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开发活动,就是自我教育过程,是一种人文的情感熏陶。所以,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读书,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真正喜欢上阅读。为此,笔者仿效教师“说课”形式,在学生中开展了“说读”活动,把学生推到前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说读 教学
所谓“说读”,是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就某一篇教学文章,认真研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全班同学切磋交流的一种自主学习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1.定标
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对阅读部分的有关要求,确定“说读”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其中包括选文的目的、文本写作的背景及有关材料、文章体裁、主要内容和主题、主要表达形式、文本特点与风格、阅读方式、感受与结论等。
2.选材
学生根据教师对每次“说读”活动的大致规定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若“说读”的对象是教材中的某篇课文,则此步省略)。
3.研读
学生按照“定标”中的有关要求,认真仔细地阅读材料,确立重点、难点,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列纲
学生根据自读的情况,列出“说读”的内容提纲,要求条理清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一说一得。
5.组说
以四人为一组,轮流“说读”,然后集体讨论,从选文的优劣、重点难点的把握、问题的价值与解决的程度、对文章理解的深刻性、主观感受和语言领悟等方面予以分析评价,从中推选出一名最佳“说读”者。
6.班说
教师从推荐上来的文章中选择5—8篇,打印出来,发给每个学生(若是课文,则此项省略)。在所有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开展全班,“说读”活动。先依次由被推举出来的学生“说”,然后集体评议,展开争论。
“说读”活动的实践和成效证明,它是一项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阅读教学形式,归结起来有以下五大好处:
1.确立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去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讲,造成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中的懒惰心理——懒于搜寻资料,懒得思考分析,懒得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因而阅读效果很差。而“说读”活动则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也失去了教师这根“拐杖”,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阅读任务。为了使自己说得好一点,学生只能主动地去阅读,深入地进行思考,努力地发现问题并认真地予以解决。这样一来,就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利于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掌握整体阅读的规律。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扮演的往往是外科医生角色,不厌其烦地从字、词、句、段讲起,把一篇篇美文搞得支离破碎。课文分析完了,学生除了学到一点零碎的语文知识外,对课文本身的组织规律、情感表达技巧、深层的思想内容和文道结合方式等所知甚少。这就违背了“一切心理现象都是整体性的”这个事实。而且,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也不符合阅读心理要求。开展“说读”活动,使学生的阅读模式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阅读经验以及对文本的熟悉程度等,确定自己的阅读方式,或略读跳读,或精读细读,或猜读推读,或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式。总之,学生可以从整体的阅读中,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并从整体理解中,掌握文章组合手段,又能从整体的内容系统中去分析文章局部的表达形式。这种整体性阅读,符合阅读认识的心理规律。
3.以说促读,以读带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前所述,学生要“说”好一篇文章,必须做大量的工作,包括资料的搜寻整理,对文章的分析归纳,写出读书笔记,发表自己的见解等。因此,每进行一次“说读”活动,都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次考验,从而促使学生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而且,由于阅读活动的多样化,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爱读起步,逐步走向会读、善读的境界。
4.多向交流,思维共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说读”活动,既是学生的个体劳动,也是一种集体的创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学生懂得了阅读中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分享阅读成果,如何取长补短,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再和大家商讨,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启发了思维,拓宽了思路,加深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不陷于盲从之中。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学会了阅读的技巧,掌握了阅读的规律,从而在阅读教学中比较顺利地解决读什么(写什么)、怎样读(怎样写)、为什么这样读(为什么这样写)三个根本问题。
摆脱了教师“一刀切”的束缚,使学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比较自由地畅游,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阅读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有计划地安排好说读的活动:
1.对各种课堂活动要有个通盘考虑,有些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有些侧重于基础知识、技能技巧;有些侧重于对语法、句型和功能的认识与掌握。教师要尽可能将说、读方面都考虑进去,使之相互结合,融为一体。四种技能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虽然在具体的活动中会有所侧重,但从整体上来说,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保证说、读全面活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课堂活动不仅要求师生共同参与,而且要见诸于学生的行动。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取适当的活动形式,以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和活动的效果。不同规模的活动方式有:对子活动,哑剧,讲故事,独白,对话,游戏,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全班活动,师生活动等等。通常,一项内容可以进行多种活动,如先师生示范,后对子活动,小组活动,再全班活动。反馈或活动结果一般应最后在全班进行。
