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患儿血清PT-IgG水平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临床儿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l_d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影响百日咳患儿血清百日咳毒素抗体(PT-IgG)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住院治疗的百日咳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病程、百日咳疫苗接种剂次、发病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对于百日咳患儿PT-IgG水平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638例患儿,其中未接种组313例,男177例、女136例,中位年龄78.0(52.0~125.0)天;接种组325例,男163例、女162例,中位年龄232.0(144.0~483.0)天.未接种组患儿不同采样时病程(≤14 d、15~21 d、>21 d)组间不同PT-IgG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1 d组PT-IgG≥80 IU/mL的比例较高.接种组患儿不同采样时病程组间不同PT-IgG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1 d组PT-IgG≥80 IU/mL的比例较高.不同疫苗接种剂次组之间PT-IgG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疫苗接种剂次增加,PT-IgG水平逐渐增高.未接种组中,无论重症组还是普通组,不同采样时病程之间PT-IgG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组中,普通组不同采样时病程之间PT-IgG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国百日咳鲍特菌急性感染期患儿PT-IgG不高,59.9%低于20 IU/mL;PT-IgG水平受到疫苗接种剂次及采样时病程的影响.
其他文献
多数杀虫剂中毒由有机磷酸酯和氨基甲酸酯类的杀虫剂所致,硫脲类较少见.丁醚脲是一种新型的低毒硫脲类杀螨、驱虫剂.具有内吸、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丁醚脲可与多数杀虫及杀菌剂混用,曾有案例报道因服用甲氨基阿维菌素和丁醚脲的混合液而中毒[1],可仅服丁醚脲中毒且短时间内又致机体多器官功能障碍案例未见报道.本院成功救治一例自服丁醚脲中毒致机体多器官功能障碍病例,现报道如下.本病例报道经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检验指标及影像学资料均获得患者及其直系亲属知情同意(伦理审批号:HXS
期刊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是内分泌系统相关疾病,可表现为高钙血症,但有关pHPT以转移性肺钙化(Metastatic pulmonary Calcification,MPC)为首发症状并伴 MPC 快速进展的案例较为罕见,易被误诊为原发性肺部疾病而延误诊治,危及患者生命[1].本案例探讨1例以MPC伴高钙危象为首发症状的pHPT患者采用了局部枸橼酸抗凝的连续肾脏替代治疗(regionalcitrate anticoagulation cont
期刊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需要进行紧急处理来挽救生命.全球每年有百万患者发生OHCA,OHCA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预后在全球范围内差异很大[1].尽管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及复苏后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OHCA的出院生存率仍仅有6%左右[2].在资源有限的医院中,如何使用最低成本产生最大复苏效果是及其重要的.预测评估的重要意义在于避免对可能具有治疗前景的患者不恰当的终止治
期刊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一类大多数细胞皆可向胞外分泌的纳米级别颗粒,其外部为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内部可携带蛋白质、核酸及miRNA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细胞间通讯中起重要作用[1].EVs不仅可由正常细胞所分泌,病原微生物及病理状态细胞同样可以向外释放EVs.在病原菌侵入宿主细胞后,宿主细胞释放的EVs可携带细菌毒力因子或病毒遗传物质,造成感染的扩散及加重[2-3].
期刊
1病例资料rn患者女性,25岁,已婚未孕.患者入院当天凌晨自行服用杀虫剂“甲维茚虫威”约20mL,并割伤双腕,约1h后由患者家属发现并送至金沙洲医院急诊.当时患者意识清楚,自觉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咽喉疼痛,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发热,无明显胸闷气促,体温36.5℃,脉搏98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 112/72 mmHg(1 mmHg=0.133kPa),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正常.予患者洗胃、双腕清创缝合后收入住院.
期刊
1病例资料rn患者男性,38岁,因“全身多处化学物烧伤5.5 h”入院.患者于5.5 h前在工厂工作时发生爆炸,致患者头面颈、躯干及四肢被化学物质(丙烯腈、三氯乙酰氯)烧伤,后出现意识不清,呼之无应答,急诊行“左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快速补液,亚硝酸异戊酯解毒,留置导尿,气管切开”等治疗后,考虑“全身多处88%Ⅱ~Ⅲ度化学烧伤、吸入性损伤”,病情危重,收入本科.
期刊
肺炎支原体(MP)通过对呼吸道组织造成直接损害和免疫损伤导致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目前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及MPP并发症如支气管黏液栓、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明显增多.因此,把握RMPP以及MPP相关并发症的预测及诊断的临床指标对于儿童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
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病毒是主要的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2019)疫情以来,儿童呼吸道病原的流行特征和病原谱均有所变化,病原学检测及持续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防控提供依据.
目的 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delta变异株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与成人的异同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扬州市54例确诊SARS-CoV-2 delta变异株感染儿童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确诊的青壮年成人患者比较.结果 儿童组54例,男35例、女19例,平均年龄(8.1±3.4)岁.成人组37例,男23例、女14例,平均年龄(33.4±7.6)岁.与成人组相比,儿童组轻型比例较高,疫苗接种比例较低,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的比例较低,CK-MB较高,CRP和IL-6水平较低,入院时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
目的 探讨大叶性肺炎形成支气管黏液栓的临床特征和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大叶性肺炎患儿临床资料.根据纤维支气管镜下情况分为黏液栓组和非黏液栓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共收治大叶性肺炎患儿935例.根据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纳入黏液栓组135例,男73例、女62例,中位年龄5.0(3.1~7.0)岁;简单随机法抽取非黏液栓组135例,男75例、女60例,中位年龄5.8(4.0~7.0)岁.与非黏液栓组相比,黏液栓组的热程较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