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正确处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几个关系。
关键词水利 管理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031-01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政策、机构设置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同时应该看到由于历史、体制、改革环境等诸多原因,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仍存在许多难题。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特别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第一次实行全面改革,其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是可以想见的,为此必须在改革中正确处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体制改革不是要全部废除原有的所有政策、制度、规范,而是要破旧立新,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稳定、增效、发展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以稳定、求实、创新、发展的态度面对改革,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二、正确处理政府职能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职能的关系
目前,一些行政机关取代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权限,扰乱了水利工程管理秩序,妨碍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有的自主权,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工作搞得很死,经营能力很差。这是因为各级水利部门是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主要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协调监督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计划指导下,遵照政策、法令的规定,利用自己的水土资源的技术优势,按社会需求和自身经济效益,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是微观管理。可见,政府职能不包含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职能,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职能亦代替不了政府职能。所以,各级政府包括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从水利工程的具体管理中退出来,逐步恢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应有职能。这样才能推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
三、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利益的关系
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及其它各部门服务,为社会产生巨大的效益。可是长期以来,不少单位过分地强调社会效益,使供水单位及工程管理部门应得到的经济收人,通过远远低于供水成本的水费无偿地转让给了用水者,或把收到的水费用于别处,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经济收人甚微,水利工程无法维修,形成了重建轻管直至难以为继的恶性循环。这样势必挫伤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积极性。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首先要遵循的原则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利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决不能用损害社会整体利益来满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不能以服从社会经济效益为名,长期不顾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合法利益,如若那样,最终还是影响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所以,只有在服从全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兼顾各方面的经济效益,才符合水利事业发展的规律。从目前水利工程现状看,应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经济效益提到重要位置上,否则水利工程的老本就会被吃光,工程就得不到维修、养护,再多地投人,也难以填满水利建设这个产业无底洞,成为真正的“水大头”。
四、正确处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和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国家必将不断加大对水利工程病险水库的整治力度和对大中型灌区的干支渠配套改造力度,以利于水利工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发展自己,壮大实力,提高社会地位的,迎接挑战。在加强自身的综合经营管理的同时,争取上级各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为今后的综合经营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借以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实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状况的良性循环。
五、正確处理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理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管理体制,主要在于理顺外部管理体制和理顺内部管理体制两个方面。外部管理体制涉及到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而内部管理体制则主要涉及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内部关系的理顺,必须在人事、财务、分配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内部和外部关系的理顺,为整个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理顺创造条件,做到上下左右关系协调,形成合力,不断增强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六、正确处理精简机构和引进人才的关系
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精简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清理撤消在计划经济时期兴办的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下属企业时,必然会出现人员过多而无法安置的现象,而大量的下岗、失业又必然导致水管单位内部和社会的不稳定。同时,水利事业的发展又将出现急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吸收。因此,一方面要坚决压缩非生产人员和超编人员,采取提前离岗休息、鼓励辞职、自谋职业、脱产学习、轮岗待岗等多种办法,精减人员,配套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使这批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另一方面按照定编、定员、定责、定岗、定薪的要求,吸收文化水平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同时实施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精简机构,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逐步调整人员结构,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处理好这一关系,将十分有利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轻装上阵,提高职工素质和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水利 管理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031-01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政策、机构设置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同时应该看到由于历史、体制、改革环境等诸多原因,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仍存在许多难题。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特别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第一次实行全面改革,其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是可以想见的,为此必须在改革中正确处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体制改革不是要全部废除原有的所有政策、制度、规范,而是要破旧立新,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稳定、增效、发展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以稳定、求实、创新、发展的态度面对改革,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二、正确处理政府职能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职能的关系
目前,一些行政机关取代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权限,扰乱了水利工程管理秩序,妨碍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有的自主权,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工作搞得很死,经营能力很差。这是因为各级水利部门是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主要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协调监督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计划指导下,遵照政策、法令的规定,利用自己的水土资源的技术优势,按社会需求和自身经济效益,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是微观管理。可见,政府职能不包含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职能,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职能亦代替不了政府职能。所以,各级政府包括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从水利工程的具体管理中退出来,逐步恢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应有职能。这样才能推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
三、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利益的关系
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及其它各部门服务,为社会产生巨大的效益。可是长期以来,不少单位过分地强调社会效益,使供水单位及工程管理部门应得到的经济收人,通过远远低于供水成本的水费无偿地转让给了用水者,或把收到的水费用于别处,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经济收人甚微,水利工程无法维修,形成了重建轻管直至难以为继的恶性循环。这样势必挫伤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积极性。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首先要遵循的原则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利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决不能用损害社会整体利益来满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不能以服从社会经济效益为名,长期不顾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合法利益,如若那样,最终还是影响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所以,只有在服从全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兼顾各方面的经济效益,才符合水利事业发展的规律。从目前水利工程现状看,应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经济效益提到重要位置上,否则水利工程的老本就会被吃光,工程就得不到维修、养护,再多地投人,也难以填满水利建设这个产业无底洞,成为真正的“水大头”。
四、正确处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和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国家必将不断加大对水利工程病险水库的整治力度和对大中型灌区的干支渠配套改造力度,以利于水利工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发展自己,壮大实力,提高社会地位的,迎接挑战。在加强自身的综合经营管理的同时,争取上级各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为今后的综合经营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借以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实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状况的良性循环。
五、正確处理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理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管理体制,主要在于理顺外部管理体制和理顺内部管理体制两个方面。外部管理体制涉及到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而内部管理体制则主要涉及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内部关系的理顺,必须在人事、财务、分配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内部和外部关系的理顺,为整个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理顺创造条件,做到上下左右关系协调,形成合力,不断增强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六、正确处理精简机构和引进人才的关系
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精简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清理撤消在计划经济时期兴办的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下属企业时,必然会出现人员过多而无法安置的现象,而大量的下岗、失业又必然导致水管单位内部和社会的不稳定。同时,水利事业的发展又将出现急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吸收。因此,一方面要坚决压缩非生产人员和超编人员,采取提前离岗休息、鼓励辞职、自谋职业、脱产学习、轮岗待岗等多种办法,精减人员,配套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使这批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另一方面按照定编、定员、定责、定岗、定薪的要求,吸收文化水平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同时实施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精简机构,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逐步调整人员结构,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处理好这一关系,将十分有利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轻装上阵,提高职工素质和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