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显性/非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x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可能导致腹主动脉瘤(AAA)行腔内修复术(EVAR)后出现显性/非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117例择期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收集术前及术后第1、2、7天的凝血功能检验结果,当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评分≥5分诊断为显性DIC,2≤ISTH评分<5分诊断为非显性DIC。对性别、年龄、瘤体直径、合并疾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内漏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性/非显性DIC的危险因素,计算最大似然估计值(B)、标准误(SE)、Wald值等。

结果

腹主动脉瘤行EVAR术患者存在显性/非显性DIC风险。117例患者中,出现显性DIC 3例(2.5%),非显性DIC 31例(26.5%)。Logistic回归显示,术中内漏:B=2.118,SE=0.917,Wald=5.335,P=0.021;肾功能不全:B=2.135,SE=0.797,Wald=7.183,P=0.007;手术时间:B=0.021,SE=0.006,Wald=11.126,P=0.001。

结论

术中内漏、合并肾功能不全及手术时间长是腹主动脉瘤行EVAR术患者发生显性/非显性DIC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评价内窥镜下分别采用带蒂法和骨骼化法采集小腿大隐静脉作为序贯桥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随机数字法选取9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46例采用内窥镜下带蒂法采集小腿大隐静脉;47例采用内窥镜下骨骼化法。所取大隐静脉作为序贯吻合桥血管,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比较两组大隐静脉获取时间、制备时间、静脉损伤情况及围手术期疗效。术后30 d随访,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观察大隐静脉桥早期闭
期刊
目的比较社区获得性与医院获得性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危险因子和耐药性特征,为更好地制定针对社区获得性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1月至2013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〇一医院51例产ESBLs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病例和菌株;采用K-B纸片法进行1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ESBLs确认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P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脂肪因子chemerin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制备小鼠chemerin过表达及RNA干扰重组慢病毒,感染3T3-L1细胞。实验设chemerin基因沉默组、沉默空载体对照组、过表达组、过表达空载体对照组。另在细胞增殖实验中增设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阻断剂组。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联合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掺入法观察chemerin对3T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