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异丙酚时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影响

来源 :中华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uyzw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复合异丙酚时不同效应室靶浓度瑞芬太尼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额颞部开颅手术患者15例,年龄18~64岁,体重50~85 kg,ASA Ⅰ或Ⅱ级.先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为3μg/ml,效应室浓度达预设浓度后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2、3、4、5、6、7、8 ng/ml,效应室浓度依次达预设浓度时记录血压(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BIS.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达5 ng/ml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于气管插管前即刻和气管插管后即刻记录BP、MAP、HR和BIS.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异丙酚效应室浓度3μG/ml 和瑞芬太尼不同效应室浓度时BIS降低(P<0.05或0.01);与异丙酚效应室浓度3μg/ml时比较,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6 nG/Ml时BIS降低(P<0.05或0.01).结论 复合异丙酚时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6 ng/ml时可降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BIS。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含不同浓度乳化异氟醚的停跳液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雄性成年SD大鼠,体重180~250 g,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取模型制备成功的56个心脏随机分为7组(n=8):St.Thomas停跳液组(C组)和含不同浓度乳化异氟醚的停跳液组(E1组~E6组).K-H液平衡灌注20 min后,C组用4℃ St.Thomas停跳液20 ml使心脏停搏45
病例1 患者,女性,58岁,体重52 kg,无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因进行性视物模糊1年入院.脑部核磁共振成像示小脑幕切迹脑膜瘤,体积约为5 cm×4 cm×4 cm,累及横窦;术前心电图(ECG)、电解质、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肌酶学等检查未见异常.拟在全麻下经枕叶下方入路行肿瘤切除术。
期刊
目的 评价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PI3K-Akt-eNOS)信号转导通路在吗啡对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合成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实验Ⅰ: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4组,每组6孔:C组和M1~3组,C组不予任何处理;M1~3组加入吗啡,终浓度为1 μmol/L,分别孵育3、6和12 h,随后测定NO含量;实验Ⅱ: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目的 比较七氟烷对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腹部手术患者60例,年龄45~64岁,ASAⅡ级,其中Ⅱ型糖尿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n=15):异丙酚组(PD组)和七氟烷组(SD组);非糖尿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n=15):异丙酚组(PN组)和七氟烷组(SN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异丙酚和芬太尼行麻醉诱导后启动肌松监测,PD组和PN组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
目的 评价戊乙奎醚对鼠小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实验Ⅰ:昆明小鼠24只,体重17~22 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3组(n=8):对照组(C1组)、阿托品组(A1组)和戊乙奎醚组(P1组).A1组腹腔注射阿托品0.3 mg/kg,P1组腹腔注射戊乙奎醚0.3 mg/kg,C.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给药后15 min以营养性半固体糊0.8 ml灌胃行小肠推进实验,灌胃后20 min处死,取小肠,测量
目的 确定复合不同靶浓度异丙酚时瑞芬太尼引起神经外科手术病人呼吸抑制的效应室浓度.方法 择期拟行神经外科手术的病人80例,年龄18~64岁,体重45~90 kg,随机分为4组(n=20):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1μg/ml(RP1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1.5 μg/ml(RP1.5组)和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2 μg/ml(RP2组)组.R组、RP1组、RP1.5组和RP2组靶控输注
由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主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编号:2009—04—11-098]“第三届全国门诊实用疼痛注射及神经阻滞技术新进展高级培训班”定于2009年10月20-25日在北京举办。
期刊
“《中华麻醉学杂志》第九届编委会全体成员工作会议暨第五届《中华麻醉学杂志》学术论坛”定于2009年6月26—28日在哈尔滨市举行。这是我国麻醉学界的又一次高层次盛会和重要的学术活动,会议内容包括:《中华麻醉学杂志》第九届编委会编委、通讯编委、特邀审稿专家及英文摘要编审小组成员的工作会议;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第五届《中华麻醉学杂志》学术论坛,本次论坛以专题讲座和病例讨论为核心进
期刊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手、腕或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ASA I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n=60),三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采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为5、10 ml,I组和Ⅱ组分别诱发前臂外展或腕及手指外展时,采用上述混合液20 ml注射
患者,男性,37岁,体重71 kg,15 d前行二尖瓣置换术,1 d前,因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入院.术前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急性左心功能衰竭、肺动脉高压、心房纤颤,心功能Ⅳ级.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及纠正酸碱平衡治疗后,急诊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入室心率(HR)110次/min、血压(BP)110/60 mm Hg(1 mm Hg=0.133 kPa)、中心静脉压(CV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