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黄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敏感性评价

来源 :环境科学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整个黄河流域缺乏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且现有敏感性评价方法存在一些不足,该研究基于GIS采用改进的方法、对围绕高质量发展界定的黄河流域内的4种主要生态问题及其综合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主要生态问题依次是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冻融侵蚀及水土流失,其极敏感性面积分别为33.54、3.80、2.72和0.69万km12,依次占流域总面积的16.20%、1.84%、1.31%和0.69%.(2)流域的综合生态敏感性较高,极敏感区面积为39.38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9.02%,集中分布在巴丹吉林、腾格里及乌兰布和沙漠及其周边、鄂尔多斯高原西部、阴山北麓至浑善达克沙地西部、黑河下游额济纳旗、柴达木盆地周边、青海东南部及邛崃山区.该研究可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其他文献
夏天最大的好处,是水果争先恐后地成熟了.桃子、杨梅、西瓜、李子……想到李子,我就会忍不住流口水,那酸溜溜、甜滋滋的味道,消暑最好.rn老家小岛上,牛叔家种了很多李树.牛叔皮肤黝黑,话不多,勤快踏实能干.他家的李树成熟早,果子甜.小时候常常趁大人午睡,一帮小孩子跑去他园子里偷李子.李树下常常还种些小葱、香菜,被大家踩得一团糟.牛叔发现了,也不恼,只是叮嘱我们:“爬树小心点,莫摔了下来哟!”
期刊
地理概述 rn莫高窟位于敦煌城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有洞窟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莫高窟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现存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此外,还有上世纪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北区的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编入北区492个号中),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
期刊
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因无须曝气,节省碳源,理论上可实现100%氮去除,成为近年来最具应用前景的新型污水生物脱氮技术.短程反硝化(NO3--N→NO2--N)又可分为胞外碳源(即外源短程反硝化,或短程反硝化)和胞内碳源(即内源短程反硝化)2种电子供体驱动类型,但目前鲜有研究对2种新型短程反硝化及其耦合厌氧氨氧化的专题报道.文章首先对比了短程反硝化和内源短程反硝化工艺原理;其次从反应时间、COD/NO3-N比、碳源类型、温度和溶解氧等5个方面总结了2种工艺的影响因素;随后对国内外基于短程反硝化/内源短程
文章针对中国北方污水处理厂普遍面临的四季温差大、出水TN不能稳定达标的问题,采用边长1.0、1.5和2.0cm的立方体海绵块填料为生物膜载体,在常温(25±1)℃和低温(10±1)℃条件下,探究填料尺寸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稳定性的影响.生物膜特性分析表明,运行条件由常温转至低温后,边长为1.0 cm的填料系统生物量增长最多,生物膜活性最高且变化率低,EPS含量上升最明显,说明该系统具有更好的温度适应性.且运行稳定时,边长为1.0cm的填料系统在不同温度下COD、NH4+-N去除率差值分别为0.
为研究华南大型深水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评价水库营养状态,文章于2019年9月起对新丰江水库开展了为期1a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89属189种,丰度水平介于3.3×105-1.178×107cells/L,生物量值介于0.26-2.4.9mg/L.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优势种属存在明显时间差异,前期优势种为功能上适应混合水体特征的小尖头藻和浮鞘丝藻,后期优势种更替为适应贫营养洁净水体特征的小环藻属和小球藻属,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逐月上升,
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低碳氮比的水质特点,该文通过腐朽木的释碳静态实验和反硝化滤池动态实验,研究了腐朽木的碳源释放规律,对腐朽木释碳组份进行了 GC/MS分析,同时以人工模拟配制低碳氮比废水作为反硝化滤池实验的进水,从TN、NO3--N的去除效果和COD、NO2--N、NH3-N的变化规律,分析和研究腐朽木作为填料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反硝化滤池的脱氮性能和运行效果.结果表明,腐朽木可有效地释放碳源物质,腐朽木释碳组份主要为(Z)-9-Octadecenamide,其分子式为C18H35NO;
数据驱动的材料设计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研究中,以加速新材料从研发到应用的进程。机器学习技术能够挖掘数据中存在的潜在模式或规律,是数据驱动材料设计模式的研究关键和热点。其中,基于主动学习的策略已经成功指导了多种新材料的开发。首先,介绍了主动学习的研究思路、构成要素及每个环节常用的方法;其次,以航空发动机材料如高温合金、钛基合金、复合材料、热障涂层等为例,介绍了机器学习在其中的具体应用和取得的效果;最后,针对航空发动机材料的恶劣服役环境,展望了机器学习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材料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
利用气膜冷却技术可以大幅提高涡轮叶片的承温能力。针对气膜冷却技术,对比国内外已有气膜孔形,详细介绍了热主流与二次流交互作用机理,分析了冷气展向分布如何影响气膜质量,总结了气膜冷却技术对航空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从交互流场、气膜孔形、孔附属结构(突片、斜坡)和气膜孔排布方式4个方面展开详细探讨。得到提升气膜冷却效率的4个主要思路:(1)降低肾形涡强度;(2)产生反肾涡;(3)使用槽腔结构;(4)改变出口压力分布。通过对孔形及附属结构的论述分析,为未来气膜孔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思路。
针对航空发动机中涡轮叶片气膜孔的复杂加工要求,提出并建立了一套基于纳秒–飞秒双波段激光加工的方法与系统。使用三维扫描仪对涡轮叶片气膜孔进行空间坐标获取,对气膜孔的实际加工坐标进行了误差校正,实现了气膜孔的高精度定位。综合利用532nm纳秒激光高效率与400nm飞秒激光高精度的特点,在不锈钢涡轮叶片上实现了81个气膜孔的高精度、高质量加工。孔径一致性达到±10μm,定位精度小于50μm。工业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测以及高倍显微镜检测的结果表明,气膜孔孔形良好,内壁无交叉、孔壁光滑、无明显重熔层与微裂纹。
面向航空发动机热端涡轮叶片上气膜冷却孔加工,报道了近10年来的气膜冷却孔电火花加工研究现状,并阐述了在解决复合材料(高温合金基体+陶瓷热障涂层)、复合结构(圆形孔段+扩散结构)、表面低/无损伤的气膜冷却孔加工问题上的研究尝试,侧重在电加工工艺与装备技术方面的创新思想和研究进展。研发出功能主轴头、高能量密度脉冲电源、加工间隙伺服控制方法、组合冲液系统、贯穿检测方法等关键方法和核心技术。验证了无重铸层的电火花电解复合/组合穿孔加工工艺、扩散结构电火花分块成形加工工艺、氧化锆陶瓷热障涂层放电辅助化学加工工艺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