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hat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其难在于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教学,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精微化;流弊;矫治
  在一次区域内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三位教师执教了《兰亭集序》。在各自的课堂教学中,执教老师借用多媒体、学案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了拉网式的梳理,不少学生还当堂背诵此文。在一片叫好声中,我另有看法,因为我发现其中蕴含着当前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流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在低层级徘徊。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高度重视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的梳理。应该讲,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不应该是全部。从平时的交流中,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分值较大,在基础年级就应该强化文言基础训练。”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因为高考只考文言实词、虚词、翻译、文意梳理和内容概括。殊不知,文言文本也是一个整体,除了文言基础知识之外,它里面还蕴含着更多丰富的营养。置这些好东西于无视,真是得不偿失。
  2.过分迁就学生基础。谈及过多开展文言基础知识教学的缘由,不少教师这样解释:“学生文言基础薄弱,只有通过课堂的强化,才能促使他们理解文意,继而汲取更多的文本营养。”这是个好理由,因为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学生的文言储备不足,对文本的理解大多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完成,还没有上升到自主阅读、理解的高度。但是,如果过多执着于这些基础训练,就近乎迁就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如此,学生会出现“营养不良”状况,甚至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
  3.教师寻找惰教借口。毋庸置疑,文言文教学比较困难,要想教好需要教师倾注大量心血。对于教师而言,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把握相对容易。授课之时,不少教师在这方面可谓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至于文本背后的思想价值、审美追求等,则是相对难以把握的,并且让学生接受是比较困难的。于是,不少教师漠视文言基础知识之外的文本教学。如对于《兰亭集序》一文的教学,有教师谈及王羲之对生死的认识,但更多的只是结论性的公布,至于为何有这种观点则直接忽略。
  这样的文言文教学自然是畸形的、残缺的,语文园地的探行者们必须对这些流弊进行深思,探究对策。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三点针对性的做法。
  一、开展多层级教学
  正如对事物的认识需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样,课堂教学也需要经过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递进的过程。就文言文教学而言,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的梳理无疑处于整个教学的最低层级。为此,仅限于整个层级的教学都是低级乃至残缺的,不利于学生知、情、意、行等素养的和谐与融通。以《兰亭集序》为例,除了理清“是”“所以”“信”“之”等词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等特殊句式,“觞”“一”“齐”等词类活用现象之外,还有更高层级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进入文本内容的赏鉴和探究是这篇文章教学的更高层级,这其中又包含几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对兰亭集会盛况的描写,既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从高、远之处向低、近之处过渡的角度变换技法,也要引导学生品鉴作者了无痕迹的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第二个层级是体会作者由宴会之乐转向人生之悲的思绪,继而品味其对人生多苦短、盛况不常有的感慨。第三个层级是结合东晋时期的时代背景,体悟作者对当时士子们倾向于老庄虚无、清淡之风的否定,透析作者与众不同的积极入世的态度。第四个层级是对文风的欣赏,让学生在对全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品鉴本文语言之清新、行文之朴素,领会其对当时文风的引领作用。
  二、助推跳跃式学习
  学习是一门学问,具有其内在的规律。如果单纯进行文言基础知识学习,无异于让学生在原地踏步。时间久了,学生自然会累、会烦,进而厌弃学习。现代心理学中有一个“跳一跳,摘桃子”的理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教师需要做的是精准界定其“跳”的高度。如果学生文言根基较差,则引导其学习文言语法,加强基础积累。如果其根基比较好,则引导其尽量脱离注释,直接理解文言语句。如果学生根基牢固了,则要选择更高层级的任务驱动其起跳。例如,在《兰亭集序》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选定一个或更多个层级的学习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景的手法,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关系,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生与死这个话题畅谈自己的认识……不管哪一种学习,最终都要指向于推动学生向更高层级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跃进。
  三、开展精微化教研
  毋庸讳言的是,当前学校的语文教研氛围整体不够浓厚,教研的水平也亟需提高。为什么会出现本文之初提及的整体在低层级水平教学的状况?一个不能回避的原因就是文言文教学的研讨和实践脱节。文言文到底应该怎么教?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直面的课题。这当中,语文教师的继续学习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实际上,在求学期间,不少语文教师的文言基础就不敢过多恭维。从教之后,语文教师大多是借助参考书、文言工具书完成了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就不免出现生硬传授的现象,至于学生能否全盘接受和有效消化,教师们很少考虑。如果出现异常,他们会将更多的责任推向学生,指责其基础不牢、学习不用功。很明显,这些教师缺少一种“内省”习惯和精神。就教学而言,教师的“单打独斗”自然有弊端,甚至会败得一塌糊涂。这就需要教师们发扬“三个臭皮匠”的精神,在明晰个人专业提升要素的基础上,集体确定教研组的教学研究课题,并开展精细化的研究工作。例如,确定本校文言文教学研究课题,排查学生文言整体水平,认清教师文言素养的现状,选定由言向文转变的方向,开设研讨课、专家示范课,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在学习、实践和反思中切实提升个人和集体的教研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教学课题的确定方面,鼓励在教研组大课题的引领之下,个人结合实际,选定个性化研究微课题。然后,充分依靠学生,共同解决师生教与学的双向难题。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存有不少弊端甚至有扩大之趋势。为人师者不可无视这流弊,应当充分发挥内省精神,先提升自身的文言素养和文言教学素养,帮助学生克服怕学文言文的心理,引领其发现文言语言之美、文言文本内涵之美,不断助推学生实现渐进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海洋.以今度古—文言文教学艺术一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6).
