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Ile314Thr纯合突变所致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家系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16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1个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缺乏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比色法检测该家系所有成员红细胞PK的活性;采用PCR法扩增先证者PKLR基因的12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进行DNA测序以确定先证者突变位点;然后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对家系成员该位点进行分析.结果 先证者及其胞妹红细胞PK活性分别为5.89及3.45 U/g Hb(正常参考值:10.34~16.54 U/g Hb),其父亲、母亲、外祖母、大姑红细胞PK活性分别为6.54、8.87、7.89、9.32 U/g Hb.先证者PKLR基因第7号外显子941 T>C(Ile314Thr)纯合突变,并且通过cDNA序列分析,在RNA水平也得以证实.先证者妹妹同样为Ile314Thr纯合突变,先证者外祖母、父亲、母亲、大姑均为Ile314Thr杂合突变.结论 Ile314Thr纯合突变是该家系PK缺乏症的分子发病机制。

其他文献
恶性淋巴瘤是血液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年发病率正在以10%~20%的速度递增,已成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10年来,由于大量靶向药物的问世,国际临床多中心研究已成为热点.利妥昔单抗作为抗CD20抗体在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上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奠定了免疫化疗的基础,但对难治复发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不甚理想.近年来通过对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研究,一些新的靶向药物(抗B、T细胞淋巴瘤单克隆抗体、基因重组
期刊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主办,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承办,《中华血液学杂志》杂志社和《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部协办的第三届血液病理诊断高峰论坛定于2014年8月22—24日在美丽的泉城——济南举办。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根本所在。学习力是一种综合素质,文章主要按照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创造力四个维度,对高中生历史学习力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提升高中生历史学习力的教学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中历史;学习力;教学案例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学习力的内涵  “学
目的 加深对获得性凝血因子Ⅹ缺乏症的认识.方法 对3例获得性凝血因子Ⅹ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例1,男,57岁,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轻链型、继发性淀粉样变、获得性凝血因子Ⅹ缺乏症,表现为自发性皮肤黏膜出血,凝血因子Ⅹ活性(FⅩ∶C)1.8%,予以MP(马法兰+曲安西龙)方案联合沙利度胺及对症治疗,FⅩ∶C未见升高,因原发病进展死亡.例2,男,41岁,以颅内出血入院,FⅩ∶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学科的知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而分散,但看似分散的知识点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构性、联系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开展有效的结构化教学,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准确地组织信息,使其更为系统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
期刊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全部NHL的30%~40%,是目前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1].我国的DLBCL占所有NHL的45.8%,占所有淋巴瘤的40.1%,每年新发淋巴瘤患者约8.4万人,死亡人数超过4.7万人[2].DLBCL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多见,中位发病年龄为60~64岁,男性多于女性[3].现重点回顾我国DLBCL患者常规化疗以
期刊
大量的实验室和临床证据表明,供体来源的免疫活性细胞介导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是骨髓移植(BMT)治疗白血病疗效卓著的决定因素,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仍然是移植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
期刊
【摘要】在课程游戏化精神的贯彻和实施中,幼儿教师一直在探索区域改造的有效性、适宜性。在课程游戏化支架三“改变活动室内小学化的课桌椅摆布方式”的建议下,许多教师不断调整班级区域空间,通过柜面、桌椅的摆放,在形式上去小学化,把幼儿的游戏空间还给幼儿。区域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场所,区域改造不应只由教师做主,也应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那么,在区域改造中如何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呢?本文以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