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性的出场语境、本质内涵及当代价值——基于生态伦理学视角

来源 :学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mai1978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认知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囿于"我—它"的二分思维难以为继.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审视、分析、判别,生态理性基于"我—你"的共生思维为生态伦理开辟了新的内容——生态规范与生态美德的相互融通.生态规范为人与自然的相处提供指导,生态美德则以促进人的善行、完善人的品德为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需要以生态规范为基础的"合乎道德"的行动,也需要以生态美德为目标的"出于自然"的内在阐发,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就是从"合乎道德"到"出于自然"的进程.
其他文献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近年来非常火的两个词,但可能很多人对这两个概念缺乏足够的认识.要理解这两个概念,首先要从碳排放说起.所谓碳排放,并不是简单的指烧煤等行为,而是指因人类活动而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其中以碳基的二氧化碳和甲烷为主,还有少量的氧化亚氮等其他气体,这些气体会直接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气温升高.
期刊
期刊
一位获得过2015巴黎首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和评委会特别大奖的陶艺家,如今“隐居”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全旺镇的一处乡野小院中.院子里有窑炉、有陶艺、有生活,推开门便是青山流云,乡村小道的另一侧,清溪汩汩流淌.主人和周遭的环境都是一样地不疾不徐.
期刊
今年是中国入世20周年.弹指一挥间,中国从世贸组织新科成员成长为全球贸易体系当之无愧的自由贸易旗手.rn成就斐然的20年rn从入世前后中国经济贸易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入世毫无疑问是全球经济贸易史上最伟大、最成功的故事之一.
期刊
将"美好生活"作为一个重要命题提出并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这是一大理论自觉,所显示的人学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要推进美好生活建设,需要对一些基本概念和问题作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其一,对于"美好生活",应避免纯粹心理体验或功利主义的极端化理解,从"全面生活"予以把握;其二,对于"需要",应具体、历史地看待,在其合理性、正当性上坚持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其三,对于需要的"主体",应当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处理好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同时处理好人作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其四,对于需要的
浏阳是我定居的第五个城市.有时候觉得自己还只刚到中年就有了曾在五个城市定居过的微不足道的经验,是不是也算一种形式上的流浪者.rn有人只喜欢生活在一个地方,像是种在那里的一棵树.另一些人不愿意当树,就算不得不当植物,也要当自带花盆的万年青小绿植,被让·雷诺抱在怀里到处走.也许后一种人是出自一种惯性,就像卡夫卡写的那样,人一旦离开家乡,就会永远流浪.
期刊
精神科学何以能够成立是欧洲近代以来科学领域和哲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一大批思想家从精神科学的价值对象、认识论的解释学方法等方面竭力地为精神科学予以理论的奠基和辩护.当代解释学家伽达默尔作出更大推进的是,不再只是基于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被同等对待框架中通过辨析两者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来理解精神科学的合法性和实质,而是从精神科学的理论范式、方法论解释学和解释学本质上就是实践哲学等维度更深地将精神科学作为一门特殊科学置于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一种"另类的、不同的"知识形态——实践哲学——上来对精神科学的合法性问题提供自
生态正义不仅是环境法治的首要价值目标,而且也是知识产权法治的重要价值取向.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中既存在追求生态正义的必要,又具有契合生态正义的可能.追求生态正义的必要体现在遗传资源对生态环境维持和保护的重要性、遗传资源知识产权的私权性质和私益属性.契合生态正义的可能蕴含于生物遗传资源的自然资源性和生态环境性、传统知识的认知生态环境性、知识产权及制度生态化的倾向性.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中不仅要追求生态正义,还应当实现生态正义.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中实现生态正义的路径主要有培育并根植生态正义的理念、形塑并强化
《民法典》第七编"侵权责任编"第1234条规定了"修复生态环境"的法律责任,而在"总则"的第179条并没有规定此项法律责任,按照立法逻辑,"修复生态环境"可以被理解为第179条"恢复原状"的特别适用条款.《民法典》颁布后,最高法将原环境侵权司法解释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中的"恢复原状"修改为"修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损害"和"修复标准"影响"修复生态环境"法律责任的准确适用."修复生态环境"于私法和公法有不同的适用理念,应当在法律体系解释与概念准确界定的基础上,考察私益诉讼和公益诉讼对于"修复生态环
外交官选拔录用制度事关外交官队伍的素质,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部不断改革录用制度.改革开放后,外交事业的大发展对外交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外交部根据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要求,结合外交工作的专业性特点和外交事业的发展实际,在外交官录用制度方面不断创新,已形成一套种类比较齐全、内容科学、方式多样、程序规范的外交官录用体系,从源头上确保了外交官队伍的高素质,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突出政治标准,注重维护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核心价值,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