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连攀新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在结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差异化、系统化地培养,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各高校均在稳步扩大招生规模,因此毕业人数也在逐年攀升。据数据统计显示,近三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人数分别为:2016年765万;2017年795万;2018年820万。另据国家教育部消息,2019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34万。届时加上中职技工类学校毕业生以及2018届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待业人数将超过1000万。与此同时,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消费支出热潮结束、中美贸易摩擦、国内经济转型、供给侧结构矛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且面临着下行的压力!为此,包括加工制造、IT、金融以及房地产等众多行业的领军企业,在2018年就已开始缩减招聘比例,如华为、京东等大型企业甚至开启了裁员的模式!
尽管国家在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系列的保障支持政策,但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面临巨大挑战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比就业市场的风起云涌时不我待,大学校园内的学生们却显得格外“平静”“与世无争”,这在广东某高职院校已过去的2018年冬季校园招聘中即可一窥全貌。在校园招聘会现场,除个别热门企业的摊位前会出现排队应聘外,大部分企业摊位前的应聘者寥寥无几门可罗雀,有些学生甚至空手在招聘现场闲逛一圈就离开了。从现场探班的教师与毕业生的交流中了解到,目前毕业生们并不急于找工作,对于就业普遍持观望的态度。为此,进一步对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心态方面展开深入调查后发现,对毕业生就业压力而言,超过85%的人认为目前就业压力较小或基本无压力。仅有15%的人认为存在较大压力。在毕业生就业取向方面,主要有40%的毕业生认为个人兴趣和自我价值实现最重要,19%的毕业生把薪资水平放在首位,另有11%的毕业生更加关注工作稳定性。此外毕业生也较注重员工班车、弹性工作时间以及住房补贴等企业提供的福利。
通过调查发现,应届毕业生这一群体普遍较为自我,对于就业主要关注的是自身需要,极少去思考企业的需求。在被问及就业方面需要拥有哪些能力才具有竞争优势时,回答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有丰富的校内外实践经验、掌握专业知识以及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那么企业的观点和看法是否与我们毕业生的想法一致能?通过对校企合作单位以及人才市场人事主管的交流后我们获得了众多信息。
就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态度而言,大部分企业认为招聘应届毕业生并不符合企业的需求。但另有一部分企业却表示乐意参加校园招聘,甚至有意向加强校企合作。
1.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主要目的
经过深入细致了解后,我们发现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企业并非认为毕业生本身具有某些突出的竞争优势,而是基于以下几个目的:
(1)应届毕业生的用工成本相对较低
初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其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但缺乏将理论运用于工作的实践经验。应届毕业生普遍是抱着先就业或学习经验的心态去找工作,对薪资福利方面的要求相对比较低。薪资要求较低、入职岗位培训周期较短,这符合一些非技术类基础岗位、需求量较大、且以成本为导向的企业要求,因此这类企业往往非常乐意参加校园招聘,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2)应届毕业生有较强的可塑性
应届毕业生社会阅历浅、缺乏工作经验可谓“一张白纸”。一些企业恰是看中应届毕业生的这一特点,对于部分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为保持未来的竞争优势,会定期招收部分名校毕业生作为企业有生力量的储备,在此期间企业会根据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培养,使其拥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较高的忠诚度。
(3)为企业做宣传
应届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各行业推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因此,即便没有招聘需求,新兴企业也乐意参与到相应专业领域的高校招聘会中,甚至加强校企合作,对企业可以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2.企业对于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评价
企业对于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评价可分为优缺点两部分。优点方面,评价最多的便是年轻、思想开放。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单纯,校园生活丰富,因此在这种环境氛围成长的毕业生大部分较有活力,思想也开放,罕有受到传统习惯、模式、规则等的困扰和束缚。其次,得益于互联网传媒的高速发展,大学生们能迅速接收到外界的新鲜事物,思维在非常活跃的状态下,理解能力较强,往往能举一反三,为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推广提供许多新的想法和思路。
缺点方面,主要集中在5点。一是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且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目前大学教师很多是理论研究型的学者,对自身专业所涉领域中的实际操作了解并不多。且高校教学普遍仍为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大专院校,基本都偏重于理论方面的教学,缺少实训实践。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纸面的只字片语,将所学运用于工作实践更是无从谈起。此外,某些新兴行业的知识理论生命周期较短,理论更新迅速。许多学生所学理论到其毕业时就已失去时效,导致毕业生无法在工作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企业的需求是招即能用的人才,凡此种种本应在大学期间就掌握的知识,却需要企业额外增加相关的培训,才能让毕业生的知识得到完善和提高。这直接导致企业额外的费用支出,也延长了毕业生的培训周期,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二是职业道德有待加强。刚踏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普遍存在工作状态懒散、抵触加班、好高骛远不愿意从基础岗位做起、频繁跳槽甚至散布不实言论诋毁原公司等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三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初入职场的毕业生群体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时常刚到岗就开始对团队分工挑肥拣瘦,抱怨分配不公。总以挑剔的眼光去质疑企业制度的公平性及合理性,一切以满足自身需求的逻辑去思考问题,从不顾及企业的需求和他人的不便。四是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由于现代大学生一直以来的成长环境相对安逸,极少受到挫折。因此情绪控制能力普遍较差,习惯把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入工作。当自己觉得在工作中受到“不公”待遇时,时常会情绪失控,不分场合与上司、同事甚至与客户发生激烈的摩擦冲突。五是缺乏主观能动性。部分初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个人思想仍停留在学生阶段,难以进入工作状态,时常无所事事等着主管安排工作。对于不熟悉的工作不会也不愿意主动求教学习,一味等着公司安排培训,若因此受到公司的批评或质疑,不会自我反省,而是满腹委屈地抱怨公司没有教。
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屡攀新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各高校均在稳步扩大招生规模,因此毕业人数也在逐年攀升。据数据统计显示,近三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人数分别为:2016年765万;2017年795万;2018年820万。另据国家教育部消息,2019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34万。届时加上中职技工类学校毕业生以及2018届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待业人数将超过1000万。与此同时,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消费支出热潮结束、中美贸易摩擦、国内经济转型、供给侧结构矛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且面临着下行的压力!为此,包括加工制造、IT、金融以及房地产等众多行业的领军企业,在2018年就已开始缩减招聘比例,如华为、京东等大型企业甚至开启了裁员的模式!
