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dan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处于重要地位。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先阅读课文钻研教材,然后将自己的阅读所得写成教案,上课时再将自己对课文的解读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完整的一篇课文失去了应有的完整性和美感。在此情况下,学生哪里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呢?所以,阅读教学应把关注点从阅读客体(文章)向阅读主体(学生)转移,重视阅读主体的个性、价值观、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致,让他们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增强阅读的愉悦感。学生由于年龄小,若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相反,如果学生无阅读兴趣,不认真阅读,再好的佳作精品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如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落花生》一课,课始他首先在黑板上写下“落花生”三个字,并告诉学生们:“这是一个人的名字。想想看,他为什么给自己取了这么一个名字?”学生们作了各种猜测之后,孙老师说:“‘落华(花)生’是作家给自己起的一个笔名,他的真名叫许地山。他究竟为什么给自己起了这么一个名字,你们谁的猜测是对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许地山写的《落花生》。大家学完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么一来,孙老师把学生们阅读的胃口吊起来了。学生们纷纷打开课本,聚精会神地读了起来。
  一个课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也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努力寻找答案,教学效果甚好。
  二、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会读
  古语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小学生刚开始阅读由于不懂方法,盲目经行,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运用到写作上。如果他们掌握了阅读方法,就能独立去思考探索,把握规律,举一反三,所以教师应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能作文,不待教师改。”他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授人以渔”,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得以充分发展,使课内外相互贯通,紧密联系,相得益彰。因此,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学生阅读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使他们读书时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克服只追求情节、囫囵吞枣的读书方法。其次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到“四勤”:①勤查字典。凡是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的词,都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解决,这样就扫除了文字障碍。②勤于思考。在书上圈、点、勾、画出重点词语或句子,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及段落的大概内容,边读边思考。③勤于动笔。要求学生做简要的读书笔记:列提纲、做摘录、写心得体会等。④勤于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敢疑、善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并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要求读过文章之后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就会“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学生既能扩大视野,又能提高阅读水平,真正让学生学会了阅读,做学习的主人。
  三、创造阅读环境,让学生常读
  英国当代著名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说:阅读总是需要场所的。阅读的场所和我们阅读的乐趣、情绪、专心度有极大关系。阅读的乐趣绝不仅仅取决于场所,它和读什么书、当时的心情、什么样的时间以及是否被打扰等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对儿童阅读来讲,更是如此。
  教师可在班级内建立“读书角”,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心布置,“读书角”设置读书名言、书籍海报、读书心得、交流园地等板块。它经教师和学生们精心设计,成了学生们的读书乐园。“读书角”有完善的管理和阅读制度,也有定期举行的各种读书活动。学生在这方小天地里既是读书小会员,又是负责管理、组织活动的小主人。在学校里,除了图书馆,回廊、休息区都能成为学生们快乐阅读的场所。另外,学生也可在家庭里与家人共同设计、布置一个读书的角落,让家庭也成为阅读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样,学生处身于丰富的阅读环境中,充分感受乐趣,主动去探索、发现,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组织引导作用,教师应善于为凸显学生个性铺设一片绿地,让所有的学生想读书、会读书、爱读书、享受读书,徜徉于书海之中。
  (责编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最近,我应邀参加市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执教《牛郎织女》一课。本课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笔者从关注阅读教学的对话主体这一角度入手,研究课文。初次备课,研读教材后,我准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研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基于此,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自主朗读、推敲语言来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  2.读懂文中表现的情感,理解古代人民借民间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理想。  这一次的教学
世界上较为发达的国家,几乎都在国家层面,从时代的高度和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如美国的“阅读优先运动”,芬兰的“学生阅读工程建设”以及日本“儿童阅读日”等。同样,我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视,不管是教育部,还是学者,都为此不懈努力。如朱永新教授倡导的“书香校园”构建等。但小学低段儿童还处于思维发展和阅读能力建构的起步阶段,缺乏自身独立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的能力。因此,对这个特殊群
《荷花》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短小简约,文笔清新,情感率真,堪为白话美文的典范。细读之下,便感觉到另一种浓浓的味道,那就是儿童的趣味。无论是思维方式和情韵,还是结构和语言,都透出浓浓的儿童趣味。  一、以儿童之眼观荷  1.简单本真的思维方式  文章一开头就说“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儿童那种急切的心情浓缩在“赶紧”和“跑”两个词上,孩子的那种活泼、兴奋的神态如在眼前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往往会被教师所忽视。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他们不容易理解文本的意涵,这是客观原因;教师的引导不到位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障碍,体验到古典诗词当中的悠远神韵,走进诗情画意之中呢?笔者现根据《清平乐·村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营造氛围,定下感情基调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一节课的开始就好比歌唱家
[摘 要]词语的体悟与品析必须紧扣具体可感的语言情境。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具象思维,明晰核心词语的内在质感;进行想象拓展,体验核心词语的独特美感;进行多维揣摩,开掘核心词语的丰富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词语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词语教学 词语内蕴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5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词语是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广大语文教师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展示教材的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其领略文学作品的精妙,获得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有益启示。  一、进入情境,展现美  课前,我播放有关夕阳的课件,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了解细节描写,知道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感知“爱如茉莉”  1.(幻灯出示图片)还记得星期天布置大家的作业吗?通过观察、品尝,你能描述一下茉莉花给你的感受吗?(小、白、纯、香、甜)至
写作是最具有个性,也最富有情感的行为。作文的个性化保证了作文得以充分展现个性,尽显生命的风采,使习作者因此体会到自身的透明度,从而获得自我尊严,感受到成长的愉悦和尽兴的快慰。《语文课程标准》无论从第一学段的“写话”,还是第二、第三学段的“习作”的论述中,都透射出以写作活动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发展的要求。但是现阶段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最广阔的天地,最能体现小学生创新精神的作文教学的状况却不尽如人意。翻阅
生活味,顾名思义,以生活为轴心而孕育出的品位和感悟。生活味母语教学便是营造母语运用氛围,在课堂中引进生活元素,激发符合学生童心的最真切、最强烈的生活感知能动性,取知识于生活,用知识于社会生活的一种童心教学模式。  一、 生活味——母语的生命之源  母语因生活需要而生,也因生活得到延续和发展。在发展中,祖先们通过对生活中实物的描绘,实现了传达信息的生活目的。在执教苏教版第三册语文《荷叶圆圆》时,我引
[摘 要]叙事性说理文的突出特点是在完整、感性的叙事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发人深省的哲理。在教学这类文本时,教师要深度解读文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要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推敲;要创设对话情境,让学生体验课堂情趣。这样使学生既明理又得言,实现叙事说理文本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教学策略 说理文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