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读.细读.悟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my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的高中学生阅读存在着诸多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及未来的发展。笔者以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 粗读 细读 悟读
  
  当前,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除了学生阅读时间和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的客观因素之外,阅读教学本身的有效性备受质疑。阅读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有效的阅读教学?
  笔者以为,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应该研究当前高中学生阅读的现状。因为只有建立在学生需要基础上的阅读教学,才是真实而有效的教学。我们现在的教育对象是90后,他们是在卡通、漫画的陪伴下长大的,自主阅读的习惯没有养成。除了读几本教科书,做几篇阅读练习,课外基本不读书。在平时的阅读教学活动中,为了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师生的双向互动变成了教师的单向传授,学生停留在浅阅读的层面。
  针对学生阅读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以为,改善高中学生阅读状况的立足点在课堂教学,阅读教学的目标,阅读方法的训练与能力的提高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目标,而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应该是文本的粗读、细读与悟读。
  粗读是阅读的第一步,但粗读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快速把握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方式。粗读的意义在于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如写人叙事类的文章,以《项脊轩志》为例。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可以用“一间小屋,两种情感,三世变迁,四个女人”来概括。“一间小屋”当然指项脊轩了,整篇文章叙事抒情的内容都是以项脊轩的发展变化为依托的;“两种情感”是指这篇文章所抒发的喜和悲两种情感;“三世变迁”是指文中共写到归氏家族三代由聚而散,走向解体的过程;“四个女人”是作者重点感怀的对象,分别是老妪、大母、妻子、妻妹。文章叙事围绕“喜”和“悲”展开,围绕“喜”字,主叙读书之乐与环境之美;围绕“悲”字,通过诸父异爨、母亲问子、祖母探孙和妻逝无聊四件琐事来抒发悲情。类似这样的概括或者分层的办法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粗读环节的加强有利于课堂结构的建立,避免课堂过于零散琐碎,所谓纲举目张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细读是粗读的升华,是抓住文本的细微之处,推敲其中的深层意蕴。如果说通过粗读只能欣赏到枯树搭成的花架,那么细读就可以欣赏到花架上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那么,细读究竟应该从哪里入手呢?
  1.从看似平常的细节切入。
  对于写人叙事类的文章来说,细节是文章的生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品读细节。还是以《项脊轩志》教学为例,要真正领悟这篇叙事散文的精髓,就应该细细品味其中动人的细节。文章第1段写到这样一处细节:“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细腻的动作描写将读书之乐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悄无声息。又比如第2段中的“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耐人寻味,这说明在当时的归家大院里生活的人们已不常往来,整个归家业已解体。当一个完整的归氏家族四分五裂,呈现在作者面前时,内心的伤痛可想而知。归有光在表达内心的感受时,选取了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一幕,正是通过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归有光将心中丰富的人生感受传达出来。而正是通过细细品读这些细节,我们才能读出其中的千般滋味,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2.从看似平淡的语句切入。
  一篇文章是由很多句子构成的,而貌似平淡的语句仿佛埋在沙砾中的珍珠,等待着我们去发掘。还是以《项脊轩志》为例。“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就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珍珠,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这棵树应该是夫妻两人美好感情的见证。从上文的“凭几学书”就可以看出来,作者和妻子的感情水乳交融,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逝去的美好的生活如今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伤痛。根据下文的“余久卧病无聊”来看,丧妻之后作者的生活过得非常的艰难,丧妻的打击再加上应试的不顺,作者的心境暗淡无光,庭院中的这颗枇杷树成为了作者心灵的寄托,陪伴着作者度过那段孤苦难耐的日子。如今树还在,可人事全非,睹物思人,怎能不令人格外伤悲?这句话承载着作者对亡妻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3.从看似无关紧要的字词入手。
  一个字抑或一个词,本身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因为灌注了作者的心血,往往能够烛照全篇,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关乎全篇。以《寒风吹彻》为例,文题中的“彻”字看似无关紧要,实则统摄全篇。其一:极端寒冷的天气。“冬天又一次来到村里,来到我的家。我把怕冻的东西一一搬进屋子,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帘,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哪怕是作者呆在室内,但寒风依然无孔不入。身处室外,一路上作者感到“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天地如此空旷,没有阻拦,狂风肆掠,我在寒冷面前显得是那样的渺小和无助。其二:异常冷漠的人性。文中写到作者看到一个老人冻死在雪地里,荒野外。这个老人身上的棉衣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鞋子的底磨得快透了。作者对这样一个孤独的老人的离去是心寒的,因为老人不单单死于天寒,更死于冷漠的缺少温情的社会。文中还写到作者姑妈的死,母亲在告诉我时显得出奇的平淡,冰冷的人际关系让人心痛。当我拉着半车柴火回到家里,父亲对辛劳了一天一夜年龄尚小的孩子,没有一句嘘寒问暖,只有冷冰冰的责骂,而仅有十四岁的我没有吭声,即使是父子之间,温情也荡然无存。其三:孤独无助的生命。在作者看来,生命的冬天已经来临,因为穿再厚的棉衣也不能温暖冰凉的心灵。“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是整个人生。”在寒冷面前,生命是渺小的,无助的,没有人能够抗拒。作者在此明确地表达了对生命的看法:生命是孤独的,无助的,悲观的。“我围抱着火炉,烤热着漫长一生的某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写到最后,作者仍不忘强调我的生命,我的亲人们的生命,一辈子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孤独地生存,生命是灰色的。可以说,整篇文章的内容都紧紧扣住“彻”字展开。