尽管国家在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系列的保障支持政策,但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面临巨大挑战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并未与现实同步改变
对比就业市场的风起云涌时不我待,大学校园内的学生们却显得格外“平静”“与世无争”,这在广东某高职院校已过去的2018年冬季校园招聘中即可一窥全貌。在校园招聘会现场,除个别热门企业的摊位前会出现排队应聘外,大部分企业摊位前的应聘者寥寥无几门可罗雀,有些学生甚至空手在招聘现场闲逛一圈就离开了。从现场探班的教师与毕业生的交流中了解到,目前毕业生们并不急于找工作,对于就业普遍持观望的态度。为此,进一步对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心态方面展开深入调查后发现,对毕业生就业压力而言,超过85%的人认为目前就业压力较小或基本无压力。仅有15%的人认为存在较大压力。在毕业生就业取向方面,主要有40%的毕业生认为个人兴趣和自我价值实现最重要,19%的毕业生把薪资水平放在首位,另有11%的毕业生更加关注工作稳定性。此外毕业生也较注重员工班车、弹性工作时间以及住房补贴等企业提供的福利。
通过调查发现,应届毕业生这一群体普遍较为自我,对于就业主要关注的是自身需要,极少去思考企业的需求。在被问及就业方面需要拥有哪些能力才具有竞争优势时,回答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有丰富的校内外实践经验、掌握专业知识以及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那么企业的观点和看法是否与我们毕业生的想法一致能?通过对校企合作单位以及人才市场人事主管的交流后我们获得了众多信息。
三、应届毕业生的思想与企业观点存在较大的偏差
就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态度而言,大部分企业认为招聘应届毕业生并不符合企业的需求。但另有一部分企业却表示乐意参加校园招聘,甚至有意向加强校企合作。
1.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主要目的
经过深入细致了解后,我们发现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企业并非认为毕业生本身具有某些突出的竞争优势,而是基于以下几个目的:
(1)应届毕业生的用工成本相对较低
初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其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但缺乏将理论运用于工作的实践经验。应届毕业生普遍是抱着先就业或学习经验的心态去找工作,对薪资福利方面的要求相对比较低。薪资要求较低、入职岗位培训周期较短,这符合一些非技术类基础岗位、需求量较大、且以成本为导向的企业要求,因此这类企业往往非常乐意参加校园招聘,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2)应届毕业生有较强的可塑性
应届毕业生社会阅历浅、缺乏工作经验可谓“一张白纸”。一些企业恰是看中应届毕业生的这一特点,对于部分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为保持未来的竞争优势,会定期招收部分名校毕业生作为企业有生力量的储备,在此期间企业会根据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培养,使其拥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较高的忠诚度。
(3)为企业做宣传
应届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各行业推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因此,即便没有招聘需求,新兴企业也乐意参与到相应专业领域的高校招聘会中,甚至加强校企合作,对企业可以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2.企业对于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评价
企业对于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评价可分为优缺点两部分。优点方面,评价最多的便是年轻、思想开放。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单纯,校园生活丰富,因此在这种环境氛围成长的毕业生大部分较有活力,思想也开放,罕有受到传统习惯、模式、规则等的困扰和束缚。其次,得益于互联网传媒的高速发展,大学生们能迅速接收到外界的新鲜事物,思维在非常活跃的状态下,理解能力较强,往往能举一反三,为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推广提供许多新的想法和思路。
缺点方面,主要集中在5点。一是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且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目前大学教师很多是理论研究型的学者,对自身专业所涉领域中的实际操作了解并不多。且高校教学普遍仍为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大专院校,基本都偏重于理论方面的教学,缺少实训实践。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纸面的只字片语,将所学运用于工作实践更是无从谈起。此外,某些新兴行业的知识理论生命周期较短,理论更新迅速。许多学生所学理论到其毕业时就已失去时效,导致毕业生无法在工作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企业的需求是招即能用的人才,凡此种种本应在大学期间就掌握的知识,却需要企业额外增加相关的培训,才能让毕业生的知识得到完善和提高。这直接导致企业额外的费用支出,也延长了毕业生的培训周期,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二是职业道德有待加强。刚踏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普遍存在工作状态懒散、抵触加班、好高骛远不愿意从基础岗位做起、频繁跳槽甚至散布不实言论诋毁原公司等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三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初入职场的毕业生群体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时常刚到岗就开始对团队分工挑肥拣瘦,抱怨分配不公。总以挑剔的眼光去质疑企业制度的公平性及合理性,一切以满足自身需求的逻辑去思考问题,从不顾及企业的需求和他人的不便。四是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由于现代大学生一直以来的成长环境相对安逸,极少受到挫折。因此情绪控制能力普遍较差,习惯把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入工作。当自己觉得在工作中受到“不公”待遇时,时常会情绪失控,不分场合与上司、同事甚至与客户发生激烈的摩擦冲突。五是缺乏主观能动性。部分初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个人思想仍停留在学生阶段,难以进入工作状态,时常无所事事等着主管安排工作。对于不熟悉的工作不会也不愿意主动求教学习,一味等着公司安排培训,若因此受到公司的批评或质疑,不会自我反省,而是满腹委屈地抱怨公司没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