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球的经济形势正在经历巨大挑战。对于在中国的企业而言,如何审视这次危机带来的影响,如何应对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带来的考验,并提早为机会做好准备,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面对的挑战。
由太和顾问和韬睿咨询共同发起进行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专项调研”,涉及全国各地区 356家企业。调研报告主要基于国内部分的调查结果,通过全面信息收集和分析,从人力资源工作的各个模块剖析和发现企业在当前形势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对比亚太地区和欧美地区的国际企业应对策略,为 2009年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提供资料参考。
面对经济危机,各企业在福利方面的态度相对稳重,但也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调整措施,在医疗、养老和住房方面,绝大多数企业都保持现有政策不变;而在休假政策方面,12.6%的企业正在修改相关政策;在已经设定了公费旅游福利项目的企业中,26.7%的企业已经考虑停止或暂缓该项福利;已经设定异地派遣福利项目的企业中,14.4%的企业正在修改相关政策;在已经设定了各项团建活动福利的企业中,12.8%的企业正在修改相关政策,14.0%的企业考虑停止或暂缓,10.6%的企业考虑修订现行政策。
从中可见,团队建设、公费旅游、休假和异地派遣成为企业考虑调整计划以降低成本的项目,特别是旅游和团建费用更是企业控制成本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中国企业的实践方式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或地区企业的实践方式有着较强的一致性。削减员工活动费用和旅游招待费用也是国外企业比较普遍的操作方式。
三、业绩管理重在制度修订
调查结果显示,外界经济因素对绩效的影响远小于对薪酬的影响。52.9%的企业不会调整绩效考核的周期和范围,21.8%的企业会针对全员进行绩效制度的建立与修订,15.6%的企业会对所有部门加强考核,6.8%的企业将会加强对一线部门的考核,2.9%的企业将会对支持部门进行调整以加强考核。
四、企业培训预算受限最小
在培训方面,外部经济因素对企业培训预算的影响有限(如图 3所示),51.9%的企业培训预算没有变化,28.7%的企业缩减了培训方面的预算,15.2%的企业增加了培训方面的预算,仅有4.1%的企业完全取消了培训预算。
在上述减少了培训预算的企业中,平均预算减少比例为26.6%,而在上述增加了培训预算的企业中,平均预算增加比例为22.3% 。
图 2国内企业在培训方面,与国外企业区别较大。在亚太其他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中,针对培训预算是否削减的问题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45%的企业倾向于削减培训预算,也有 40%的企业不准备进行此方面预算的削减。而国内企业凸显的特点更多是在培训预算不变的前提下,对培训数量、形式和效果方面采取调整措施,达到变相降低成本的目的。
在被调查公司制定 2009年度培训计划时,与 2008年度相比,主要特点体现在多数企业把重点放在内部培训资源的组织上,同时加强了对培训效果的考核。
五、人员晋升与人才储备
经济危机对于企业晋升计划的影响结果如图4所示。62.9%的企业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改变原有的晋升计划,16.8%的企业将会缩减全部等级的晋升规模, 10.9%的企业将会缩减中层级的晋升规模, 3.5%的企业将会缩减高层级的晋升规模,2.1%的企业将会缩减专业人员层级的晋升规模,同时,也会有3.8%的企业全面取消晋升计划。
在 2009年度针对不同类型岗位员工进行人员储备计划的调查中,65.0%的企业计划对研发技术类一般员工进行人员储备,63.3%的企业计划对管理层员工进行人员储备,56.3%的企业计划对市场营销类员工进行人员储备。而人员储备计划涉及较少的岗位依次是,40.1%的企业计划对职能管理类一般员工进行人员储备, 30.2%的企业计划对决策层员工进行人员储备,仅有 23.7%的企业计划对生产流通类一般员工进行人员储备。
六、招聘计划变化明显
受外界经济因素影响,企业招聘计划产生了明显的变化。30.4%的被调查企业表示,2009年度仅进行稀缺和核心人才的招聘,34.2%的企业将减少招聘人数,25.1%的企业表示招聘计划不受影响,而4.1%的企业干脆取消了招聘计划,另有 6.1%的企业增加招聘人数。从招聘途径来看,与其他时期的区别不大,主要变化体现在均有一定比例的公司表示准备停止或暂缓社会公开招聘会、媒体招聘广告和校园招聘这三种招聘手段。
从各企业人员招聘的分布情况看,在研发类序列中,高学历所占比重最大;职能类序列中,高学历所占比例其次;再者是营销类序列,本科学历的比重占到了近一半;而生产类序列中较低学历水平所占比重最大。
与太和顾问去年年初的毕业生起薪点调查结果相比较,我们发现,对于国内企业而言,除了博士生平均起薪点略有上升之外,大专、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的起薪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硕士毕业生起薪点的降幅高达9.2%,其次是本科毕业生,起薪点下降5.7%。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企业付薪理念的逐步变化和经济危机背景下对人才需求量的下降,除了博士及更高学历的人才之外,其余各类毕业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