  以《我与地坛》为例,通过引导学生细读节选一的三处景物描写,学生对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有了明确的认识。但地坛与作者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作者对地坛一往而情深?此时就需要跳出文本,将这三处景物描写以及文中的一些重要信息综合起来进行思考。“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在作者倍感孤单与无助的岁月,正是地坛默默地陪伴着他,度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15年时光。可以说,地坛是作者心灵的知己。在最狂妄的年龄突然失去了双腿,坐在了轮椅上,这一沉重的打击让史铁生感到绝望,他想到了死!但荒芜的地坛给了作者深深的启迪,古老园子的一草一木凸显了天地间万物顽强的生命力。园子里的蜂儿、蚂蚁、瓢虫、蝉蜕甚至包括露水,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生命都舞出了生命绝美的舞姿!正是在古园中,作者枯萎的心灵慢慢发出了新芽。地坛就这样用它无声的语言开导处于人生低谷的作者,帮助作者找到了活下去的信念和勇气。因此可以说,地坛是作者人生的导师。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失魂落魄的史铁生来到地坛,这些舞动的小小生命给了作者深深的启迪: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从太阳升起的清晨到夜幕降临的黄昏,其间的轮回是多么美妙无比。对于史铁生来说,生命的本意已经不是生命的存在,而是一种思考,他的身体撑着一个灵魂让他洞悉这个残酷而又丰富的世界。命运永远都是对的,此处的不公总有彼处的公正来替代。罪孽和福祉总是相形并促,永不分离。痛苦让他可以抛弃母亲的爱,可以视人间为地狱,可是他却被这样一座古园打动了,地坛成为了作者精神的家园。
  总之,粗读、细读和悟读是阅读链条上的三个重要环节,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决定着阅读所能达到的高度。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能力的提高也取决于此。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实验高中。
其他文献
【摘要】插图是语文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形象再现抽象文本、增强读者印象、深化文本内涵、促进情感教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插图教学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插图代替对文本的研读。  【关键词】插图教学资源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
【摘 要】优秀的古诗文是我们写作中重要的资源,如能将其恰如其分地用在点题上,则能一语中的、点明题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古诗文 点题 文学素养 文化底蕴    古诗文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意蕴深远,往往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就让人回味无穷,所谓“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如能将古诗文恰如其分地用在点题上,则能一语中的、点明题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古诗文为
【摘要】审题是作文的关键,不同的作文类型,在审题上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命题作文的审题,就要从标题结构入手,切入标题的深层,分析标题词语的内涵、外延,分清词语间逻辑关系;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求我们根据所给材料,按提示中对于文体、篇幅等的要求自拟题目作文,所拟的文章标题、所写的文章内容,都必须同所给材料、提示有关联。只有对所给题目或所供材料深入理解,对具体要求细心推敲,在材料中找出体现主旨的关键事件、对
【摘 要】柳宗元的诗《江雪》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同为垂钓之作,但二人的钓趣和思想精神是截然不同的:一放贬角落与世抗俗,一放浪江湖与世无争;一悲愤难平,一心平气和。  【关键词】《江雪》 《渔歌子》 思想差异    唐朝诗人柳宗元的诗《江雪》和唐文人词张志和的《渔歌子》同为垂钓之作,但二人的钓趣和思想精神是截然不同的。  张志和(约730——约810),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县)人。唐肃宗
【摘 要】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写出一篇有创新价值的作文,是每个应考考生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文论述了构建考场创新作文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期对学生的应考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创新作文 考试 方法 思维能力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这是高考对考生作文的创新要求。考生该如何释放自己的个性,展现创新的风采呢?    一、发散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
【摘要】在小说《项链》的教学过程中,尝试探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长文短教,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说教学;《项链》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但并不复杂,况且学生在高一时已在英语教材中学过,对内容较为熟悉。现在小说的译文又成为高二语文的讲读课文。如何教学这篇小说?我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拟定了完成小
【摘要】中学生作文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写作文时远离生活,远离体验,远离观察,或闭门造车,或无病呻吟,或胡编乱造。针对学生作文中的这种现状,教师该怎么办呢?两节同课异构作文指导课,通过活生生的案例表明:写作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写作技法的训练,而应该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将生活真正变成学生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由此,我们必须倡导学生回归写作本源,回归生活,真正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关键词
【摘 要】在中学诗歌教学中,通过玩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词语和情感的关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打通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体味富有特点的意境,打通景物和情感的内在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诗歌教学 词语 句子 意境    2011年第1期的《课程教材教法》和《语文学习》都刊登了温儒敏教授在北大承办的“国培计划”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上的讲课整理稿
【摘 要】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是关键,自主反刍式学案教学法是其很好的突破口。文章结合具体实例从自主反刍式学案教学法的概念、实施目的、实施过程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对这一教学法进行了解说及研讨。  【关键词】新课改 自主反刍 学案教学法 实施过程     “自主反刍式学案教学法”是我们摸索实践应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自主”指学生在课堂上自觉、自主、积极地认真地学习新知
【摘 要】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所以,我们不仅要能够读懂文字的字面意思,更要体会和理解通过文字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我们在背诵美文美句的时候,不能只是把它们当作文字来记忆,而应该深入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情”和“意”,这样我们就会灵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写作视野,从而逐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审题 立意 选材 背诵 体会  日前我们进行了一次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