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景理论的博物馆数字化体验设计研究r——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y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博物馆数字化应用为研究对象,基于场景设计理论、用户体验理论进行桌面研究,通过对博物馆用户参观场景的行为、体验需求和服务需求的洞察,得出优化体验的机会点,运用设计手段解决目前用户参观博物馆时遇到的一些问题,以提升用户体验.
其他文献
漆艺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对内敛性与外延性的探讨,其核心不仅强调现代漆艺创作思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寻求物质表现和精神表达的统一[1].漆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艺术思想、艺术观念、艺术形式的融合,面临作品中内容、形式与理论体系尚未成熟带来的发展疑惑,这引发了一系列对于漆画的艺术要素与艺术特征的反思.
图像取代文本成为信息的载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图像的泛滥使造型艺术家改变艺术创造的方向,当代艺术家借助现成的图像和新媒体技术创作作品已是大势所趋.该文作者认为,图像时代的造型艺术也是一种图像,是用一种艺术的方式解构图像的图像.
绘画主义摄影诞生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欧洲与美国,主张模仿绘画的形式与内容,从而实现摄影的艺术性特征.绘画主义摄影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仿画阶段、高艺术阶段、画意阶段.从仿画阶段开始,摄影与绘画之间展开了第一次交融与合作;在高艺术阶段,注重表现日常题材,通过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及宗教故事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在画意阶段,对画意摄影展开批评的自然主义摄影、具有朦胧美的印象主义摄影、联盟团体连环会以及摄影分离派等,多角度、多方面地推动了绘画主义摄影的发展.画意摄影是以绘画作为形式美的摄影形式,大大丰富了
学位
传统装饰艺术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视觉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为了探讨如何通过数字技术传承传统装饰语言,在数字化背景下创新传统装饰,该文从实物、工艺、风格、内涵四个视角梳理了传统装饰艺术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结合案例分析数字技术对于保护与推广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旨在构建数字化背景下中国传统装饰语言的传承策略,总结传统装饰语言创新的发展趋势,为相关艺术研究与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学位
摄影是当下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不仅仅是流程化的实录,摄影师更应理解、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领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项目的艺术情感.以艺术的视角进行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可以充分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及其艺术情感.
学位
在中国,博物馆学学科发端较晚,其本质上更偏向于管理学.鉴于博物馆学诞生于人文学科背景下,其在保持与发展自身学科属性的同时,又与考古学、文物学、艺术史等人文学科关系密切,因而存在颇多学术交集.该文从博物馆藏品收集整理、贮藏与分类、研究与保护等方面,结合《石渠宝笈》凡例部分内容,探究博物馆学与考古学、文物学、艺术史之间的关系.
精神状态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它可以使人成为艺术大师,也可能会使人迷失自我、日渐萎靡.对画者来说,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握绘画中的移情作用.该文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的经历为例,分析精神状态对画者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