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的丧失与寻求:新诗的一个问题

来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zi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诗之"新"是语言从文言文变换成白话文,抒情方式也由古典的感时伤怀变成现代的激情迸射和说理,其生命力主要靠"内容"维持,相对于旧诗丧失了"形式"。在"形式"的寻求上,新诗的开拓者们大都把目光对准了艺术最"有意味的形式"——音乐性。在这一点上,现代诗人深受西方现代文学尤其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但西方现代文学中的"音乐性"是对诗歌整体审美效果一种更高的追求,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尤为值得注意。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1868年,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发表了她的《小妇人》,这是一部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也被认为是初期女性主义思想的代表作,反映了在传统观念禁锢下早期女性主义思想的
"土家学"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学分支学科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是数代土家族科研工作者和民族工作者多年调查与研究、积累、提炼和升华的结果,是一项集体劳动和智慧汇集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