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流行病学性别差异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t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要基于西欧调查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男性卒中比女性更多见。近年来,在世界各地陆续得到了有关卒中发病率、患病率、亚型、严重程度和病死率的性别特异性资料。瑞典厄勒布鲁大学医院神经内科的Appelros等对世界范围内卒中流行病学性别差异进行了系统评价。

其他文献
在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肌梗死或卒中之前,医生应考虑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血压、胆固醇水平、吸烟以及胃肠道出血风险。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Prex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USPSTF)于2009年3月就此发布了新的推荐。
目的探讨卒中I号方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氟桂利嗪组以及卒中I号方小剂量、中等剂量和大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h再灌注24h)。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测定采用硝酸还原酶法,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丙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7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29例(37.66%),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23例(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以家族遗传方式起病,中年发病且逐渐进展的缺血性卒中样病程,弥漫性多发性白质病变,明确的MRI白质异常信号以及病理学明确的小动脉病变是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 CADASIL
目的探索一种监测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皮质缺血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2008年4~11月期间,对接受开颅手术治疗的52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58个动脉瘤)同时进行术中皮质脑电图和头皮脑电图监测。根据国际10/20系统将头皮电极置于O1、O2、P3、P4、T5和T6,用于监测麻醉深度变化;条形皮质电极置于术中可能阻断动脉的供血皮质表面,用于监测可能的皮质缺血。对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后皮质
卒中是全世界范围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尽管急性卒中的治疗手段有所改善,但许多患者只能部分恢复或恢复很差。因此,有必要寻找能进一步改善转归的治疗。一种在中国广泛用于改善卒中后恢复的中药丹芪偏瘫胶囊(DJ;NeuroAid)已与另一种中药在2项未发表的随机临床试验中进行了比较。新加坡国立大学药理学系的Chen等将这些研究的结果合并进行了再分析,以对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 pprotein,Aβ)不但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中起关键作用,而且还与脑小血管病有关。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total homocysteine,tHcy)是脑小血管病和认知障碍的一个危险因素,并且与血浆郑水平有关。为了确定这种联系是否是由一种共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所致,
氧自由基在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是脑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其主要作用是清除新陈代谢和氧化应激时产生的过多氧自由基。GPx缺乏将会增高脑梗死风险。文章对GPx的生物学特性及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做了综述。
突触损伤在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发病的早期即存在,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密切,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研究突触形态结构的可塑性、突触传递效能的可塑性以及突触蛋白在VCI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VCI的发病机制,从而更有效地防治VCI。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lony-sfimulating factor,GM-CSF)是一种血液细胞因子,与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生成有关。最近的研究提示,脑缺血后GM—CSF在神经系统的表达增高,提示其在脑缺血后神经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GM-CSF主要是通过抗凋亡、促进侧支循环和抑制能量消耗来保护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