3.活动的特征就是“动”,要尽可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做到动眼、动耳、动口、动脑,最好能“动手动脚”,整个身体都活动起来。集体活动是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培养民主、平等观念以及集体主义的好方法。课堂就是活动场所,学生可移动到一起组成对子或小组,可站可坐,可倚可动。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局面。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说读 教学
所谓“说读”,是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就某一篇教学文章,认真研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全班同学切磋交流的一种自主学习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1.定标
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对阅读部分的有关要求,确定“说读”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其中包括选文的目的、文本写作的背景及有关材料、文章体裁、主要内容和主题、主要表达形式、文本特点与风格、阅读方式、感受与结论等。
2.选材
学生根据教师对每次“说读”活动的大致规定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若“说读”的对象是教材中的某篇课文,则此步省略)。
3.研读
学生按照“定标”中的有关要求,认真仔细地阅读材料,确立重点、难点,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列纲
学生根据自读的情况,列出“说读”的内容提纲,要求条理清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一说一得。
5.组说
以四人为一组,轮流“说读”,然后集体讨论,从选文的优劣、重点难点的把握、问题的价值与解决的程度、对文章理解的深刻性、主观感受和语言领悟等方面予以分析评价,从中推选出一名最佳“说读”者。
6.班说
教师从推荐上来的文章中选择5—8篇,打印出来,发给每个学生(若是课文,则此项省略)。在所有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开展全班,“说读”活动。先依次由被推举出来的学生“说”,然后集体评议,展开争论。
“说读”活动的实践和成效证明,它是一项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阅读教学形式,归结起来有以下五大好处:
1.确立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去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讲,造成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中的懒惰心理——懒于搜寻资料,懒得思考分析,懒得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因而阅读效果很差。而“说读”活动则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也失去了教师这根“拐杖”,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阅读任务。为了使自己说得好一点,学生只能主动地去阅读,深入地进行思考,努力地发现问题并认真地予以解决。这样一来,就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利于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掌握整体阅读的规律。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扮演的往往是外科医生角色,不厌其烦地从字、词、句、段讲起,把一篇篇美文搞得支离破碎。课文分析完了,学生除了学到一点零碎的语文知识外,对课文本身的组织规律、情感表达技巧、深层的思想内容和文道结合方式等所知甚少。这就违背了“一切心理现象都是整体性的”这个事实。而且,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也不符合阅读心理要求。开展“说读”活动,使学生的阅读模式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阅读经验以及对文本的熟悉程度等,确定自己的阅读方式,或略读跳读,或精读细读,或猜读推读,或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式。总之,学生可以从整体的阅读中,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并从整体理解中,掌握文章组合手段,又能从整体的内容系统中去分析文章局部的表达形式。这种整体性阅读,符合阅读认识的心理规律。
3.以说促读,以读带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前所述,学生要“说”好一篇文章,必须做大量的工作,包括资料的搜寻整理,对文章的分析归纳,写出读书笔记,发表自己的见解等。因此,每进行一次“说读”活动,都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次考验,从而促使学生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而且,由于阅读活动的多样化,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爱读起步,逐步走向会读、善读的境界。
4.多向交流,思维共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说读”活动,既是学生的个体劳动,也是一种集体的创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学生懂得了阅读中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分享阅读成果,如何取长补短,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再和大家商讨,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启发了思维,拓宽了思路,加深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不陷于盲从之中。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学会了阅读的技巧,掌握了阅读的规律,从而在阅读教学中比较顺利地解决读什么(写什么)、怎样读(怎样写)、为什么这样读(为什么这样写)三个根本问题。
摆脱了教师“一刀切”的束缚,使学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比较自由地畅游,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阅读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有计划地安排好说读的活动:
1.对各种课堂活动要有个通盘考虑,有些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有些侧重于基础知识、技能技巧;有些侧重于对语法、句型和功能的认识与掌握。教师要尽可能将说、读方面都考虑进去,使之相互结合,融为一体。四种技能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虽然在具体的活动中会有所侧重,但从整体上来说,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保证说、读全面活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课堂活动不仅要求师生共同参与,而且要见诸于学生的行动。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取适当的活动形式,以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和活动的效果。不同规模的活动方式有:对子活动,哑剧,讲故事,独白,对话,游戏,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全班活动,师生活动等等。通常,一项内容可以进行多种活动,如先师生示范,后对子活动,小组活动,再全班活动。反馈或活动结果一般应最后在全班进行。
3.活动的特征就是“动”,要尽可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做到动眼、动耳、动口、动脑,最好能“动手动脚”,整个身体都活动起来。集体活动是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培养民主、平等观念以及集体主义的好方法。课堂就是活动场所,学生可移动到一起组成对子或小组,可站可坐,可倚可动。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