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天疱疮不同分子量靶抗原抗体与临床关系的探讨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c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类天疱疮的两种不同分子量靶抗原与其临床的关系,用免疫印迹法检测62例类天疱疮患者血清.结果表明,结合230000靶抗原的有30例(48.4%),结合165000靶抗原的有41例(66.1%),且发病时血清测到抗230000和165000抗原的自身抗体的4例患者,在稳定期仅可测到165000的抗体.分析了识别不同分子量靶抗原的类天疱疮病例与其临床表现、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提示:结合165000靶抗原的病例临床症状较轻,控制病情所需皮质类固醇激素量较小,复发时水疱较小.

其他文献
为了便于研究沙眼衣原体(CT)感染的致病机理,我们建立了一种竞争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定量检测CT的方法。合成、克隆并定量了一与CT主要外膜蛋白基因(ompl)靶序列具有相同引物位点的内参标(IS),通过共同扩增已知数量克隆的CTompl野生型模板和IS,构建竞争性PCR标准曲线。恒定拷贝数(1000个分子)的IS与每一待测模板共同扩增,用靶序列与IS的PCR产物的密度比值定量标本中的CT.对1
对银屑病目前临床尚缺乏理想的监测病情、指导治疗的检测手段,微循环异常在银屑病中是一个突出表现,以往不少学者通过非连续性定性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估[1,2],我们首次采用新型彩色甲皱微循环控制系统,能够对微循环进行动态观察、录像和拍摄,并定量地测定管径、流速等指标,旨在更科学地分析银屑病的皮肤微循环与病情波动或治疗前后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微血管病理机理提供线索.
期刊
为了探讨银屑病患者血浆纤维连接蛋白(PFN)和皮损可溶性纤维连接蛋白(SFN)的存在状态,采用火箭电泳法和蛋白印迹法分别对90例银屑病PFN和20例银屑病斑块状皮损SFN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患者组PFN水平显着低于正常人对照组,皮损SFN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皮肤.扫描结果提示,患者组PFN降解增强可能是PFN减少的主要原因,不同期银屑病组PFN降解程度有差异.皮损SFN增多可能是由于局部合成增加及P
寻常痤疮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病.病因复杂,与内分泌、皮脂分泌、毛囊口角化及痤疮丙酸杆菌有关,特别是炎性丘疹和脓疱与痤疮丙酸杆菌关系密切.必麦森(Benzamycin)凝胶是(中美)山东德美克制药公司研制的一种治疗痤疮的新型外用药物.内含5%过氧化苯甲酰及3%红霉素,临床及药理研究证实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对痤疮的炎性损害有明显疗效,同时过氧化苯甲酰还有角栓溶解作用,因而对粉刺亦有治疗作用.1995年
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即内皮衍生舒张因子EDRF)是内皮细胞(EC)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ET与血管收缩、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及EC增殖等有关[1],NO则与血管扩张、炎性反应及EC粘附等有关[2].
为了研究多形红斑(EM)与单纯疱疹病毒(HSV)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探讨与疱疹相关的EM的临床特点及其在EM发病中所占比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了60例EM的典型皮损的活检组织和32例正常组织及疾病对照标本中的HSVDNA.结果显示:21例(35%)EM患者检测出HSV特异DNA,对照标本(16份正常皮肤组织和16份其它皮肤病的皮损标本)中未发现HSVDNA.根据病史提供,60例EM中
新喋呤是体内激活T细胞、产生γ干扰素、激活巨噬细胞的特异性指标[1],在不少与免疫异常相关的疾病中均可测得其水平异常[2-4]。斑秃的发病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我们通过测定斑秃患者血清新喋呤水平以了解和探讨其与斑秃的关系及其意义。一、资料和方法1.血清标本:60例斑秃患者来自本院斑秃门诊,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8~71岁,病期5天至4.5年,活动期与静止期患者各30例,斑秃区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