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肖邦,永远的《波罗奈兹舞曲》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ma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片《一曲难忘》中的《波罗奈兹舞曲》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震撼。这首舞曲是波兰伟大的钢琴家肖邦爱国主义情怀的真实写照。除了这种象征意义之外,舞曲对推动影片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一曲难忘》《波罗奈兹舞曲》肖邦 爱国主义情怀
  
  他收集起了洒遍波兰田野上的泪珠.用它造成一颗富贵和谐美的晶莹宝石,镶在人类的王冠……这是一个艺术家所能达到的伟大的顶峰。
  ——卡·诺尔维德悼词。
  
  这是波兰伟大的钢琴家肖邦去世时诗人卡.诺尔维德在追悼会上的悼词。肖邦这位经历了亡国之痛而漂泊异邦的音乐家.用他的钢琴音乐不断抒发着他崇高的爱国情怀,开创了面貌一新的创作风格,被作为波兰民族罕有的艺术精英载人世界音乐史册。他的一生经历极富传奇色彩.1945年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摄制了关于肖邦生平的故事片A Songto Remenber。影片当年即在中国公映——中文译名《一曲难忘》。后来在中国掀起了观看热潮,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怀震撼了中国观众的心灵。而影片中《波罗奈兹舞曲》慷慨激昂的旋律更是久久的回荡在每位观众的耳边。
  影片描写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和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尔后决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太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
  影片始终表现的是肖邦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遭受苦难后的悲愤和对故国思念的赤子情怀。尤其是《英雄波罗奈兹舞曲》贯穿整个影片.是整部电影的灵魂、是肖邦民族情感的真实写照。这一作品气势磅礴,像一首波澜壮阔的交响诗,抒发着肖邦内心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念。
  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音乐出现得十分突然。因此,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它好像是肖邦内心感情的总爆发,音流奔腾不羁,犹如千军万马、好浩浩荡荡。突然间高音部出现了一个刚毅的曲调,它清澈、明亮,好像是冲锋陷阵的角号。这段音乐除了表现肖邦内心的愤慨和焦虑之外,还包含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它仿佛是愤怒中的抗争。痛苦中的挣扎。音乐在展开中,越来越趋向紧张.一系列的转调和变化音把全曲推向高潮。高潮处是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它仿佛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但又不是诗情画意的遐想,而是对华沙起义爆发一瞬间的回忆。在接近结尾的时候,音乐由强到弱,出现了一个悲伤的音调。它像哭泣,悲悲切切:又像诉说,发自肺腑。然而它的背景仍然是起伏汹涌的波涛。这是肖邦对整波兰民族命运的哀哭。乐曲的结尾又回复到自豪、刚毅的形象。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从高音向低音冲击,气势逼人。最后,在特强的力度下,奏出了大调的主和弦。表现了曲作者对波兰人民经过反复斗争必将取得胜利的信心。肖邦在这首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国热情,影片放映后,《波罗奈兹舞曲》深深的扎在观众内心深处。回旋与耳际之间.久久难以忘怀。每当想起这首作品,眼前立即浮现出肖邦情寄祖国,为祖国及同胞命运的焦心,对侵略者无比愤恨的心情。这部作品也是整个影片肖邦爱国主义情怀的真实写照。
