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态、业态、形态三态融合的民族乡村振兴研究--以迪姑村为例

来源 :华中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5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原山地民族村落由于所处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在与自然长期适应协调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构成历史文化价值丰富的村落文化。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民族村落受自然、社会等条件的限制,导致民族村落在保护与发展中处于被动状态。如何在良好的文化保护引导下,发展特色产业,保护具有地域特点的村落文化、产业及形态,是民族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该文以迪姑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迪姑村文态、业态及形态所体现的地域特征,采用三态融合的方式提出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旨在为民族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从实用的角度介绍了建立分洪区数字地形模型(DTM)方程,并给出了在分洪区信息可视化、分洪区特征曲线生成、分洪区二维洪水演进等等方面的应用。
<正>本文是节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副主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语委主任柳斌先生于2015年8月10日在中国好校长事迹交流会开幕式上的发言稿。各位校长,各位专家学
期刊
通过对我国西部三个山地灾害易发省区的山地灾害社会心理学调查,分析了影响山地灾害意识的几种因素,并对居民山地灾害意识的差异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文化程度
以水和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超声合成法法制备出了纯四方相BiOCl纳米片、纳米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制备所得纳米片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标明,改变反
在中国1840 ̄1996年洪水灾害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一般统计方法和分形理论分析了1840 ̄1996年洪水灾害的若干特征,包括1840 ̄1992年中国七大江河各等级水灾发生特征、中国1840 ̄1989年七大江河每十年洪水灾害发生频率的
高级日语在整个日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语言知识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探索一套高效、实用的日语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了以往日语教学方法
实际的防震减灾行动与人们对各种相关事项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联系密切,亦即认识决定行动;认识不同,行动就有差异。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青海省玉树地区区县及乡镇政
一样新事物的诞生总会衍生出与其相关的新事物,当前社会中,网络技术在市场经济中普遍运用,并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网络市场,即物联网的存在。物联网可以称为第二种互联网,它不仅仅连接着网络,也连接着互联网外的实物世界,作为一种新的推力逐渐推动着全球国家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什么是物联网,物理网又有哪些特征,围绕如何在物联网中融入信息通信技术,以此来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
根据广西师范大学和台湾多所高校联合开展的"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意愿"调研结果,台湾青年在呈现一定赴大陆就业创业意愿的同时,其区域选择意愿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