  [2]刘亮,刘运.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5).
  [3]储名方.关于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思考[J].现代教学,2010,(9).
  作者简介:许晓岚(1985— ),女,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其他文献
一  春来是班上最不爱说话的人,因为他说话时,总会结巴,遭人嘲笑。性格內敛的他看到别人嘲弄的表情时,脸涨红,嘴颤抖,语无伦次地支吾个半天。  常有同学逗春来,学着他说:“我……我……”说了半天愣是没有下半句。春来的脸红了,窘迫得想挖个洞钻进去。周围的同学笑得前俯后仰,个别人夸张到手捂着肚子,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差不多要背过气去了。  我也常学春来说话,觉得逗他玩很有趣。学校每天雷同的生活枯燥乏味,除
这一期我们总结了五个跟日常生活有关的英文句子,结合一些实际的生活场景,让大家更能明白这些表达的区别所在。接下来我们试着翻译一下下面这五句话,看看你会不会中招!  1. 我住在五楼。  中国式:I live on the five floor.  美国式:I live on the fifth floor.  同学们注意了,英文中的数字有基数词和序数词之分。基数词是用来表示数字或数量的词,比如,“o
叶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大气海洋学院,获博士学位。1993年10月进入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后工作站。曾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编委,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普、卫星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东亚区域研究中心项目主管、科研业务处处长、大气科学发展与应用中心主任。 
信息技术提供了大规模的知识信息库及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融合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关于信息技术的取舍,应持以下态度:  一、有所为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语文教学,有利于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我讲你听”的单线交流方式,有利于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与提高教学效率、开发课程资源与拓展教学空
改革开放的40年是我国法治不断进步的40年,也是我国人权保障日臻完善的40年。无论从理念、制度还是细节,我国刑事审判人权保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通过1979年、1996年、2012年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以及丰富的司法实践得以体现。  理念:从“不枉不纵”到“宁纵勿枉”  “不枉不纵”,即“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曾经被广大公检法办案人员奉为座右铭。“不枉不纵”是“
为了寻找失踪的小茶匙,我整个上午失魂落魄,读书写稿都毫无心情。(一个“失魂落魄”,写出了小茶匙对“我”的重要性。丢失小茶匙后,“我”心情沮丧,为后面回忆儿子用小茶匙吃饭一天天茁壮成长的情节作铺垫)最后想起,必定是我将它混在西瓜皮里一起倒进垃圾袋,拎出去丢入远处的大垃圾箱里了。正想到时,耳听垃圾车已隆隆而至,我便三步两脚赶出去,硬是踮起脚尖把头一晚丢进去的一个塑料袋提了回来。(此处运用动作描写,“三
“离考试结束还有十分钟,没写完的同学请加快速度。”清冷的声音从讲台上传来。  我下意识地瞥了一眼手腕上的手表,细长的分针不见动静,秒针则“嗒、嗒、嗒”地跑着。幸好,还有十分钟,够我写完最后一题了。我在心里安慰自己。我粗略地扫了一眼密密麻麻的文字,埋头提笔酣战……  老师改卷效率很高,考试结束后的第二天上午就发了试卷。我只得了113分,错了一道选择题,还有最后那道证明题。我盯着它看了许久,却始终不明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它可以让一个人从懵懂无知变得学富五车,可以让一个人从顽皮任性变得乖巧懂事,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从浮躁喧嚣变得淡泊宁静……教育是有温度的,它包括老师的谆谆教诲,也包括父母的言传身教,还包括社会生活的熏陶感染等。教育,是浇灌生命的春雨,是引领灵魂的光亮。  斯霞:终身许给少年儿童  斯霞是一名小学教师,执教68年,为我国小学教学和国家小语教材建设
主题即文章的中心思想,中考评分标准干脆就叫它立意。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可以说,立意的鲜明、深刻是高分乃至满分作文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要让主题鲜明、深刻,一是文章赞美什么、歌颂什么,反对什么、抨击什么,要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不能给人丝毫的模糊和暧昧之感;二是必须围绕主题选材,每则素材都全心全意为主题服务,且注意材料详略。凡和文章主题密切的,就详写,用墨如泼;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忍痛割爱,一笔带过。要
作者简介  时潇含,女,1999年1月生,籍贯江西省彭泽县,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出版散文集《云在青天水在瓶》。曾获第7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现场作文比赛(决赛)高中组特等奖、第14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全国十佳小作家”称号。  内容简介  《我有所念食,隔在远远乡》是一个年轻姑娘对家乡美食及旅行四方所享美食的真实记录。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了一种洒脱又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