  《波罗奈兹舞曲》在影片中是串连情节的一条暗线,对故事的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肖邦在巴黎取得成功离不开音乐大师李斯特的慧眼识才,影片之中安排两位艺术大师的相逢相识也是通过《波罗奈兹舞曲》。肖邦与李斯特这两位音乐大师的初次见面,那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心灵互通,令人动容。《波罗奈兹舞曲》虽尚未完全完成、却已经在二人的十指之间的钢琴上流溢出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的旋律。当时已有“大师”之称的李斯特第一坎演奏就对它盛赞不已。当肖邦在他身后的钢琴边坐下,跟随着弹奏了几个音符时,李斯特已经凭着音乐的直觉猜到:“啊,是曲作者来了。”尽管很想与这一曲的作者握手致意,但是竟舍不得停下来抽空一握。为在握手的同时音乐能够继续,肖邦提议由他一手弹主音部分。李斯特一手弹辅音部分,这样二人就能分别腾出一手从背后互握。李斯特欣然同意,于是在那热情如沸的音乐中,两位大家“历史性地握手”。这里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这样的情节设计简直就是中国古代“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翻版。能让音乐大师如此痴迷,这一曲《波罗奈兹舞曲》的魅力可见一斑了。
  乔治·桑对肖邦说:“你的天赋是创造音乐,不是为那些人去演奏。利用你的天赋,否则你会迷失方向,并且失去一切。对你的天赋就是要自私,留在这儿,写你的音乐!”。然而,乔治·桑却不准许肖邦继续写《波罗奈兹舞曲》。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教授等待着肖邦完成与李斯特一起弹奏时还没有写完的《波罗奈兹舞曲》,他期待着肖邦能马上回到他的身边。肖邦也在日以继夜地构思着《波罗奈兹舞曲》,这是他思念祖国的赤子之心。这个情节使得《波罗奈兹舞曲》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它反映出肖邦在爱情和爱国之间的两难选择。
  沙俄再一次对波兰爱国者下毒手,大批波兰爱国志士被监禁,被杀害,肖邦的女友康丝坦蒂从波兰赶到诺昂找到埃尔斯纳,希望肖邦为波兰革命筹款。并要求他利用他的名声在法国人民中争取朋友,求得帮助。康斯坦蒂最后让教授转交给肖邦一个装有波兰国土的小口袋。埃尔斯纳向肖邦转达了康斯坦蒂和战友们的期望。乔治·桑闻讯赶来.打断了他们的话头说:“弗雷德里克并不需要对人民的斗争负什么责任。”埃尔斯纳愤慨地反驳她:“如果他荣辱不辨。到头来就成了自私而又可鄙,身影孤单的可怜虫!”震耳的话语使肖邦惊醒了.他接过装着波兰国土的小口袋,慢慢地将土倒在手里,陷入极其痛苦的沉思中……。这段情节体现了作曲家为国家正在遭受的苦难而感人肺腑的悲痛。肖邦拒绝了乔治·桑的劝阻,不顾自己身体的状况,投入到为波兰等款演出之中去。但是,这种选择却是以生命和爱情为代价的。同时,直到这时肖邦终于有机会、有灵感完成了《波罗奈兹舞曲》。
  从乔治·桑的角度看,一个天才的青年作曲家,他是该保重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从而留下更多的音乐精品奉献给更多的人,而不是拿生命做代价,去做与音乐无关的事情。但是,肖邦的思想境界以远远的超出了一个纯音乐家的范畴。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不能够任凭自己祖国的人民受枪炮的镇压,不能忍受自己曾经熟悉的朋友被抓进监牢,折磨至死。即使知道在病重期间巡回演出等于自杀,也不愿让那种愧疚之感天天折磨他病弱的身体。也正是因为肖邦有这种情寄祖国的思想,才在《波罗奈兹舞曲》等这样伟大音乐的诞生。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对于真正伟大的作曲家来说音乐是用灵魂写就的。那就是“乐如其人”。正如《一曲难忘》中描述的一样,肖邦的艺术是从个人和民族的痛苦中诞生的,与时代精神紧紧结合.是时代的反映。他对祖国深刻而强烈的热爱,对人民命运的恒常关怀,决定了它创作发展的总方向。正如李斯特所说:“肖邦的爱国主义表现在他天才所采取的前进方向上。”
其他文献
摘要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作品中关于人的生存、环境等问题的探讨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宫崎骏动画作品中所包含的关于人的自然成长、对于纯真爱的召唤、渴望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困惑等问题,并进一步论证在当下社会中人应对自然的态度是:人类只不过是自然万千链条中的一环,人类必须尊重、爱护自然,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的可能。  关键词 宫崎骏动画 生态意识 自然 生存    日本动画艺术家宫崎骏先生194
东城余晖 程知昔 摄白沙奇雾  庙嘴头,位于新安江与寿昌江交汇处。这里有一处小湿地,长年泊着几艘小船,生活着为数不多的渔民。暮色四合,新安江上薄雾缭绕,两岸楼宇银汉浮,凌空大桥时断时续,江中游船若隐若现,就像人间仙境。  推荐拍摄内容:江城、江雾、朝霞  地理位置:建德市新安江街道庙嘴头山上新城俯瞰  新安江街道豐产村位于新安江南面山区,山腰有通往村子的一条“山河隧道”。登遂道口山北望,玉带围边,
