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市井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rr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方方的小说《万箭穿心》不仅塑造了一个“纵使万箭穿心也要扛住”的市井刚强女性形象,同时也为我们真实地呈现了武汉当下的市井生活图景。方方笔下的市井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它拥有烛照人心的理性精神,惨烈恣睢的暴力性格,转瞬即逝的脆弱特质,柔情似水的温婉情怀。
  关键词:丰富的市井 万箭穿心 社会环境
  《万箭穿心》是方方近年来颇受好评和关注的作品。作者以冷峻、纯熟的笔力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市井底层、具有鲜明地域特征、性格刚强复杂的“典型武汉女性”[1]形象。那么,这个“用一个人的肩膀扛起了四口之家生活重担的女人,今后仍将用自食其力的劳动支撑自我的女人。”[2]是如何炼成的?换言之,产生李宝莉这个悲剧性人物的悲剧性命运的社会环境是什么?
  本文试图从理性、暴力、脆弱、温情等四个层面来解读小说中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并深刻理解故事背景与人物性格及其悲剧命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逻辑联系。
  一、理性的市井
  方方是写市井的高手。在《万箭穿心》中,她的高明并不是浓墨重彩地着力于市井生活的刻画,而主要通过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的人物的塑造,让读者感受到这个真实的、丰富的市井的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方方在《万箭穿心》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性的市井。武汉作家董宏猷将武汉人的精明与聪明归因于码头文化的历史遗传,他说,“码头……使见惯世面的武汉人拥有开阔而不保守的眼界,包容而不狭隘的心胸,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为天下先。”[3]《万箭穿心》中李宝莉的婚姻观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武汉女人的精明与理性。李宝莉说:“这年头,有板眼才有狠,有文化的人智商高,这东西传宗接代,儿子也不得差。” 漂亮的李宝莉嫁给其貌不扬的马学武看重的是后者的大学生身份。
  市井的理性表现在人物的日常生活里。李宝莉的父母到她家看新房,这本是李宝莉最得意的时刻,却被父亲“万箭穿心”的“风水学说”吓得脸色发白。李宝莉的妈妈以她的智慧化解了李宝莉平生最严重的一次精神危机:“她看过大笑,说老头子亏你想得出来。万箭穿心我是没有看到的,我只看到了万丈光芒。”这是一个下岗后在菜市场卖鱼的老太太的生活智慧与见识。李宝莉的丈夫跳江自杀后,李宝莉的妈妈又一次对李宝莉今后的人生进行了指导:“宝莉,我只给你一个字,那就是忍。除了这个字,别的都没得用。”正是由于有了妈妈的指导,李宝莉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无论遇到多大艰难困苦,她始终以一己双肩扛起一家四口的生活。这样在困难面前勇敢面对的沉着淡定,不仅仅是主人公个性坚强在起作用,更有市井生活理性精神的传承在支撑。
  二、暴力的市井
  武汉的文化基因中有着顽强的码头文化印迹。即便是当下的世俗里,人们往往把开创事业叫“打码头”,因此武汉的市井里至今仍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暴力。就其形式而言有肉体的、性的、心理的、感情的、语言上的或经济上的等等;就其发生领域而言有家庭暴力和社会暴力等等。李宝莉作为婚姻中的强势一方对相对弱势马学武一方实施了身体、精神和性三方面的暴力。
  首先,“居家过日子一直打胜仗的李宝莉”对马学武实施了身体暴力。虽说从损害后果看属于情节较轻的暴力,但给受伤的马学武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马学武在车间当技术员时,脸上常常挂着彩去上班……为了少受伤,马学武就会学乖,能让就赶紧让,多一句狠话都是不敢说的。”
