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数学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iangho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学生明天的生活,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构建健康成长的环境。学生生活是创造性的生活,是运用有价值的数学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人生价值,使理想现实化的生活。今天的数学教学应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从理念、目标、内容、过程、方式等诸方面为学生构建健康成长的环境。
   一、教学理念——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做学生的“共同遭遇者”
   曾读过一篇题为《小女孩有意跌了一跤——一个小女孩的智慧》的小短文: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上,并立即哇哇大哭起来,哭得呼天抢地。一个小女孩一看那跌倒的小同伴,愣了一愣,接着跑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倒了,就跌在那小家伙的身边!她跌倒了,还笑得咯咯响。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眼泪,又玩了起来。文中的小女孩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同伴,没有刻意的雕琢,行为自然,充满灵性,仿佛生命与生命之间本该如此。
   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我们往往无视学生具有的无限发展可能的潜在状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始终保持习以为常的高高在上的角色,殊不知孩子有自己天然的学习方式和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因而,做学生的“共同遭遇者”,不仅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智慧。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蹲下身去,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共同去遭遇数学问题,去解决生活问题,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
   二、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现实生活需求,建构学生“可能的生活”
   建构学生可能生活是数学课程的根本目标。可能生活能够给予学生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以人文主义关怀,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激起他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热忱。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数学教学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智慧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目标要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需要进行整合,使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批判意识的人,并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初步的生活经验。
   三、教学内容——超越知识体系的束缚,关注学生生活需要
   关注和尊重学生的生活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生活的需要包括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等等。学生的这些需要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提倡探究性学习,重视过程性目标,强调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更应将其渗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知识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因而教学内容不仅要有现实感,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理想性,通过体验现实生活,感悟和追求可能的生活,来赋予教学内容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我们要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线索,努力开发丰富多彩的、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各类课内外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如对于统计内容的学习,可以选取文具、玩具、食物、水果、校园里的事物作为统计对象。我在教学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六一儿童节班里准备开联欢会,需要买水果,你认为买哪种水果好?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要调查全班同学每人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再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做出合理决策。这些内容完全超越了教材的束缚,让学生的思维能在生活的天空自由翱翔。
   四、教学过程——突出交互主体性,实现对话、交流和互动
   新课程必须弱化教材的权威性,弱化教师的中心言说者地位,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对话,让教师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学中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充分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和理解有关内容。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通过“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经历多种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的活动,以发展创新意识,强化生活实践能力。
   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并研究其内在的作用。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场所,成为思想、观点交流、碰撞的舞台。在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交流、互动中,学生们明白了解了许多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如飞机、轮船的对称能使飞机、轮船在航行中保持平衡;建筑上的对称多半是为了美观,但有时也考虑到使用上的方便和受力平衡。许多学生还尝试着运用对称解决一些有趣的生活问题,将自己的视野转向广阔的生活世界,这正是我们数学教学所应追求的目标。
   五、教学方式——注重实践参与,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真正以积极的状态投入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情境中产生的。课堂应成为学生体验、感悟、参与的舞台,并由此向课外延伸,触发学生生活的灵感与智慧。在教学方式上应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进行理解、体验、反思和创造等不同学习方式的整合,克服那种单一的、呆板的接受性活动方式。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团结中心校)
其他文献
在法国电影史上的1958年至1962年的5年时间内,大概有200多个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这如同气势宏大的一股激流一般,汹涌澎湃地推拥着法国电影又一次走上世界艺术浪潮的顶峰,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上的奇迹。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1932-1984)是在巴赞带领下一手培养起来的影评家,是“作家电影”论的忠实者。他在发表的大量影评及论文中不断反复地阐述“作家电影”的观点。他
期刊
摘要: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并不缺乏,但却长期不能被有效执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当前政府的绩效评估体制不科学、环保部门的建设不完善、多元的政策参与主体和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缺乏。文章将从这些方面分析我国环境政策有效执行的障碍,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环境政策;政策执行;绩效评估;环保部门;政策激励;公众参与    环境保护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执行的有效性关系到社会可持续
期刊
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用影像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畸形恋爱,少女爱上青年作家,并为追逐这份爱恋而倾注一生。导演徐静蕾将女性视角注入到文学文本中,向观众展现了女性独立、坚韧的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个人对自我和人生的重新反思。   徐静蕾的影片《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说。原著以书信体的形式,记述了女主人公与邻居小说家R一生的情感
期刊
本文通过对于丁玲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中贞贞这个人物的分析,探讨了慰安妇贞贞悲惨命运的原因,以及霞村这个地方所浓缩的当时整个社会的一种思想风气的问题,探讨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最后总结出作者的独特的社会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觉悟。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延安时期的一篇力作,也是她真挚情感的结晶与升华。通过“我”去霞村休养这件事,引出霞村里一个叫贞贞的女孩,在遭受日寇的凌辱后,忍受着精神和
期刊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名篇《豹——在巴黎植物园》,是一首充满矛盾的诗作。诗作中展现了一种形而上的精神矛盾,诗人把思想“知觉化”,借助“笼中豹”这个矛盾的载体,由主体中心化转向主体客观化,用笼中豹来揭示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人的矛盾的生存状态。   里尔克的《豹》之所以具有巨大的丰富性与精神张力,来自于它诗作中的矛盾因素的急剧碰撞。无论是词句的矛盾,还是意义的矛盾,都导向现代人的一种生存与精
期刊
本文选取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几部小说中,具有典型性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赏析,点明了她们各自所具有的特点:一往情深、刚烈自尊以及聪慧隐忍。   读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我于热闹喧嚣的清代社会中,倾听了无数市民的心声。在种种恩怨情仇和悲欢离合的故事中,公子王孙风流儒雅,贪官污吏横行霸道,商人巨贾挥金如土,大家闺秀斯文娴静,青楼女子亦是聪慧坚毅,各色
期刊
伟大的电影都相似,但又各有各的不同。英国著名导演安东尼·明格拉的《英国病人》(以下简称《英》)因其杰出的电影业绩无疑可以位列其中。   对电影《英》的评述不胜枚举,这些评述都是就电影文本而展开的,较多关注的是电影文本的故事情节、叙事技巧等,较少从文本接受这一角度来论述。任何一个文本都有其接受者,不管是显或隐。电影因其独特的呈现方式,即图像与声音结合,而区别于传统的单纯文字、图像、声音文本
期刊
海子诗歌中的女性意象可以归纳为“母亲”“四姐妹”“女神”三组,它们又分别构成文明、爱情、宗教的隐喻。本文立足于这三组意象,深入诗歌文本,发掘海子诗歌中的女性意象意蕴,立足海子诗歌文本的审美价值,探究海子的创作心理。   笔者通过海子诗中的女性意象进行分类,将其概括为“母亲”“四姐妹”“女神”三组,这三组意象分别指涉其诗歌的三个维度:乡土文明、世俗爱恋、宗教意旨。这三个维度包含了文明与信仰
期刊
目前学界对于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新课改成果的总结概述,二是探讨课程改革的利弊得失,三是对教学方法及应对策略研究。而关于教学课堂三大主体的角色认知,尚未有专门的梳理和挖掘。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对三者联系的深入挖掘,有利于将新课改精神推向深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实施,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
期刊
摘 要:当今是一个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思想意识的初步深入,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名族共同构建了一个多样性、差异性的璀璨文化。义务教育的任务任重道远,而教材的编辑承担了文化的传播和文化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的质量。存在差异的人群、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倡导多元化和差异性教育的当今社会,不同层次和社会背景的群体对教育都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后现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