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限与嵌套:侗族传统民居建造仪式的圣境叠合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393761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仪式过程理论注重以“人”为中心的通过仪式研究,并且形成了具有较好共识的分析框架,遗憾的是在针对“物”的仪式过程解读上却关注不够。侗族传统民居建造仪式中不仅存在分隔→阈限→聚合的典型阶段,而且还存在类阈限和阈限嵌套过程。所谓阈限嵌套是指阈限当中又有阈限,是一个包含分隔→阈限→分隔/聚合(与神圣聚合)→聚合(与世俗聚合)的复杂过程,蕴含丰富的文化象征和符号隐喻。
其他文献
质地:铜 年代: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等级:二级
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一道,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康宁,则以其对蜀绣技艺的突出贡献和对蜀绣技艺的无私传承,被誉为当代“蜀绣皇后”。1955年8月,康宁出生于重庆一个普通市民的家庭。两岁时一次意外,导致其耳内听骨受损,却由此因祸得福。
“宋画创作的文化原境考察”项目主持人顾平,字大平,号泣阜、于湖,安徽芜湖县人。现为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南大学太湖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新视觉艺术》杂志主编,《中国美术研究》杂志执行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宋画创作的文化原境考察”,项目负责人:顾平,批准号:16AF004,研究周期:2016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
姚惠芬,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苏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一代“针神”沈寿的第四代传人,
一个早在1978年就发生的音乐行为即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当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聆听《二泉映月》时是泪流满面,却在该事件发生15年后又被爆料出“小泽当时要跪着听”,并被广泛传播。但现有文献中对小泽征尔“跪着听”这一行为的描述乱象丛生。文献调查显示,仅就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有20种说法,发生的地点有14种说法,对跪着听的对象有差异性的描述有24种,对跪的方式有差异性的描述有20种。梳理“跪着听”的传播路线大致分“国内非音乐界、国内音乐界、海外”三个途径。
一切传说皆具备权力属性,任何人也都享有言说的权力。传说的权力是绝对的,差别只在于权力大小和使用成效。权力的动态表达是“动力”。传说的动力有两种:整体性动力和差异性动力。“整体性动力”对应于“传说生命树”做减法后的最小结构,在此意义上,当地所有人可被视为均质、无差别的集团;“差异性动力”体现于地方内部、非均质的人群中,又分三种类型:层级性、地方性和时代性动力。三足鼎立的差异性动力聚焦在民俗精英身上,他们掌握公共话语权,统合各种说法,设定集体行为,直接影响传说以及相关民俗活动的实际走向,形成“放映机模式”。民
对于民俗学来说,艺术是一个基本概念,这一概念仍然隐晦不明,可以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思考艺术:艺术作为产品、艺术作为过程、艺术作为行为。由此产生对艺术品、艺术表演和日常艺术活动的关注。艺术最为典型的特征应该是技能标准。所有民族都创造艺术,艺术创作过程全都诉诸技能。将艺术定义为一种技能的表现,其涉及定性经验的创造,可以采取特定群体公认的任何形式,其主要组成部分为传统、群体和情感。
黄扬木是一种质地细腻的木材,易于雕刻各种造型,雕刻题材也比较广泛。用黄扬木雕刻的作品以圆雕居多,也有做成各种图案的,而做成高浮雕的,则少之又少。说是高浮雕,其实只有不到两公分厚,却能够将船以及船的造型、细节和人物的前后关系交待得如此清晰,实在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