  其次,李宝莉最严重的是对马学武及其家人实施的精神暴力。马学武当了厂办主任后,李宝莉改变了斗争形式,改用语言暴力摧残其精神。李宝莉“在家里对马学武七凶八吼了多少年”,结果把个男人都吼傻了。李宝莉对马学武精神虐待的极致,则是她发现马学武与情人偷情时使的一招——“借刀杀人”。正是这个报案电话,给了马学武致命的一击,断送了男人的名誉、地位、前程乃至性命。
  《万箭穿心》中的家庭成员间的这种暴力,以马学武的死为分水岭,之前李宝莉是施暴者,之后则是受施者。李宝莉一个女人在汉正街上做扁担打粗活,辛辛苦苦养活一家四口,到头来,祖孙三人并不领情,只不过把她当作个外人。在一次家庭冲突中,因李宝莉伸手打了小宝一巴掌,结果引发祖孙三人身体的、精神的近乎疯狂的报复。为了筹集小宝上大学的学费,李宝莉半个月卖两次血,祖孙三人并不说一句怜惜的话。当儿子参加工作且有一定经济实力后,买了一套别墅接爷爷奶奶一起住,并自己决定把旧房卖掉,李宝莉在自己48岁的本命年,被儿子扫地出门。这一次次的打击,“有如排炮,生生将李宝莉摧垮”。
  三、脆弱的市井
  从《万箭穿心》里李宝莉一家的悲剧命运我们窥见了一个脆弱的市井。这种脆弱性既有个人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社会因素。
  马学武在丢官、丢人、丢饭碗后,不能承受命运之重,选择跳桥自杀,这个悲剧固然有方方消解男人神话的批判锋芒在,但归根结底还是与这个社会缺乏对人的足够尊重、包容和保障相关。马学武只是婚外情、婚外性,作为执法者的警察理应知道这只是属于道德调整层面的事,如果从更深的人文关怀理念出发完全没有必要把人带到警局,更不应通知单位。在一个对“性”谈虎色变的文化环境里,警察局通知单位来领人,其实是对道德亏欠者及其家庭的毁灭性打击,警察不会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而他们这么做多少含有主观恶意的成分,这样刻薄的执法者群体、这样严苛的生存环境加剧了人的悲剧,加深了市井的脆弱性。
  四、温情的市井
  方方的作品悲气袭人,她是个不惮将人生最残酷的可能完整呈现的作家,她的作品有一种直面繁华背后的凋敝,热闹过后的冷寂的勇气,她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冷静和深邃,书写凡俗人生的几乎不可改变的悲剧命运。《万箭穿心》在黑灰暗淡的行文背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温情的市井。
  来自万小景的真诚友谊,不仅是李宝莉宝贵的人生财富,也是她反抗残酷命运的强大支撑。从万小景对李宝莉真诚无私的友情里我们感触到了市井的人性温度。李宝莉住上新房,分享快乐的是万小景;李宝莉因打架受伤,万小景考虑到李宝莉家无人照顾,把她接到自己家里养伤;这是人世间最可贵的情谊,同样身世不幸的两个女人这种相扶相携的友情,让人温暖,让人感动。
  《万箭穿心》中让人动容的还有李宝莉与父母之间的血肉亲情。李宝莉对父母十分孝顺,她一回到家就自己承担全部家务,让爹妈开心。李宝莉到汉正街做扁担这样“残薄”营生,李宝莉的母亲于心不忍,专门到汉正街去看她,当“见到李宝莉正一根扁担两麻袋货,汗流浃背地朝小河边疾走”,李宝莉的母亲尽管心疼得热泪盈眶,可说出来的话全是掷地有声的:“宝莉,我有你这个姑娘,是我的福气。我蛮自豪。人不怕穷,怕的是不硬气。骨头里有硬气,日子再过得惨,心都不惨。”正是这种血肉亲情,让人体会到市井的另一面。
  五、结语
  《万箭穿心》这部中篇小说一方面是成功塑造了李宝莉这个典型的武汉市井女人形象,另一方面就是在对底层的叙事中非常逼真地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当下武汉市井的生活图景。李宝莉的残酷人生和悲剧命运是武汉市井生活的一个缩影,这种从普通小人物的视角所折射出来的城市底层的历史阵痛,揭示了经济繁荣的表象之下,传统迷失、人性扭曲、物欲至上等等社会弊端的日益凸显。李宝莉们的悲剧固然有其性格的原因,但他们生活的时代、社会和市井也难辞其咎。作者用一颗真诚的悲悯之心和广阔的历史视野,关注底层,关注市井,坚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坚守着对社会的理性关怀和启蒙使命。
  参考文献
  [1]黄亚婷,方方.电影比小说温情[N].长江商报,2012-10-2.
