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日本长崎“来舶画人”费晴湖研究

来源 :美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ethe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是18世纪日本长崎的湖州“来舶画人”费晴湖.首先考察了长崎清代来舶画人的历史背景和群体身份,第二对费晴湖的前辈族人费汉源的创作及评价做了讨论,第三对费晴湖的东渡等相关问题做了整理,第四则以费晴湖的米法山水为中心,讨论其创作与日本趣味之间的关联,以此勾勒以费晴湖为中心的来舶画人在日活动的历史面貌.
其他文献
清代书学是中国书法的集大成者,围绕清代书学时代巨变无法回避的是“碑学”.就碑学而言,邓石如有开山之功.他完成了清代碑学技法革新的诸多核心问题,尤其是他拓展了碑学的师法范畴,发扬中绝笔法,丰富了书法工具的功能,推动了清代篆隶发展.邓石如书法对金石气的追求构成其书风尚质的特征,这种书风特质通过其技法路径深入地影响了后世碑学的发展.伴随着邓石如书学对碑学群体影响的逐渐扩大,清代书坛形成“尚质”的朝代书风.
有一批龙山文化和商代古玉,常见雕刻或刻画有鹰鸟纹和人首(神面)纹,它们实际上是一组神话图像,即表现商祖卵生神话,也称玄鸟神话.鹰鸟即玄鸟,人首则是商祖帝喾、商契或帝喾二妃之简狄、建疵.在一个史前文化体内,图像神话与口传神话和仪式神话一道,在族群相关活动中平行地使用,共同表达该族群对始祖起源的理解和观念.
新疆艺术学院油画专业在新疆地区艺术高校中具有突出地位.本文以新疆艺术学院的油画专业为例进行个案研究,讨论新疆艺术学院油画专业在艺术风格与教学方面的特色,数十年来新疆艺术学院的油画专业立足中华传统文脉和地域风情,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拓展艺术语言,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量优质人才.
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推行美育的时代呼声下,“双向素描”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针对学生能力水平和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制定了应用和创作研究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绘画基本要素及造型规律的训练,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素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切实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树立学生的造型能力、绘画语言意识和创造意识.使其在直觉感知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两方面平衡发展,真正实现大脑左、右两个模式双向的思维转换和交替使用,开启学生思维的潜能,激发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素描造型的深层规律,获得艺术创造的
张光宇的漫画《西游漫记》,是其艺术风格成熟的代表作品,呈现出颇具装饰韵味的赋色方法和特征.他善于利用色调对比来抓住观众眼球,并学习传统民俗艺术中,京剧脸谱的设色技法,以黑、白或灰度色彩作为间色,针对高纯色彩进行调和,使画面色彩表现出既冲突又和谐的视觉感受.本文以张光宇《西游漫记》为例,论述和分析其装饰艺术的色彩设计法则与技巧.
当一本书即将面世的时候,绪论或引言如同一部完整歌剧的序曲,它不能代替一本书,同样全书也不能代替绪论或引言,功能无法互换.从阅读习惯来说,绪论是全书完成之后才写出来的,在写作时间上是最晚近的.但为读者着想,不能写成一个全书的总结报告.在一部电影放映前就向观众提前透露了结局,多么乏味.其实,学术阅读也是一个审美历程.
期刊
对先秦两汉画家来说,“手”是一个难题.到顾恺之宣称“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时,手的描绘才不再成为问题.考察先秦至魏晋绘画实物,可以发现中国画家对手的再现能力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进程,最终在公元4世纪达到高峰.这一进程不能完全从中国内部获得解释,佛教艺术的传入可能也起到部分作用.
本文以14世纪蒙元与西欧传教士之间的宗教政治交流为背景,围绕锡耶纳画家安布罗乔·洛伦采蒂为圣方济各修道院议会厅绘制的一组壁画展开,试图讲述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笔者通过细读图像,并逐步分析画面中隐蔽而关键的细节,进一步讨论东方人形象如何进入意大利画家的视野,并在画面整体叙事中发挥作用,从而构成了14世纪方济各会历史形象建构的一部分.
公共艺术是城市阶段性发展的标志,是一种当代文化的社会形态.场所又与我们日常的城市生活、居住空间,记忆中的人、物、事之间密切关联.换言之,公共艺术的场所精神不仅是艺术家个人创作的体现,亦是公众意识的表露,更是时间与空间的缔造.因此,本文从“场所精神”的角度出发,以武汉“大禹神话园”为例,探讨公共艺术创作的路径.在此过程中,厘清艺术与场所,与公众的关系,旨在诠释如何用公共艺术讲好场所故事并彰显场所精神.
传世画作《胡笳十八拍图》描绘了北方民族卓帐游牧的生活场景,是对辽金时期夏捺钵行营的真实写照.图中频频出现的凉棚很有特点,它与位于其后供日常起居的毡帐构成了一种类似“前朝后寝”的格局,是整座营盘的核心.图中所见四角攒尖顶式和庑殿顶式两种凉棚形制,皆可在辽代壁画资料中找到对应图像,它们的使用场合有所不同,且与汉式建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体现出汉文化的影响因素.凉棚作为北族捺钵文化的独特景观,一直延续到金代.藉此亦可推测,《辽史》提到举行殿试的“清凉殿”,其具体场所可能就是夏捺钵之凉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