(外企太和供稿 )
由太和顾问和韬睿咨询共同发起进行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专项调研”,涉及全国各地区 356家企业。调研报告主要基于国内部分的调查结果,通过全面信息收集和分析,从人力资源工作的各个模块剖析和发现企业在当前形势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对比亚太地区和欧美地区的国际企业应对策略,为 2009年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提供资料参考。

面对经济危机,各企业在福利方面的态度相对稳重,但也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调整措施,在医疗、养老和住房方面,绝大多数企业都保持现有政策不变;而在休假政策方面,12.6%的企业正在修改相关政策;在已经设定了公费旅游福利项目的企业中,26.7%的企业已经考虑停止或暂缓该项福利;已经设定异地派遣福利项目的企业中,14.4%的企业正在修改相关政策;在已经设定了各项团建活动福利的企业中,12.8%的企业正在修改相关政策,14.0%的企业考虑停止或暂缓,10.6%的企业考虑修订现行政策。
从中可见,团队建设、公费旅游、休假和异地派遣成为企业考虑调整计划以降低成本的项目,特别是旅游和团建费用更是企业控制成本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中国企业的实践方式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或地区企业的实践方式有着较强的一致性。削减员工活动费用和旅游招待费用也是国外企业比较普遍的操作方式。
三、业绩管理重在制度修订
调查结果显示,外界经济因素对绩效的影响远小于对薪酬的影响。52.9%的企业不会调整绩效考核的周期和范围,21.8%的企业会针对全员进行绩效制度的建立与修订,15.6%的企业会对所有部门加强考核,6.8%的企业将会加强对一线部门的考核,2.9%的企业将会对支持部门进行调整以加强考核。
四、企业培训预算受限最小
在培训方面,外部经济因素对企业培训预算的影响有限(如图 3所示),51.9%的企业培训预算没有变化,28.7%的企业缩减了培训方面的预算,15.2%的企业增加了培训方面的预算,仅有4.1%的企业完全取消了培训预算。
在上述减少了培训预算的企业中,平均预算减少比例为26.6%,而在上述增加了培训预算的企业中,平均预算增加比例为22.3% 。
图 2国内企业在培训方面,与国外企业区别较大。在亚太其他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中,针对培训预算是否削减的问题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45%的企业倾向于削减培训预算,也有 40%的企业不准备进行此方面预算的削减。而国内企业凸显的特点更多是在培训预算不变的前提下,对培训数量、形式和效果方面采取调整措施,达到变相降低成本的目的。
在被调查公司制定 2009年度培训计划时,与 2008年度相比,主要特点体现在多数企业把重点放在内部培训资源的组织上,同时加强了对培训效果的考核。
五、人员晋升与人才储备
经济危机对于企业晋升计划的影响结果如图4所示。62.9%的企业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改变原有的晋升计划,16.8%的企业将会缩减全部等级的晋升规模, 10.9%的企业将会缩减中层级的晋升规模, 3.5%的企业将会缩减高层级的晋升规模,2.1%的企业将会缩减专业人员层级的晋升规模,同时,也会有3.8%的企业全面取消晋升计划。
在 2009年度针对不同类型岗位员工进行人员储备计划的调查中,65.0%的企业计划对研发技术类一般员工进行人员储备,63.3%的企业计划对管理层员工进行人员储备,56.3%的企业计划对市场营销类员工进行人员储备。而人员储备计划涉及较少的岗位依次是,40.1%的企业计划对职能管理类一般员工进行人员储备, 30.2%的企业计划对决策层员工进行人员储备,仅有 23.7%的企业计划对生产流通类一般员工进行人员储备。
六、招聘计划变化明显
受外界经济因素影响,企业招聘计划产生了明显的变化。30.4%的被调查企业表示,2009年度仅进行稀缺和核心人才的招聘,34.2%的企业将减少招聘人数,25.1%的企业表示招聘计划不受影响,而4.1%的企业干脆取消了招聘计划,另有 6.1%的企业增加招聘人数。从招聘途径来看,与其他时期的区别不大,主要变化体现在均有一定比例的公司表示准备停止或暂缓社会公开招聘会、媒体招聘广告和校园招聘这三种招聘手段。
从各企业人员招聘的分布情况看,在研发类序列中,高学历所占比重最大;职能类序列中,高学历所占比例其次;再者是营销类序列,本科学历的比重占到了近一半;而生产类序列中较低学历水平所占比重最大。
与太和顾问去年年初的毕业生起薪点调查结果相比较,我们发现,对于国内企业而言,除了博士生平均起薪点略有上升之外,大专、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的起薪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硕士毕业生起薪点的降幅高达9.2%,其次是本科毕业生,起薪点下降5.7%。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企业付薪理念的逐步变化和经济危机背景下对人才需求量的下降,除了博士及更高学历的人才之外,其余各类毕业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
(外企太和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