  [2]房萍.弱者形象的颠覆[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董宏猷.也说武汉的码头文化.大楚网:http//hb.qq.com.
其他文献
偶然间看到有老师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课上效果很好,通过对人物描写的分析,使得一个腰缠万贯却吝啬小气,行将就木时不是想还有什么人没见到,还有什么事没交代,而是因油灯上用了两茎灯草而无法咽气的守财奴形象呼之欲出。特别是当那张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根手指头的插画出现在幻灯片上时,孩子们对严监生的鄙视和厌弃之情达到顶峰。是的,老师的课成功了,孩子们也深刻领会了人物形象,但这是我们真正的教育目的吗?为什
中国哲学的诸多范畴始终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它所关注的问题多是人作为主体性的道德实践。对于形而上学范畴的伦理化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一切认识的对象都必须具有实践性的道德内容。中国哲学范畴的道德内化过程则是一个逻辑化和历史化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从先秦儒学的创立即已开始,到宋明理学最终完成。尽管各个历史阶段的哲学思想各有偏重,但“内圣外王”和“儒道互补”的实用理性精神始终伴随前后。尤其是宋明
蜀绣 90cm×60cm 2021年  《九如图》即是《九鱼图》,出自《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如不尔或承。”本为祝颂人君之词,后因“如”和“鱼”谐音,而发展为今天常见的“九鱼图”。  单面绣《九如图》由郝淑萍大师绣制完成,以鲤鱼为主,配景是一簇水草。作品采用蜀绣的传统针法,根据鲤鱼、水草不同的特点,采用
从美院毕业,不知不觉已过去了十来年,做了不少的事情,但一直未离开绘画这个行当,想想这样的坚持,只有自得其乐。  绘画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或许将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恰当。在西方,绘画早已被影像、装置、行为等艺术形式所替代。绘画的时代已经过去,往后的发展也不再具有更为新鲜的创新活力,绘画对社会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之前,一次听陈丹青老师讲座,陈先生说:“绘画是毫无用处
古诗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运用意象表达情感正是其中一种方式。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然要十分重视对诗中意象的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传世之作,该诗因意境优美而引起关注并广为流传。作者正是通过大量意象的运用及深厚的文字功底带给人情感与审美上的震撼。可以说,意象的成功塑造是凸显《春江花月夜》艺术价值的重要“功臣”。本文即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来分析抓住意象教学古诗的策略。  一、意象
2019年9月起,统编本教材全面投入使用。用好统编本教材,是当前全体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要用好教材,必须了解熟悉教材。“相比有相知”,比对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与特点。笔者基于统编本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比对,就口语交际谈些比对之后的发现及相应的补学策略。  一、比对发现  在对两套教材口语交际的话题、目标要求进行同册跨册比对后,我们发现统编本教材较人教版教材的口语交际有以下几
摘要:影音动画是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视角下,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影音、动画等方式向学生授课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很容易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学知识,进而完成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就影音动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进行了研究分析,在研究的过程中, 就如果运用影音动画教学法来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影音动画 计算机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
摘要:《梦歌》是约翰·贝里曼的代表作,对现代西方诗坛影响巨大。贝里曼通过梦的日记形式记叙了亨利在世界上浪荡时所表现的个性,叙述了人类生活的各种主题,包括人类的情感以及人类的精神问题。在这部梦的日记中,贝里曼赋予了亨利不同的面目。亨利在诗中或受崇拜,或遭嘲讽,或被人同情,诗人则或远或近地站在一旁操纵,话虽出自亨利的口,却受了诗人的控制,这样的安排可以达到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的线性的多面视像的效果。亨利
众所周知,汉语词汇教学质量关系到汉语教学任务的实现和目标的完成,具体到汉语教学层面有语法教学、文化背景教学和词汇教学等。其中尤以词汇教学最为常见,效果最为直接。王希杰的《汉语词汇学》,借鉴了新时期汉语词汇研究方面的最新理论成果,并融汇其长期的词汇研究积累,深入到词汇的内涵、形式变化、发展演变、词性分类等方面,从汉语词汇系统与文化傳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关系角度给予充分研究,对当前汉语词汇教学策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是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实现,促使受教育者由他发到自发,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教师的职责现在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自己科学定位,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学习能力和竞争意识。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落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