全景接片难在哪里  全景接片分为横向接片、纵向接片和矩阵式接片。前两种接片相对简单,横、坚压茬拍完所要的场景即可。后一种接片稍有难度,需要对所拍场景细致观察,是横拍还是坚拍,拍几张拍几排,必须精准计算,做到心中有数,且需多次试拍,反复比较,直至有了十足把握才能正式开拍。身边的场景还好说,难得再去的地方,为拍一张全景再去第二次是很难的。换而言之,前期拍摄如果不注意细节,到了后期操作就非常困难,陷入电
[摘要]香港电影人以“北姑”和“大圈仔”为题材拍摄了一系列电影,被称为“北姑电影”和“大圈仔电影”。它们不仅记录了这些另类边缘群体在香港的艰辛生活和心路历程,也注入了香港电影人的文化反思,然而由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隔膜,这种“他者”视野下的反思因此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关键词] 北姑 大圈仔 边缘群体    香港电影文化在立足本岛的基础上,一直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洗礼,同时又具有向内即
[摘要]小提琴是一种歌唱性、表现力极强的乐器,被较多的运用在电影音乐中,尤其是在刻画和表现电影人物的内心活动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本文通过分析两部国外电影音乐中小提琴的运用状况,来探讨小提琴在表现人物内l心活动方面的优势,并对我国的电影配乐发展提出点滴希望。  [关键词]小提琴 电影音乐 人物角色 内心活动    人们通常会说“听”音乐、“看”电影,这说明音乐主要表达一种抽象的情绪或思想,它可以满足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和国内外发展的历史及现状,通过对我国发展创意产业先驱城市中艺术设计创意人才紧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针对这一问题的源头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意产业 艺术设计 教育    “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它的出现是知识、文
[摘要]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它由多个元素构成,本文探讨电影实例中的身势语行为、手势语行为、目光语行为和服饰语行为四个方面,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电影比较,笔者认为非言语行为不仅辅助电影人物之间进行交流,而且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因而它的作用不可忽视。  [关键词]身势语行为 手势语行为 目光语行为 服饰语行为    一、引言    电影是触摸世界文化的一扇窗户,人们通过它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摘要:《阳光小美女》是一部黑色喜剧片,影片讲述一家人为完成小女儿奥莉芙参加选美比赛的愿望,而踏上漫漫旅途的故事。整部影片用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辛辣讽刺的黑色幽默手法,讽刺了平庸无聊的日常生活,演绎了一部生活幽默小品。  [关键词]黑色幽默 荒诞 平庸 悲剧    七岁的奥莉芙·胡弗是个并不算漂亮的美国乡村小姑娘:大眼睛,长头发,戴了副酒瓶底眼睛,还挺着个肉嘟嘟的小肚腩。她的家庭也不是个出色的家庭,
摘要:《世界》出现了崭新元素,大都市场景却只是一个虚拟性背景。贾樟柯描写的仍然是小县城的生活,影片的观念性批判意义是:大都市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盆景,他们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者却被拒绝享受成果,深刻重大的批判主题和影片内容的稀薄和艺术表现力的孱弱形成强烈反差,使这部影片成为概念化作品。  关键词:虚拟性 大都市 观念性批判 艺术真实    贾樟柯的新作《世界》,戴着欧洲人授予的勋章,衣锦
尼康Z 7的成像水平令我们非常满意,清晰锐利,高光和暗部都充满细节,色彩也十分明快。机身:尼康Z 7;镜頭:尼克尔Z 24-70mm F4 S;焦距:24mm;光圈:F7.1;快门:1/400秒;感光度:ISO-100。全新的Z系统  在经历了1系列的探索之后,尼康终于用新的全画幅微单Z 7和Z 6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也让人们对于这家百年光学大厂的未来充满期待。  此次我们评测的尼康Z 7是Z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