垫。在教学画圆的步骤和过程时,如果利用传统的方法在黑板上画,让学生在下面看,部分学生容易走神,不注意看;而且教师示范时不可避免的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如果这一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样:先确定半径,用圆规在尺子上确定所要求的距离;再确定圆心,用圆规的针脚固定在纸上;最后,把圆规稍倾斜一些,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由于利用电脑来画,学生感觉新颖,注意力明显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非常深刻,教学效果肯定时好的。
再如在2013年3月,我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投影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小學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给课堂增添无限的乐趣。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学得扎实,学得有趣,课堂教学也因此富有感染力。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我们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多媒体课件用得恰到好处,从而真正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作者电话:13978430406;QQ:196386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