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温度对TP2铜管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来源 :矿冶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ong0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速列车车顶用TP2铜管常年在-30~100℃露天环境下服役,为探究中低工作温度区间内TP2铜管组织与性能变化,测试、观察了TP2铜在-30~100℃下的硬度、拉伸性能、金相组织断口形貌,结果表明:在-30~100℃温度区间内,随温度升高,TP2铜管晶粒增大,晶粒度由8.95降至8.02,下降幅度为10.39%;硬度随温度升高逐渐降低,变化幅度为5.64%;抗拉强度由263.25 MPa下降至217.09 MPa,下降幅度达17.53%;平均延伸率均保持在50%以上;断口存在大量韧窝,断裂形式为韧性断裂。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某铝土矿尾矿赤泥泵压管道输送特性,针对不同浓度尾矿赤泥进行了浆体流变特性研究,并采用DN200管道进行了环管试验。结果表明,该尾矿浆黏度大、屈服应力高,属触变性浆体;矿浆浓度、输送速度对浆体管道输送摩阻系数的影响显著。该尾矿赤泥适宜的泵压管道输送浓度为25%,该浓度下尾矿浆体屈服应力11.45 Pa、动力黏度21.33mPa·s。当流速2.0 m/s时,25%浓度尾矿浆的摩阻系数为0.05,管道内输送阻力损失为0.54 kPa/m。
以沉钒尾液为研究对象,采用Cyanex272为萃取剂,分别考察了萃取与反萃取条件对萃取提钒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pH=2.25、萃取剂体系为20%Cyanex272+80%磺化煤油、相比A/O=1∶1、萃取时间5 min条件下进行三级逆流萃取,在反萃剂硫酸浓度0.75 mol/L、相比O/A=4∶1、反萃时间5 min的反萃条件下,经三级逆流反萃后,最终钒回收率可达99.3%,锰、镁、钙去除率分别为98.8%、99.6%和98.7%,实现了沉钒尾液中残留钒的高效回收与尾液中有害金属元素的脱除。
运用三电极体系的动电位法测定金氰化溶解过程的电位-时间曲线、交流阻抗曲线、循环伏安及Tafel曲线,结合微观检测,研究了金在NaCN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金电极表面保护性产物生成、附着、沉积成膜,但沉积膜不断发生溶解,当成膜速度与溶解速度达到平衡时,金表面被钝化,因而金在NaCN溶液中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金在NaCN溶液中发生3次不同氧化溶解反应,3个峰对应的电位分别为-0.25 V,0.3 V和0.7 V,对应的峰电流强度依次为0.45 mA,0.5 mA和1.2 mA;金氰化溶解过程形成中间
对铜渣直接还原和高温熔分过程中砷的行为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还原过程中,砷脱除率较低,只有26.0%左右,升高温度、提高配碳量和炉料碱度均不利于砷的脱除,而延长还原
模拟拜耳法铝土矿溶出及赤泥磁选工艺,研究了广西地区典型的堆积型和沉积型铝土矿中铝矿物的溶出性能及赤泥中铁矿物的分选性能。结果表明:堆积型铝土矿中各元素分布呈现各自集中、相对分散的特点,铝矿物主要为一水硬铝石,铝相对溶出率达93.58%,赤泥中的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铁精粉全铁含量为55.71%。沉积型铝土矿分化程度较低,各元素之间嵌布紧密,矿石中的铝矿物主要是一水硬铝石和绿泥石物,铝相对溶出率为87.73%,赤泥中的铁矿物主要是绿泥石,铁精粉全铁含量仅为31.63%。
对某企业碱性含铊重金属废水进行了电絮凝法实验研究,考察了废水中锰离子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H值、通电时间、电流密度等参数对锰、铊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絮凝法能够深度去除废水中锰和铊;在pH=10.0、通电时间10 min,极板间距1 cm、电流密度6.25 mA/cm2的最优条件下,锰和铊去除率分别为98.86%和95.21%,处理后废水水质达到GB31573—2015排放要求。
对云南某低品位堆存矿进行了配矿浮选试验研究,探索了磨矿细度、硫酸用量、磷酸用量、捕收剂YP6-6用量对浮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一粗一精、中矿闭路返回单一反浮选工艺流程,在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占97.83%、H2SO4用量24.0 kg/t、H3PO4用量2.4 kg/t、YP6-6用量2.8 kg/t条件下,原矿品位为22.5%的混合矿经选别后可获得P2O5品位28.48%、P2O5回收率80.93%、MgO含量0.78%的磷精矿。
针对贵州某P2O5品位11.68%、MgO含量10.87%的钙镁质低品位磷矿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正浮选、一粗两扫反浮选”闭路流程,获得了P2O5品位28.04%、P2O5回收率81.92%、MgO含量0.75%的磷精矿。
为了研究地下采矿引起山体滑坡发展过程,以某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引起的山体滑坡为研究背景,模拟了井下矿体的开采过程,重现了山体变形滑坡,并由数值模拟结果预测了今后山体滑坡发展过程。结果表明: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位移表明山体目前处于滑坡阶段,与矿山现场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随着矿体开采水平向深部发展,竖直方向位移逐渐增大,在整个地表竖直方向位移发展过程中存在3个突变点;地表产生滑坡至地表塌陷过程有4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岩层变形初期、地表出现滑坡、地表出现陷落孔洞和地表塌陷;采用充填体材料对开采后的
研制了一种复合聚氧乙烯醚类辅助捕收剂YS-02J,其与油酸捕收剂混合作用时可大大提高油酸在低温条件下的浮选性能,并能大幅度降低油酸用量。将辅助捕收剂YS-02J应用于湖南某萤石矿浮选,矿浆温度10℃时,以碳酸钠为调整剂、水玻璃为脉石抑制剂、油酸为捕收剂,在原矿CaF2品位16.21%条件下,一粗一扫四精闭路试验获得了CaF2品位96.63%、回收率82.97%的萤石精矿指标。